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好看的網路小說排行榜推薦,免費小說在線閱讀網

    除荀攸等人外,七個秩俸在比六百石以上的荀氏子弟分別是荀閎、荀班、荀敞、荀導(dǎo)、荀魯、荀濮和荀翕,荀閎、荀濮兩人已婚,沒在姚昇拿去給吳郡士人看的荀氏子弟名單中,餘下五人在名單中俱是名列前茅的,而全、沈兩家果然便是從這五人中各選了一個。


    荀班、荀翕分被全、沈選中,五人中未婚的還有荀敞、荀導(dǎo)和荀魯。


    此三人中,荀魯是荀敞的弟弟,年紀最小,所以在擇取與張昭、陳登兩家結(jié)親的人選時,荀貞定了荀敞和荀導(dǎo)兩人。張、陳兩家在徐州的名望比全、沈兩家在吳郡的族望還要高,欲與此兩家結(jié)親,必須也隻能從荀敞三人中選。


    荀貞雖非荀氏的族長,可現(xiàn)今荀氏族中數(shù)他權(quán)位最貴,荀敞等人又實為他的屬臣,那麼在有關(guān)荀敞等人的婚姻事上就不需要征詢他們的意見,隻要和荀彧、荀攸幾人商定,然後一封信去,告之他們此事就可以了。荀敞等這些荀氏子弟離鄉(xiāng)背井,跟從荀貞征戰(zhàn),從他們到荀貞軍中的那一刻起,就已皆是如荀貞一樣,“化家為國”了,作為族首,荀貞的命運與他們息息相關(guān),兩者的整體利益完全一致,所以麵對這幾起政治聯(lián)姻,他們中也絕不會有人不願。


    他們也沒什麼可不願的。


    吳郡的全、沈,徐州的張、陳,都是各自本地的望族,荀敞等人離家千餘裏,除一些族人外,故舊親朋多不在,勢單力孤,而一旦與此諸姓分別結(jié)為婚姻後,便是各多了一個強大的妻族,對他們自己本身也是很有好處的。至於說萬一娶的妻貌如無鹽怎麼辦?這一點根本不在考慮內(nèi)。所謂娶妻以賢,納妾以色,多納幾個小妻洗眼便是,此乃自古以來就有之的解決辦法。


    具體到這四起婚姻的操辦上,隻請華歆、張紘當(dāng)媒妁是不夠的,整個婚姻的過程繁瑣,特別納征的話,又該準備些什麼聘禮,這些都需要有人專門主理,而且此人還得是荀氏本族人,現(xiàn)下在徐的諸荀之中,荀悅年紀最長,德望也是最高,由他主理最為適當(dāng)。


    荀貞就將此任委托給了他。


    時人嫁娶尚財貨,豪貴人家娶妻,花費多者達數(shù)百萬錢,吳地的風(fēng)氣乃至比關(guān)東更加侈靡,從姚昇就可以看出,一天換三套衣服,荀貞的兩府臣屬那麼多,如姚昇這般的一個也無,所以,在請來荀悅,把主理的重任委給他後,荀貞交代說道:“兵亂已久,民窮州匱,軍政諸事需錢甚多,理當(dāng)節(jié)約,然吳人好奢,亦不可使彼笑我荀家太儉。”


    荀悅不以為然,但也沒反對荀貞的話,說道:“吾弟放心,我必依禮行之。”


    荀貞一聽他這話就知道他不同意奢侈。


    荀貞也不願意鋪張,若如那豪貴人家娶妻也似,娶一妻花費數(shù)百萬,為子弟分娶四妻豈不就得花費一兩千萬,甚而兩三千萬?把這些錢用在軍政上,不知可多墾多少良田,又能多養(yǎng)多少精卒!隻是雖然不願,為不被吳人輕視,也不能太過儉約。他略作沉吟,給荀悅定了一個數(shù)目,說道:“我讓幼清給兄撥四百萬錢,供娶此四家女,差可足矣。”


    幼清,便是荀熙,剛跟著荀悅來到徐州的諸荀之一,因善算術(shù),荀貞用他為幕府少府掾,管自己的私錢。此前私錢這一塊兒也是由陳群管的,現(xiàn)下算是給陳群減少了點不必要的工作量。


