“惡撚既盈,天道禍淫,亡征已兆。亂常敗德,非可勝圖,掩慝懷奸,唯日不足。移告之嚴(yán),未嚐麵受。朝覲之禮,莫肯躬親。誘納亡叛,不知紀(jì)極。充斥邊陲,亟待烽候。關(guān)柝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yè)……”</p>
聽著是不是像在說楊廣,其實不是,這是史官們在說楊廣征伐高句麗的原委,在曆數(shù)高句麗的罪狀。</p>
凡一千五百餘字,都在為楊廣征伐遼東做著鋪墊,高句麗的罪狀一條接著一條,文人用詞很是艱深,聽著也很提氣,如果你讀完這個,而且還懂得文人們想說什麼,那一定是熱血沸騰,覺著不伐高句麗簡直天理難容。</p>
顏師古一字一句的念了出來,聲音在太極殿中迴蕩,簡直就像是一篇討伐高句麗的檄文,他本人漸漸也流露出了振奮之色。</p>
李破聽的雲(yún)山霧罩,但臉色漸漸整個黑了起來。</p>
高句麗的罪狀念完之後,還有大段的描寫著當(dāng)年大軍聚於河北的盛況,讓李破不由迴想起了大業(yè)七年自己在河北涿郡的所見所聞。</p>
大軍雲(yún)集,一眼望不到邊際。</p>
道路之上全是應(yīng)召趕來河北的軍隊和絡(luò)繹不絕的民夫,道路兩旁插著無數(shù)的桿子,上麵懸掛著的都是血淋淋的頭顱。</p>
摩肩擦踵的民夫,神色麻木,一身疲憊,走著走著便栽倒在地,被如狼似虎的兵士連連鞭打,再也站不起身。</p>
河北北部的田地盡都荒蕪,村落都成了大軍的兵營,成年男子全都淪為民夫,為大軍運送糧草,留在家中的女人衣食無著,老人和孩子紛紛餓死,女人做起了齷齪的買賣。</p>
大雪一至,除了聚集在此的大軍,其他的所有生機(jī)全都漸漸滅絕。</p>
軍卒們躲在單薄的帳篷當(dāng)中瑟瑟發(fā)抖,一身貂裘的貴族們在涿郡獵苑中奔馳射獵,在營帳間往來交遊,迴到自己營帳之中便是酒肉飄香。</p>
楊廣在行宮之中得意洋洋,和佛道之人談佛論道,不時便來上一場祭祀,為皇帝祈福,為大軍祝勝。</p>
那時的他在做什麼?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在為小命奔忙。</p>
皇帝在做什麼他絲毫也不關(guān)心,但貴族們吃的什麼,住的怎麼樣,而他和兵卒們又吃的什麼,又經(jīng)受了怎樣的寒冷,他卻都清清楚楚。</p>
讓他清晰的認(rèn)識到了皇帝和貴族們的醜陋麵目,也隱約聽到了隋末戰(zhàn)亂那越來越是急促的腳步之聲。</p>
就是這樣一個猙獰如同地獄般場景,如今在文人的筆下,竟然成了這麼一副模樣,感覺他們恨不能親身前去當(dāng)年的河北走上一圈……</p>
李破此時的憤怒可想而知。</p>
再也不聽顏師古念念叨叨,他一目十行的往下捋下去,他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史官們的作風(fēng)。</p>
他們“忠實”的記錄了三征遼東的始末,第一次楊廣是怎麼說的,第二次又下詔慷慨激昂了一番,第三次也是如此。</p>
誰誰誰在征伐遼東的時候死了,皇帝哀痛,厚葬之,賞賜其子孫後代,哪個大人物在當(dāng)時歿了,皇帝又是如何。</p>
賊帥誰誰誰反了,被誰誰誰剿平。</p>
還有就是楊玄感,斛斯政之亂,捉住他們之後,皇帝痛斥其非,昭告天下,並酷刑將其處死。</p>
說及江都之亂,滿篇皆充斥著傷感之意,並無痛恨之言。</p>
如此種種,不知道的看了這篇煬帝本紀(jì)的前半段,還道是位有為且有情有義的明君呢。</p>
李破咬了咬牙,直到看到篇尾,火氣才算消了一些。</p>
這裏則先是稍稍數(shù)了一下楊廣的功績,接著便是他的過失了,最後一句說的尤其嚴(yán)重,“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損,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乞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p>
然後就是書曰,天作孽尤可為,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襖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p>
</p>
好吧,李破火氣漸消,史官的格式和文體好像就是這個樣子了。</p>
對於帝王的功過,他們一般不會擅加笞伐,除非你有大過於世人,不然他們往往會給帝王留下臉麵,文過飾非……</p>
記錄曆史的史官首先重要的是記而錄之,而非評斷,尤其是在涉及君王上麵,他們更是小心翼翼。</p>
因為不小心點的話,一旦讓皇帝以為他們在借前朝之事影射當(dāng)今,那他們的性命也就可能丟在了文字之間。</p>
李破迴頭又細(xì)細(xì)通讀了一遍,腦袋疼的越發(fā)厲害,但溫彥弘等人的用意卻已明了。</p>
他們並非是想給楊廣書碑立傳,而是在大業(yè)八年第一次東征之時,當(dāng)今皇帝,也是他李破已然參與其中。</p>
那麼東征高句麗也就有了正當(dāng)性,你不能把它形容成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那麼皇帝在其中又處於怎樣一個地位呢?是助紂為虐嗎?還是被人所強(qiáng)的無奈之舉?</p>
都不合適,那就著重於大局,不提那些細(xì)節(jié)了。</p>
這中間所有慷慨激昂的部分,都是取自前隋起居錄,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真實事件。</p>
李破覺得顏師古前麵念的那些像是討伐高句麗的檄文,而那確實就是幾篇檄文,並非臣下們故意為之。</p>
直到最後的兩段,才是給楊廣蓋棺定論之言,李破細(xì)細(xì)品讀一番,覺得很合心意,就是短了些,和他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p>
按照他的意思,先把楊廣四處溜達(dá)的故事弄出來,然後一段一段的進(jìn)行批駁,再就是楊廣造的大工程,也這麼弄上一番,那就很像樣了不是嗎?</p>
當(dāng)然了,他對讀史向來不感興趣,也就不怎麼明白史官們的調(diào)調(diào),這次就又被上了一課。</p>
在怒火漸消之後他就能感覺的出來,溫彥弘等人用詞近於平實,輕易不會表達(dá)個人傾向,不太合乎他的心意,卻也不能胡亂挑毛病。</p>
不然的話臣下們會很難做,傳出去了皇帝也會極為丟臉,甚至為人所詬病。</p>
而李淵和他的名字都陸續(xù)出現(xiàn)在了煬帝本紀(jì)當(dāng)中,也沒什麼褒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