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鍾不斷響起,野民堡壘內許許多多的野民都放下了手邊的工作,避難的避難,集結的集結,各司其職,過去遇事便一團亂的習慣已經漸漸淡去。
日生聽聞警鍾聲也趕忙移動,他的目的地是基地高處的了望臺,當初杜華林村的指揮官就是在這裏對看著烏爾村莊遠征軍被“殲滅”而無動於衷,因此在舊地重遊時,烏爾村莊內部的人都戲稱此處為“見死不救”了望臺。
對於這類言論日生當然是不置可否,但為了整頓軍心,他還是讓人將這了望臺正式定名為“第一了望臺”以免發生混淆,畢竟這種無聊的笑話平常說說還好,一旦碰上戰事緊張時,任何一個灰塵大的錯誤念頭都有可能導致全軍崩潰。
而在了望臺被重新定名之後,烏爾村莊一係的人員大概也明白日生對這玩笑的態度,眾人便漸漸收斂,無聊笑話被提及的次數就漸漸減少了。
日生踏上了望臺,低頭向木牆外看去,隻見上千匹戰馬在平原上掀起令人恐懼的煙塵,北方人挾著騰騰殺氣由西而來,似乎想要一次決勝負。
當然,日生知道對方擺出的殺氣隻是假象,就算戰馬數量繁多,但想要突破這以前線基地為基礎打造的防禦堡壘還稍嫌不足。
──簡而
言之,北方人的目的終究還是偵查。
日生一確定目標便向身旁的傳令人員發號施令,讓野民堡壘內已經擴增到四千人的常備部隊到木城中央待命,隻留少量守軍於木城三麵防衛。
日生調動部隊的方式是有原因的,木城四個方位中,東麵靠河,北方人無法通過,而西麵則是倚靠著山丘建起來,是整個山城最富有縱深的防禦區域,除非北方人腦袋發熱,否則絕對不會由西麵進攻。
既然東西雙方都不會受到北方人全力攻擊,那麼就隻剩下南北兩方,又由於木城的外圍周長相當長,即使是北方人想要不斷遊走南北兩方也有相當的難度,速度也絕對不如在城內走直徑的野民部隊,因此日生打算先看對方怎麼行動再做迴應。
而北方人的行動確實也如日生所想,在西麵與守軍稍作纏鬥之後,發現防禦太難突破便往北方移動。
日生見狀,在了望臺上指揮身旁的人將大纛轉向,旗麵向北,山丘下整軍完畢的常備軍一見旗號命令,趕忙全體向北麵移動,全軍就戰鬥位置對北方人展開攻擊。
相較於北方人的人數,野民堡壘內的常備軍隻有四千人,雖然還有訓練量較低的預備軍約兩千人,以及在每日早晨稍受訓練的三千人,
但就日生看來這些人在硬碰硬的戰場上大概隻能拿來消耗北方人箭矢的數量,能有多少戰果實在令人懷疑。
也由於木城內人員缺乏,因此遲遲無法排除在城下遊蕩的北方人,且還不僅如此,當北方人見野民部隊的力量沒有想像中猛烈之時,他們便向木牆扔出了鉤繩,這舉動讓前線的守軍大為震驚。
木城的木牆是臨時搭建的,為了求速度並沒有將樹幹的下半部深埋於土中,隻是淺淺地插在地溝內,因此當北方人以鉤繩扣住木牆,並以數匹馬的力量合力將木牆往外拉時,木牆便緩緩地脫離泥土地,被北方人以蠻力拆開。
見到木牆被連根拔起,頓時間野民部隊軍心大亂,雖然仗著人在城內所以沒有多少損失,可攻擊的節奏卻變得斷斷續續,一時間所有人都以為北方人已經要攻入城內了。
可就在這危急時刻,一根箭矢從了望臺上緩緩落下,插在北方人騎兵身旁的地麵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些北方人目光追逐著那根箭矢的來源,並抬頭向上看去,隻見作為總指揮的日生正在了望臺上微笑著,而在下一刻,整齊劃一的箭矢射出的聲音從木牆另一麵傳來,映入北方人眼中的是烏爾村莊的特產──漫天箭雨。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