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表自劉備投奔荊州,待之甚厚,看上去好似失散複聚的同胞兄弟,猶如久別重逢的摯友,五天一大宴,三天一小宴。
一日劉表正與劉備相聚飲酒,忽報降將張武、陳孫在江夏擄掠百姓,共謀造反,劉表大驚說:“二賊又反,攪得江夏不得安寧,為禍百姓。”
劉備說:“自我到荊州,兄長待我如親兄弟一般。你我同為皇室宗親,為兄長分憂,為朝廷平叛,當是玄德份內之事,弟願領兵前往討伐。”
劉表大喜,遂撥三萬軍馬給劉備,令往江夏平叛。
劉備得令,即日領關羽、張飛、趙雲,率軍前往江夏。
張武、陳孫聞報荊州兵馬來到,引兵出迎,列軍對陣。
劉備在門旗下,望見張武所騎之馬,極其雄駿,不禁唿說:“此馬如此雄駿,必千裏馬也。”
趙雲心細,聞言已知劉備心思,即挺槍而出,徑衝彼陣。
張武縱馬來迎。
趙雲不想傷及張武坐騎,向上虛晃一槍。
張武馬快,急閃而過。
趙雲勒馬迴身,又是一槍刺去。
張武掉轉馬頭,揮刀相迎。
趙雲用槍蕩開大刀,拔劍直刺,隻這三合,便將張武刺落馬下,隨手扯住轡頭,牽馬迴陣。
陳孫見了,縱馬舞刀殺出,意欲奪迴張武戰馬。
隻聽張飛大喝一聲,挺矛直出,迎上前去,隻一合便將陳孫刺死,餘眾四散潰逃。
劉備揮軍掩殺,死者眾多,餘者皆降。
劉備換乘坐騎,馬不停蹄,刀不血刃,乘勝進軍,接連平複了江夏諸縣,班師而迴。
劉表聞報劉備得勝歸來,親自出城迎接,設宴慶功。
席間,劉表說:“吾弟如此雄才,荊州就有依賴了。隻是尚有南越不時來寇,另有張魯、孫權虎視眈眈,皆足為慮。”
劉備說:“弟有三將,皆可委用:使張飛巡防南越,以防來犯;關羽固拒子城,以鎮張魯;趙雲據守三江,以當孫權,何慮之有?”
劉表大喜,欲從其言。
蔡瑁聞知,密告其姐蔡夫人說:“劉備遣三將在外,而自留荊州,久必為患。”
當夜,蔡夫人枕邊向劉表吹風:“自玄德到荊州,多與士人往來,不可不防。今容居住城中,無益,不如遣往他處屯足。”
劉表說:“玄德與我乃同宗皇室兄弟,當世仁人,何須防範?”
蔡夫人說:“隻恐他心不似汝心。防人之心不可無。”
劉表默然不答。
次日出城,見劉備所乘之馬極駿,稱讚不已。
劉備見劉表喜歡此馬,便說:“這本是叛賊張武坐騎,在平叛時所得。因慮及隻是一馬而已,未向兄長報知。既然兄長喜歡,就送給兄長罷了。”
劉表說:“君子不奪人愛,吾豈能受弟之愛物。”
劉備說:“你我同宗兄弟,我的就是你的,何分你我?”便將此馬送給了劉表。
劉表甚喜,騎馬迴城,遇到蒯越,問及此馬,劉表便將劉備得張武坐騎及送馬的事說了。
蒯越說;“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馬。我隨兄長也頗通曉。此馬的眼角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曰‘的盧’,騎則妨主。張武因騎此馬身亡,主公切勿乘坐。”
劉表半信半疑,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次日請劉備飲宴:“昨日承蒙惠贈良馬,深感厚意。但賢弟不時征進,不可無良駒乘坐,敬當送還。”
劉備站起感謝。
劉表又由此想起蔡夫人“防人之心不可無”之說,便說:“賢弟久居此間,恐荒廢武事。襄陽北不遠新野縣,頗有錢糧,賢弟可引本部軍馬前往駐紮,何如?”
劉備領諾,次日即領本部軍馬前往新野(今河南南陽新野)。
剛出城,卻見荊州幕賓伊籍騎馬在路邊等候。
伊籍,字機伯,兗州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年少時就依附於同鄉劉表,以多有見識、能言善辯著稱州裏。
劉備落難至荊州,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來往甚密。
劉備見伊籍在路旁等候,知有事相告,即下馬相見。
伊籍下馬見禮後說:“公不可乘坐此馬。”
劉備叩問其詳。
伊籍說:“昨聞蒯越蒯異度對劉荊州雲,此馬名‘的盧’,乘則妨主,因此還公,豈可複乘?”
劉備則說:“深感先生見愛。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
伊籍又問:“公知劉荊州讓公去新野之意嗎?”
劉備說:“望告之。”
伊籍說:“是對公不放心啊!”
劉備說:“吾與景升同為漢室宗親,今遇難誠心相投,待我甚厚,遣往新野安身,有何疑哉?”
