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起兵的消息傳到京師,朝廷上下都很平靜。</p>
經(jīng)曆過隋末戰(zhàn)亂的人們,承受闕值都比較高。</p>
十餘萬人的大軍……說句不好聽的,就算全軍覆沒了,也不會讓朝臣們有所慌亂,最多也就是為國丈默哀一下。</p>
這個時節(jié)失敗的定義明顯和承平時節(jié)不一樣,敵人隻要沒打到長安城下,大多數(shù)人就都會覺著不用怕,還有翻盤的機會。</p>
李破這個皇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聽到消息之後,他隻是默默算了一下時日,嗯,也許明年春天就聽到好消息了。</p>
李靖應該知道,秋末冬初是唐軍登島,並站穩(wěn)腳跟的最佳時機。</p>
如果換了李破自己來領兵,他會先派遣一萬到兩萬人先登島作戰(zhàn),為後續(xù)大軍開辟一個落腳點。</p>
等到明年春天,再全麵進兵。</p>
畢竟十餘萬人一旦在秋末時節(jié)進兵倭國,後勤上將會有很大的壓力,島上的冬天可不怎麼好熬。</p>
如果不是阿史那多聞正在攻打高句麗,進攻倭國的戰(zhàn)事在明年春天時開始,其實才是最為合適的。</p>
而相比於李靖率軍攻打倭國,李破更感興趣的則是發(fā)生在遼東的戰(zhàn)事。</p>
他想看看阿史那楊環(huán)用什麼樣的手段來收拾局麵,如果花樣太過老套的話,那會讓他非常失望的。</p>
在中原的曆史當中,不管在哪個朝代,削藩向來都是一場大戲。</p>
尤其是前漢,天下藩國林立,好像比春秋戰(zhàn)國時還熱鬧,削藩的戲碼幾乎是從漢朝建立一直延續(xù)到漢朝結束。</p>
其實從魏晉一直到前隋,分封製的陰影從未離開過。</p>
到了李破這裏好像有了點絕根的樣子,因為他根本沒有兄弟,但他現(xiàn)在有兒子啊,所以誰也不知將來前麵的故事會不會重演。</p>
即便李破自己,其實也沒想好兒子們長大了之後該怎麼安排,隻能用兒子還小來自我安慰一下罷了。</p>
可這擋不住他看別人熱鬧的心思,他就是想瞧瞧他這個姑姑會用什麼法子來削奪突利汗阿史那多聞的權力。</p>
</p>
隻是在他看來,依照突厥人的脾氣,這事就算由阿史那楊環(huán)來主導,陰謀詭計使出來也細致不到哪裏去……</p>
………………</p>
其實從今年三月開始,遼東戰(zhàn)火便再次燃燒了起來。</p>
宇文歆的探報隻來了兩次,一次是說阿史那多聞又開始率軍攻打遼東城了,第二次來信則是阿史那多聞還在攻打遼東城。</p>
突厥人在攻城戰(zhàn)中的廢物表現(xiàn)不用多說,隻要高句麗人別自己打開城門,估計且有的打呢。</p>
而且阿史那多聞也無法全力攻城,他既要防備著大唐駐紮在幽州的大軍北上切斷他的後路,又要提防突厥王庭的反應。</p>
可以這麼說,阿史那多聞趁大唐和突厥王庭會盟之際,率軍出遼東,顯然是利令智昏之舉。</p>
如今他在遼東已呈現(xiàn)出進退兩難之勢。</p>
當然了,這也不排除人家想要使用圍城打援的戰(zhàn)術……</p>
不能親自到那邊看一看,也就無法知道具體是怎樣一個局勢。</p>
是人就會有諸多想法,突厥人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緣故,思維趨於簡單,可他們的智商應該還算正常吧?</p>
………………</p>
大唐元貞五年七月初八,這是一個值得人們記住的日子。</p>
郫國公何稠上書,他所著的何氏工物終於完成了,直接由侍中封德彝送到了李破麵前,交由皇帝禦覽。</p>
全書分為六卷,共四十二冊。</p>
內(nèi)容涉及術數(shù),堪輿,建築,雕刻,織染等工藝技術,農(nóng)業(yè)工具製造等方麵的知識,最重要的其實還是何稠的老本行,建築工程類的方方麵麵。</p>
這是何稠的著述,卻也凝結了很多前人和今人的心血和知識。</p>
何稠在前隋曾掌管大府,任職太常寺卿,他的著作中所講述的,其實是對前隋乃至於魏晉南北朝進步工藝的總結。</p>
尤其是在各種建築方麵,因為前隋接二連三上馬各類大工程的緣故,其在各類建築門類上得到的經(jīng)驗和進步,都非前朝所能及。</p>
還是那句話,前隋雖然亡了,但它所留下的遺產(chǎn)卻還一直璀璨生輝。</p>
尤其是唐初這段時間更為寶貴,想把這份遺產(chǎn)頗為完整的繼承下來,並不容易。</p>
李淵父子因為受時代所限,很難做到這一點,可李破卻在不停的追尋著蛛絲馬跡,也在不停的收獲著前隋遺留下來的最為寶貴的東西,知識……</p>
………………</p>
這一次李破沒有嫌煩,而是拿出了十二萬分的耐心,一冊一冊的先行拜讀了何稠的大作。</p>
並讓人把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取來,和何稠的著述做出一定的對比。</p>
在這中間,他幾次召集太常寺,少府,工部的官員進行論述商討,看上去比製定唐典,修訂隋史時還要上心許多。</p>
他並非故意做出姿態(tài),可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這番動作確實激起了一些人的著作熱情。</p>
何氏工物到了此時,該是刊行天下的時候了。</p>
這種著述的作用在於知識的傳承,不使生產(chǎn)力退步,中原每一次戰(zhàn)亂,都會造成知識流失的現(xiàn)象。</p>