    荀貞的私錢是有不少的。


    早年他擊黃巾、破趙、魏群寇,繳獲眾多,養(yǎng)兵以外,尚有甚多存留,現(xiàn)今有了幕府,雖然戰(zhàn)場上的繳獲不再歸私,而是轉(zhuǎn)給了幕府的金曹、倉曹等,但身為一州之長、一軍之主,卻也不能沒有自用之錢,以供後宅使用、私人賞賜以及與饋贈友人等用,軍用不足時,也可由此中取補,故此,荀貞把軍市這一塊兒的稅錢收入撥由少府存納,日入雖不多,可荀貞日用簡樸,積少成多,一月下來也有不少。


    這迴給四個族人娶妻是政治聯(lián)姻,非為公務(wù),乃是家事,所以錢不能由兩府的公帑出,得用荀貞的私錢。


    一下拿出四百萬,荀貞亦覺肉疼。


    倒不是可惜這點錢,他又非愚吝之人,深知錢被人造出來就是讓人用的道理,隻是覺得這四百萬錢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拿用給族中子弟婚姻迎娶未免有些浪費,但要想進一步穩(wěn)固在徐州的政治根基,要想來日有機會染指江東時能多點助力,這些花費又是必不可少的,就隻當(dāng)是前期的投資了,希望日後可以得到遠比這點錢要多的迴報。


    應(yīng)下了主理四荀婚事的任務(wù)之後,荀悅沒有立刻就走,他說道:“昨日我拜謁陶公,見他鬱鬱寡歡,聽他說他已數(shù)次請歸鄉(xiāng)裏,而皆未被吾弟允,不知是因何故?”


    “他的病好了?”


    “他有病麼?”


    “吾兄當(dāng)是不知,我初到郯時,他托以患病,不與我見,因是之故,他數(shù)次請歸,我都沒允,不為別的,隻是擔(dān)憂他如病體未愈,郯縣離丹陽說遠不遠,近亦不近,萬一路上他病情加重,豈不是我之過也?”


    “原來如此!昨日我見他精神雖不濟,然身體似無病恙,想來應(yīng)是好了。”


    <a id="wzsy" href="http://www.ddxs.com">ddxs.com</a>


    “既是好了,他想歸鄉(xiāng),就請他迴吧。”


    “好,好,我現(xiàn)在就去轉(zhuǎn)告他。”


    陶謙治徐州時雖然親小人、遠君子,但他早年也是頗得人譽的,先後跟從皇甫嵩、張溫討伐北宮伯玉、韓遂、邊章,以剛壯知名,再加上荀悅是厚道君子,不會像一些人那樣世態(tài)炎涼,既入郯縣,便不可能對“故徐州刺史”視若無存,所以昨日他去拜謁了陶謙,聽陶謙說數(shù)次請歸而荀貞不允,憐他年老勢衰,因便於今日問荀貞不放他迴鄉(xiāng)的緣故,實是在為陶謙說情。


    荀貞送走了荀悅,迴到堂上坐下,心道:“公孫瓚這一覬覦冀州,短則年內(nèi),長則兩三年,周昂是都不能南下與文臺爭豫了,這麼個情況下,確也沒必要再留陶恭祖在郯了,他既想迴鄉(xiāng),便讓他迴吧。好歹他曾是徐州刺史,我表他安東將軍,他又沒應(yīng),現(xiàn)下他要歸鄉(xiāng),我不能沒點表示。”想到這裏,他吩咐堂外的小吏,說道,“叫州府多備些財貨,送與陶公。再給州府的吏員們說:陶公將要歸鄉(xiāng),有想送陶公者,州府給休假一日。”


    堂外小吏應(yīng)諾,自去傳令。


    荀貞所以留陶謙不讓他歸鄉(xiāng)者,卻非是因給荀悅道的那個理由,而實是因此前聞周昂被袁紹表為豫州刺史,擔(dān)憂如果周昂爭豫,丹陽太守周昕或會提兵北上相助,所以才沒有放陶謙走。