伊籍說:“劉荊州有二子,長子劉琦乃前妻陳夫人所生,次子劉琮乃後妻蔡夫人所生。公向與劉琦交好,蔡夫人與其弟蔡瑁不悅,劉荊州多聽蔡夫人偏言,因而疑之。”
接著伊籍分析了遣使劉備去新野的意圖。
原來荊州所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七郡一百一十一縣,劉表入主後將治所由南郡江陵遷至襄陽。
劉表雖對劉備來投持歡迎態度,但實有很深的戒心,加上蔡夫人多次枕邊吹風,便欲將劉備遣使出襄陽。
安置劉備去何處,劉表是頗費思量的。
因為劉備與長子劉琦交好,而荊州當地大族在蔡瑁煽動下支持的是劉表次子劉琮,如果安置劉備在南郡,駐守襄陽附近,不要說荊州大族不同意,劉表也不放心。
太遠了也不行,荊南四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遠離襄陽,劉備素有仁義之名,又有自己的兵馬,天高皇帝遠,劉備很可能由此坐大以至於無法掌控。
江夏是太守黃祖控製之郡,當然不會歡迎劉備屯駐江夏。
所以最合適的地方就是離襄陽不遠也不近的南陽郡。
南陽有三十多個縣,是荊州最大同時也是天下人口最多的郡。
當年西涼軍大將張濟因軍中缺糧,攻打南陽穰城時中流矢而亡,其侄張繡接管了他的部隊後與劉表結盟,張繡屯兵南陽郡治宛城成為劉表和曹操之間的緩衝地帶。
張繡投降曹操後,南陽郡及以北大部分縣被曹操掌控,隻有宛城以南小部分縣尚為劉表掌控,新野則成了劉表和曹操對峙的最前線。
劉表深知劉備是曹操眼中的死敵,若曹操來攻,劉備隻有依靠荊州。
這樣,劉表即可借劉備抗衡曹操,又不失對劉備的控製。
劉備聽了伊籍分析,明知劉表對自己早有戒心,但卻無選擇,不管怎麼說,屯居新野算有一席之地暫時安身,於是再謝伊籍忠告,自引本部至新野屯居,精心治理,養兵蓄銳。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春,甘夫人在新野生一兒子,眾皆來賀喜。
張飛妻夏侯鶯娥抱起嬰兒讓張飛觀瞧。
張飛看後大唿:“賢侄極像兄長,有天子相。”
糜夫人在旁:“盼三弟及弟妹早生。”
張飛笑說:“我當快馬加鞭!若生男兒,定與賢侄結為兄弟,延續桃園之義;若生女孩,則嫁賢侄為妻,使其比翼雙飛。”
關羽笑說:“益德諸事盡皆爭先。”
夏侯鶯娥岔開話題,問甘夫人生子所感。
甘夫人稱,曾夜夢仰吞北鬥而懷孕。
劉備心情喜悅,為兒取名禪,字公嗣,乳名阿鬥。
不日,探報說曹操奪取冀州後,率軍往北,遠征烏桓。
劉備認為此時正是實施獻帝衣帶詔命大好時機,急忙趕往襄陽勸說劉表:“今曹操悉兵遠征烏桓。許都空虛,若舉荊州之眾,聯合馬騰攻取許都,匡扶劉家大業可就。”
劉表則說:“吾且多病,又有家事煩擾,坐守荊州六郡足矣,不想再有別圖。”
劉備默然,對劉表的中立態度甚為歎息,自迴新野。
這年冬天,曹操班師迴都消息傳入荊州,劉表聞訊遣使往新野請劉備至襄陽相會。
劉備隨使前往。
劉表迎見,引入後堂飲宴,對劉備說:“今曹操殲滅了袁氏,平定了烏桓,征服了遼東,統一了北方,勢力日盛,必有南圖吞並荊州之心。後悔昔日不聽賢弟乘其遠征柳城,攻襲許都之言,以至失去良機。”
劉備勸慰說:“方今天下分裂,幹戈日起,機會還會再現,怎會有所終極呢!如果今後能把握機會,此次失策就不足以為恨了。”
劉表嘴裏說著“賢弟所言甚當”,心裏卻想:憑借天子荊州牧之封,既不向朝廷繳納稅賦,又互不得罪,免生戰亂,文人賢士趨之若鶩,方保荊州穩定繁榮。若非一直保持中立態度,荊州哪有這般情景。
酒酣,劉表忽潸然淚下。
劉備驚問其故,劉表說:“吾憂心已久。前時欲與賢弟訴說,未得其便。”
劉備說:“你我同為皇室兄弟,兄長有何難決之事,不妨直說,倘有用弟之處,弟雖死不辭。”
劉表說:“因立嗣不決憂愁。長子劉琦為人既賢且孝,隻是柔懦不足立事;次子劉琮,頗為聰明,隻是後妻蔡氏所生。若立長子,恐蔡氏族中皆掌軍務,後必生亂;若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故此難決。”
劉備聞說,出於自身的考慮,說出了自己對劉表立嗣的意見,引得劉表心中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