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預測般,當走入路程的前三分之一北方騎兵便受攻擊,河下遊村莊聯軍的先遣部隊利用河岸堤防較高的特性以弓箭對北方人展開偷襲。
由於各村都知道北方人是使用弓箭作戰,所以以弓箭居高臨下進行偷襲時,不隻烏爾村莊,所有人都會想到拉遠距離是必要條件。
麵對箭矢從河堤上不斷射下,狼育並不向對敵方展開反擊,而是二話不說率隊躍入河中讓馬匹順著水流向下遊遊去。
狼育此一戰術是於接二連三吃了烏爾村莊長弓部隊的虧才想出來的,而這小小的舉動讓河堤上的部隊有些錯愕,因為對方一旦進入河流的範圍內弓箭的射程便不足了,就算射中了也會被甲胄所阻隔,發揮不了殺傷力。
可若拉近與騎兵的距離,勢必會進入騎兵也能攻擊己方的範圍,所以聯軍絕對不會傻到自送性命。
因此本來對作戰就不上心的部隊很快失去戰意,連箭矢也不想浪費,隻在堤防上目送北方騎兵離去。
北方人騎著馬往下遊去,馬在水中的泳速並不慢,比人的長跑速度還要快上那麼一點,特別此處已經屬於下遊,水的流速漸緩,地勢漸淺,所以對馬並沒有太大的負擔。
事實上在北方一些教會飼養馬的人甚至會時常帶馬去遊泳,以減輕其每日奔跑的負擔,且據說享有這等待遇的馬在戰場上也會表現得比其他馬
匹優異。
在河中過了一小段時間,狼育認為沒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了,便將部隊重新帶迴河岸上,此時已經走了二分之一的路程,前方就是他們要渡河的淺灘,如果沒有這淺灘卻馭馬強行渡河,恐怕到最後上岸的隻有一千多匹馬卻找不到半個人。
而在聯軍一方,由於北方人的目標十分明顯,因此他們早已在河岸的另一頭布好陣勢,這些部隊多由矛兵方陣與長弓部隊組成。
與戰區的村莊喜好以重裝甲或馬車等難以活動的武器作戰不同,河下遊眾村不管是哪種部隊都為了適應地形而偏好輕裝備,重裝部隊的編製極少,在北方蔚為風潮的馬車他們也很少使用,作戰部隊多是山地遊擊部隊、長矛部隊以及水軍。
另外在戰術上,南方的部隊也多不擅長正麵作戰,而是習慣誘敵深入再以他人難以適應的地形將對方分散,並加以殲滅,這類戰術自然對不打算在河下遊久待的北方人而言沒甚麼威脅性。
然而這並不表示北方人將通行無阻,眼前狼育要處理的問題就有一項,於河對岸那無數長矛所構成的方陣是騎兵的大敵。
騎兵的戰術對於這種長矛方陣並非十分無力的,但隻要方陣存在,其後方的弓箭部隊就會無止盡地消耗騎兵的戰力,特別是在這種隻有一條路可以走的地形,要解決這如林的長矛方陣更不知道要打
到甚麼時候。
麵對這情況,狼育沒有遲疑,直接將部隊分成三等份,以前軍、中軍、後軍的方式繼續在淺灘上行進,直直衝往對岸的方陣。
北方人的行動讓聯軍一方感到不對勁,可是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對方還有甚麼辦法突圍,隻是想到對方可能會強硬突圍,於是讓人擺好架式,預備撐住對方的衝擊。
可是聯軍一方預料的突圍並沒有到來,騎兵的前軍衝往方陣時僅僅是連射了兩輪便躍入河中,往河岸兩邊前進,這舉動使聯軍一方前幾波的弓箭撲空。
接下來騎兵中軍的舉動更讓聯軍傻眼,這群騎兵衝上前時速度忽然驟減,並幹脆地離開坐騎,以步兵的身分掏出腰刀殺入長矛方陣之中,由於事出突然,加上武器長度過長,部隊移動不便,使方陣沒有辦法應付這種情況。
且長矛多是用木頭削成,南方木質又較軟,麵對北方人手上由戰區各村所生產,質地優良的金屬刀具自然是簡單就被削成廢柴。
而當前方方陣陷入混亂時,北方人的後軍便發揮了他的功用,在狼育的帶領下,騎兵們紛紛解下身上背負的短矛,一反北方人麵對正規部隊不衝鋒的特性,抓緊機會衝入中軍以肉搏開出的縫隙,迅速分割長矛方陣,並使藏在後方的長弓部隊急於撤離而陷入混亂。
一時之間,聯軍先前一片看好的局勢急轉直下。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