    陶謙是丹陽人,如放他歸家,那邊周昕起兵,他或有可能會參與進去,他畢竟是朝廷正任的徐州刺史,在徐州這麼幾年,盡管不為多數(shù)的士族擁戴,可受過他恩的故吏也還是有的,說不定一聽說他在周昕軍中,其中就會有起來響應(yīng)的,未免會是個麻煩。


    因而,荀貞才留他在郯至今。


    現(xiàn)下公孫瓚將要與袁紹爭奪冀州,周昂短中期內(nèi)是都沒可能南攻豫州了,如此一來,也就無需再擔(dān)憂周昕北上,那麼,陶謙想走,就可以放他迴去了。


    荀悅?cè)サ教罩t住所,進見告之,把荀貞同意他返鄉(xiāng)的事說了一遍。


    陶謙握住荀悅的話,感激地說道:“君厚道長者,若非君肯為我進言,我這個敗軍之將,怕是連家都迴不了啊!”千恩萬謝。


    送走了荀悅,陶謙的兩個兒子陶商、陶應(yīng)從堂後轉(zhuǎn)出。


    陶商說道:“阿翁,咱們這就迴鄉(xiāng)?”


    “是啊,好不容易得了荀貞之的應(yīng)允,還不趕緊就走?省得他反悔。”


    “父親,昨日昌豨、尹禮他們又遣了人來,問候父親起居。”


    “我不是說過了麼?再有昌豨他們的使來,我不見,也不許你們見!”


    “父親,商知父怒泰山兵首尾兩端,當(dāng)時坐視不戰(zhàn),但現(xiàn)在昌豨他們已經(jīng)後悔了,我聽他們那使者話風(fēng),似有求肯父親答允……。”


    陶謙打斷了陶商的話,問道:“讓我答允什麼?”


    “……,他們請再奉父親為主。”


    “你要想當(dāng)這個‘主’,你當(dāng)去!不要扯上我。”


    “父親,荀賊入郯以來,不但逼壓泰山諸營,而且威淩彭城,前些時逼迫彭城送了二十萬石糧到州府,薛禮雖不敢言,必然含恨;現(xiàn)荀賊倒行逆施,欲行榷鹽,任糜逆為什麼司鹽都尉,遣之去沿海收購鹽坊,鹽坊可是鹽豪們的立家之本啊,這幫鹽豪一個個藏匿王命,奴客眾多,手裏有錢,又有甲械,有的還和海賊有勾結(jié),怎肯輕易交出?我看他們早晚是要起來鬧的。


    “除了薛禮、鹽豪,邯鄲榮在東海治民苛酷,殺孝子、欺強宗,我聽人說,東海各縣的豪強都是怨聲載道,稍微有點火星就能把他們?nèi)c起來!昌豨他們的那使者說得有道理:隻要鹽豪一起來鬧,彭城與泰山諸營同時起兵,再加上東海、下邳的豪強蜂擁響應(yīng),父親掌徐州數(shù)年,州吏、郡縣吏受父親恩惠者甚多,到得那時,想來他們定也會臨陣倒戈,獻城相迎!


    “父親,不是沒有殺掉荀賊,奪迴徐州的可能啊!”


    陶謙問陶應(yīng):“你怎麼想?”


    陶應(yīng)答道:“應(yīng)意與商同。”


    “你們給我納一房小妻吧。”


    陶商、陶應(yīng)愕然。


    陶商問道:“父親緣何忽想納小妻?”


    “我不想我陶家絕了後!”說完這句話,陶謙拂袖而去。


    陶商、陶應(yīng)麵麵相覷。

章節(jié)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最風(fēng)流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繁體小說網(wǎng)隻為原作者趙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子曰並收藏三國之最風(fēng)流最新章節(ji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温宿县| 苏尼特右旗| 和静县| 洛扎县| 南康市| 绥芬河市| 温州市| 台中市| 上林县| 二连浩特市| 瑞丽市| 上饶市| 靖江市| 奉节县| 独山县| 青铜峡市| 台前县| 阿瓦提县| 繁昌县| 濮阳市| 临安市| 清丰县| 巫溪县| 石门县| 平乐县| 双流县| 东阿县| 沙湾县| 扶风县| 沅陵县| 孝义市| 孟村| 子洲县| 十堰市| 武义县| 乌鲁木齐县| 沧源| 荣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