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陳淮北同誌,很高興認識你,我是蔣國濤。”
“蔣國濤同誌,您好,您好,很高興認識您,盼了快兩個月,可算是將您給盼來了。”陳淮北滿臉笑意的伸出雙手握了握。
“陳曦同誌,高海銘同誌,胡景雲同誌,這一次談判由我們四位同誌進行。”
陳淮北一一和其他三位同誌握了握手。
“蔣國濤同誌,你們談,我就先告辭了。”朱博延淡淡的說道。
“朱博延同誌,還請留下來,這一次試點,也需要地方的支持。”蔣國濤看著猶豫的朱博延,“來之前組織已經對我們交代過了,對於朱博延同誌,組織還是能夠完全信得過的。”
朱博延微微點點頭,跟著坐了下來。
蔣國濤坐了下來,將目光看向陳淮北,“長話短說,對於這一次試點方案,是朱博延同誌提出來的,上交到組織的材料,我們也都看過了。”
“改革這件事情,老首長也說過,一切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尋找出一條適合咱們國情的發展線路來。”
“在改革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想法,而且還主動參與當中。二位的表現,對此老首長很滿意。”
陳淮北微微嗒吧了兩下嘴,果然都是改革派的人。
做事一點都不拖拉,他喜歡。
也就是有著這麼一群人存在。
所以才短短的幾十年時間。
華夏民族才能夠趕超西方國家兩三百的發展。
讓西方國家,一個個都羨慕嫉妒恨。
“多謝老首長誇獎,我會繼續努力……”
朱博延微微咳嗽了兩聲。
蔣國濤笑了一下,“陳淮北同誌有這個思想覺悟,是很好的。改革,就是要敢想,敢做,才對。”
陳淮北連忙點點頭。
“對於陳淮北同誌,大概的想法,組織上麵也都知道,不過詳細的話,還需要陳淮北同誌,進行補充一下。”
陳淮北站了起來,將麵前放著的信紙,遞給四人,一人一份。
“領導,這個是我這些天做的詳細方案,各位領導先看一下,等看完了,咱們再詳細的去談。”
蔣國濤結果信紙,四人開始慢慢看了起來。
朱博延冷著一張臉,看著陳淮北,這臭小子,寫出這個東西,怎麼也不給他看一眼。
陳淮北直接無視,這東西要是給朱博延看了的話。
到時候肯定要讓他修改的。
做生意嘛!不就是談,他肯定是要將他的好處無限進行放大。
自然是能夠談下來多少,就多少。
過了差不多十多分鍾左右的時間。
蔣國濤幾人低聲嘀咕了兩聲。
“朱博延同誌,陳淮北同誌,還請你們先出去一下,我們商討一番。”
朱博延站了起來,“嗯”了一聲。
等到二人走出會議室過後。
蔣國濤看著三人,“你們怎麼看?”
“組長,我感覺這陳淮北的要求有些太過分了一點。”胡景雲冷著一張臉說道。
“你們呢?”蔣國濤瞥了一眼胡景雲,將目光看向其他兩個人,對於這種沒有腦子,義氣用事的人,他真是懶得去搭理。
其他兩個人微微皺著眉頭,要說陳淮北提出的這些要求,過分嗎?
也不算是過分。
但是要站在組織角度來看的話。
這些要求確實有些過分了。
完全就是直接將企業給架空了。
這不是成為個人企業一樣。
組織在企業當中一點話語權利都沒有。
組織還要為其提供一定合理的要求和便利。
這豈不是讓組織去為私人進行服務?
要知道他們是姓社,而不是姓資。
至於後麵那些亂七八糟的要求,不過現在說這些太早了。
畢竟改革剛剛開始,這些事情暫時提出來有些太早了一點。
“陳曦,說出你的想法來。”蔣國濤直接點名說道。
陳曦看著蔣國濤,硬著頭皮,“組長,我感覺陳淮北提出來的要求並不是很過分,朱博延同誌對於黨的忠誠,這個是無需置疑的,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推薦陳淮北同誌。”
“別跟我整這些屁話。”蔣國濤瞪了一眼說道。m.
“那我就說了,其實咱們國營企業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管理階層,包括製度的問題。”
“企業的管理比較臃腫,這不是是誰在企業的管理方麵,都能夠插嘴說上兩句。”
“這樣的話,對於企業的管理……”
“陳曦同誌的意思是企業成為一言之堂?陳淮北同誌提出的要求,那豈不是和資本……”
蔣國濤挑了一下眉頭,看著胡景雲,“胡景雲同誌,陳曦同誌再發表他的看法,請你尊重一下陳曦同誌。”
胡景雲聞言頓時一臉難堪了起來。
“其實結合一下西方國家,對於企業管理的經驗來看,我感覺陳淮北提出的要求並不是很過分。”
“也就是在扶持方麵,他的要求有些過分;還有就是這個投入方麵,他出資六十萬,占據了百分之五十一股份,當然這占據股份都是小事。”
“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企業管理架構方麵,不可能讓其成為一言之堂。”
蔣國濤點點頭,將目光看向高海銘,“高海銘同誌呢?”
高海銘伸手推了推鼻梁上麵的眼睛,“組長,其實我感覺要求不要求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就目前來說和陳淮北同誌合作的方式,也不過是一個試點而已。”
“咱們暫時沒有必要為他提出的要求,進行過多的爭論。”
“什麼叫做試點,試點肯定不是大範圍的,咱們最大的讓利,也不過是要讓所在市裏麵配合一下他,進行改革。”
“最後的結果,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咱們所需要看到的是,在這其中所學習到的經驗。”
“若是成功的話,成功的經驗在什麼地方?”
“若是失敗的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蔣國濤聽了高海銘的話,臉上掛著絲絲欣慰的笑意,這才是改革需要的人才。
老首長都說了,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什麼樣的情況都是未知。
在為了一件小事方麵,爭吵不休的話,還怎麼去改革呢?
一個地方的試點而已,不管他怎麼去做,他還能夠動搖國之根本嗎?
再說了資源這一塊,依舊還是在他們的手中。
等遇到一些不可控製的情況,直接掐斷他的資源就可以了。
沒有了資源,企業如何去發展。
不過因為是試點,所以在談判合作當中,肯定要做到完善。
也省得將來為了這些事情,去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