尤其是胡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他們對生產(chǎn)力造成的破壞尤其嚴重,社會發(fā)展陷於停滯都是好的,很多時候都是以退步作為結尾。</p>
當讀過書的人們認為給胡人效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的時候,就更為可怕,他們會想出許多主意來幫胡人鞏固統(tǒng)治。</p>
愚民和阻止社會進步就是其中的常態(tài)化操作。</p>
為虎作倀,不過如此……</p>
……………………</p>
而在六月間,匠作監(jiān)竇師綸率匠作監(jiān)眾人已經(jīng)驗證過了雕版印刷術。</p>
他們這段時間不但自己製作了更為精良的雕版,還用雕版印出了一冊千字文。</p>
千字文是南梁武帝命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時文,四字為韻,語句流暢,簡潔生動,保羅萬象,文采斐然。</p>
因為刻意為之的關係,其中沒有任何重複的漢字,據(jù)說是周興嗣從王羲之的蘭亭閣序中挑選出一千個文字所作,可謂是匠心獨具,極盡機巧之能事。</p>
傳出後漸漸成為了貴族為兒女啟蒙時的必讀文章,差不多也就相當於兒童的啟蒙讀物了,像是李原就受到了千字文的荼毒,很是被打了許多竹板。</p>
用竇師綸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比千字文更好的模板了。</p>
李破拿著那幾塊不大的雕版欣賞了一下,他非常的滿意,這才是工匠精神嘛,那一塊塊雕版,就是一塊塊藝術品,上麵凝結著的是文明的一部分。</p>
它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卻又散發(fā)著無盡的光輝,照耀著文明前進的方向。</p>
這在當世,無疑是劃時代的發(fā)明之一,它的偉大毋庸置疑。</p>
………………</p>
匠作監(jiān)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用更為好用,成本也更低的活字印刷術替換掉雕版印刷術。</p>
這需要匠作監(jiān)官員們的努力,像很多事一樣,李破隻是提供一個思路。</p>
主要是在材料的選取上,還有就是……嗯,這個李破也不太清楚。</p>
別看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比起來雖然有很多的缺點,但材料上卻極占優(yōu)勢。</p>
另外一個就是如今讀書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能夠出書的人就更少,如果一年隻印上幾本,十幾本書冊,那也就無法展現(xiàn)出活字印刷術在效率和成本上的優(yōu)勢。</p>
所以這事不著急,等到各個書院,或是天下文壇有了大的發(fā)展,估計還要等上個十幾二十年,那時候活字印刷術的技術估計也早已成熟起來了。</p>
實際上活字印刷術的出現(xiàn)早有端倪,比如如今文人們所用的印章和活字印刷術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是嗎?</p>
………………</p>
讀過了何稠的大作,李破填補了一下自己的知識庫。</p>
對於他本身而言,作用其實不大,後來的先進技術是當世的技藝完全無法相比的,就像是兩個世界。</p>
不過作為皇帝的他,這本書給予他的就很多了。</p>
這讓他更為了解當世的工藝進程,以後發(fā)布政令的時候,就會有更為清晰的認知,能夠做到量力而行。</p>
………………</p>
甘露殿中,李破合上了何氏工物的最後一頁。</p>
而這會時間已經(jīng)來到九月,長安進入了秋末冬初時節(jié),他整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仔細的拜讀了何稠的大作。</p>
當世的建築大師何稠,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在李破鼎力支持之下,完成了這部著作。</p>
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注定是一部堪稱偉大的著述,足以在漫長的曆史當中留下深刻的痕跡。</p>
這部著作雖然不是出自李破之手,但他同樣有自豪之感。</p>
因為沒有他的出現(xiàn),也就不會有這部何氏工物。</p>
他沒有急功近利,讓何稠這樣的人去領著人製作什麼攻城器具,建造城池,橋梁等等,而是用非凡的耐心,小心養(yǎng)護近十載,今日才終於結出碩果。</p>
而何氏工物的出現(xiàn),也必將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p>
起碼在建築學門類上,有著何氏工物作為支撐和指引,大唐將來便不會缺少能工巧匠,帶動的將是生產(chǎn)力的傳承和變革。</p>
他有著充足的理由為此而自豪,因為他為整個文明做出了貢獻……</p>
後來人會怎麼說,他不很在意,他隻在意將來的十幾二十年間,在他的治理之下,也許會有一番興盛而又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氣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