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鷹科技集團!”
秦飛緩緩落下話音。可隨後在場的科學家們就開始你看我、我看你,“紅鷹科技集團?沒聽說過啊!小公司吧!”
張劍鋒委屈的畫圈圈。是啊,在這個年代,在這些大佬看來,市值十萬億華夏幣的公司,真的是小公司。
“現場可有紅鷹科技集團的人?”已經有科學家開口了。
張劍鋒隻能硬著頭皮站出來。
“你是紅鷹科技集團的什麼人?”
“我家的。”簡單幹練的三個字表明一切。
“沒聽說過你們的公司啊,公司規模多大?有多少碩士以上的科研人員?有多少工程碩士?工程涉及百萬噸鋼材以上的重點建設項目,負責過幾個?有沒有地質方麵的博士?
你們是否能承擔建設失敗的賠償責任?”
“我……”張劍鋒目瞪口呆,但還是結結巴巴說出來了。
市值10萬億華夏幣,流動資金不超過5000億,在這些科學家麵前,唯一拿得出手的工程師華夏首都‘鋼鐵星空’的建設項目。其餘的,主要是機甲企業。從技術等級上看,完全勝任超級火山地熱電站的建設,但經驗嘛……零!
地質學家艾瑞克.羅伯特這個時候站了出來,走到張劍鋒麵前,“我知道,你和秦飛是好兄弟,所以這個項目指定你們做,這無可厚非。但張劍鋒先生,你知道這將會是多大的工程嗎?
我不需要使用計算機幫忙,就能給你一個概數。
美國黃石火山公園需要整改範圍超過200公裏,方圓200公裏全部插滿10公裏深度的冷卻鋼管。每一根鋼管至少要10米直徑,才能支撐10公裏長度的壓力。按照最低限度計算,平均每100米就要有一根鋼管,一平方公裏就需要100根這樣的鋼管。
方圓200公裏,就是近似3.2萬平方公裏。一共需要至少320萬根鋼管。而且工程最理想狀態也就是分四期完成,前麵三期工程中使用的鋼管是一次性耗材,這會讓成本增加一倍以上。
為了工程安全、可以承受巨大的地下壓力,鋼管壁厚必須要保證在50cm以上,鋼管內還有套筒、各種懸吊裝置、應急救援裝置,一根鋼管大約需要18萬立方米鋼材,320萬根鋼管就需要鋼材5760億立方米。
如此大的材料需求,隻能使用鋼材,了不起就是使用特種金屬玻璃材質的鋼材。
僅僅是鋼材就需要這麼多,其餘的生產成本、工程機械、工人、電建設備等。你想過那是怎樣的一個數字嗎?
還有生產冷卻套管的技術,也將會十分繁瑣。50厘米厚的鋼管,如果不做處理,會被地熱融化到5厘米厚度;為了保證鋼管完整,需要毛細冷卻管技術,如同人體的毛細血管結構,這樣的技術代價不菲吧。
僅僅是改造一個超級火山就需要這麼多,全球有超過大大小小比較危險的大型火山70座有吧,更別說有些超級火山甚至在海島上。建設更加困難。
你們真的有能力完成這樣的建設嗎?”
艾瑞克.羅伯特每說一個數字,張劍鋒麵色就蒼白一點,等說完後,已經麵無人色。如果是工程超過紅鷹科技集團少許。那麼還可以貸款。但麵對改造超級火山的巨大工程,紅鷹科技集團差距的不是“少許”,而是根本就沒有資格參與!
讓皇甫紫蘭所在的星光集團還差不多,但也很吃力。改造超級火山的工程是如此的浩大。也就隻有整個地球文明聯合起來,才能真正的輕鬆一些。
最終,張劍鋒終於不得不在現實麵前服軟。最終選擇了為其中提供一部分技術支持。之後秦飛也就直接將相關的事情推給龍文傑了,自己不再管。反正應該屬於秦飛的利益和榮譽是跑不掉的。
就算秦飛不在乎,別的科學家也會焦急——這個體係關乎大家共同的利益,不能忽視。
總之,超級火山的討論也總算是有了一個結果,雖然結果並不是怎麼美好——麵對那一個個天文數字,就算是最理想的科學家都要皺眉。總之,當聯合國秘書長接到這個結果後,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總算是有結果了,而且是一個真的很有用的方法。
憂:這工程也太大了,就算是如今的時代,想要完成這樣的工程建設也不是小問題。幾萬億立方米鋼材,還要有各種配套的工程基礎,想想就讓人頭大!
但秦飛這下子算是徹底成名了,很多教授都主動發出邀請,有機會到我們學校去轉轉啊。有些科學家甚至或明或暗的發出誘惑的邀請,氣的龍文傑吹胡子瞪眼——雖然自己也對別人這樣做過。
“好了好了,我們繼續下一個話題!”聯合國秘書長打斷了這些吹胡子瞪眼的、外界傳說中“可愛”的科學家。
“有請國際太空氣象研究負責人周偉,為大家講解。”
周偉,一個中年麵孔的華夏專家,一個麵色嚴峻的頂級科學家,一個行業內被公認的太空氣象專家。
周圍上來就直奔主題:“這是一個讓我們束手無策的問題。
兩百年前,太陽係就已經衝入一個超新星殘骸;而現在,我們正在向殘骸的中央部分接近。這顆超新星殘骸主要是氫、氦等輕元素,少許氧、碳等元素。
但這裏的物質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公裏5克的密度。也許不知道的人會認為這個密度很低,但我不得不告訴大家,這個密度已經足以引發‘引力反應’、或者說是‘引力塌縮’,這是星球誕生的初始過程。
就是說,這樣的密度,已經足以誕生一顆星球。這意味著,這個超新星殘骸,很有可能會打破太陽係的引力平衡。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地球脫離軌道。”
“哢吧……”秦飛直接傻眼了,下巴都險些脫臼。如果可以,秦飛真的很想把剛才的話忘掉。看著那演示的視頻上,隻覺得冷汗直流,靈魂都在顫抖。
視頻演示了三個結果:
第一,大量的氣體衝入太陽係,會在太陽的吸引下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最終會把地球推向太陽;預計最遲千年後,地球將會墜入太陽當中。
第二,在太陽引力的幹擾下,大量的氣體在星係外聚集,形成一個大型的氣態行星。氣態行星最終擾亂太陽係引力平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些太陽係內圈的巖石行星,會被引力給驅逐出太陽係,會成為星際間的流浪行星——星際間已經發現很多流浪行星了,他們都是‘引力戰爭’失敗的產物。
第三,也是最完美的一種情況,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四顆大型氣態行星和太陽一起吸收了大部分星際物質,從此太陽係進入“高溫時代”。地球要成為烤紅薯了。
第四,一種很低的可能,因為星際物質的牽線搭橋、傳遞了引力,大約幾千年後,太陽係四顆大型氣態行星會合並成為一體,進而發生核反應、成為紅矮星,成為太陽係第二顆恆星。
這一個危機引發了科學家們的——無語!是的,無語,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是涉及到星際間、高達一光年範圍的巨變。
“可能隻有請高級文明出手了。但我們能否支付那龐大的代價?”一些科學家開始沮喪,卻沒有人能迴答這個問題。
“下一個問題吧!”聯合國秘書長立即走上演講臺,再次結束了這個沉重的話題。(未完待續。)
ps:考慮了很久,不得不遺憾的宣布:第二進化的話題太龐大,寫不過來了。當然,天涯會盡力,不說多麼完美,至少不會偷懶。o(n_n)o哈!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