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看見名字的時候,吳羽繃了許久的麵癱臉徹底的崩了,哈哈哈,她也知道不應該,但是她就是忍不住,這樣魔性的名字是要鬧哪樣。
果然是被洗腦夠嚴重。
然而龍傲天也是配得上這名字的,如果不是係統君曾信誓旦旦保證隻把她弄到隻有瑪麗蘇存在的世界,她早就會以為自己是不是穿越到男性向的勵誌文了,畢竟從草民崛起為一國之君也是很勵誌的嘛。
吳羽有些皺著眉,雖然剛剛隻是笑談,但若真是這樣,她該怎麼辦,還是得做好準備。
吳羽看著地圖陷入沉思,她本打算攻打下燕國,如今看來隻能轉戰戰場,與主角為敵的下場都是夠苦的。
餘下周邊接壤的國家大小國家不一,兵力也不一,難度自然也不一。
小國三個,新晉者一,自然排除,但凡剛上位政權,難度最大;一左右逢源,想來要是攻打,恐怕得和兩大國對上;另一別無根基,日漸衰敗,當代掌權者有心改革,無力迴天,其名為聶。
大國四個,大國中有兩大國,根基穩健,輕易不可動搖;一國與燕國為秦晉之好,唯恐到時兩相夾擊;一國雖兵力強盛,亂世中少有的盛世之國,怎奈當代主剛愎自用,寵幸奸佞,雖暫時無恙,但若有人引導一二,難免不是下一個商紂王。
吳羽一番盤算下來,也打定了主意。其名為周。
當即修書派人給連易送去,連易在當縱橫家,所以行蹤也是很好找的。他接到吳羽的信後,拜別當國皇帝,餘下便按吳羽指令行動。
一月有餘,烈國與吳國結成同盟,而周國聽聞皇帝越發暴戾,毒害之招層出不窮,百姓苦不堪言。
吳羽此刻已同那剛建立起新政權的國家進行交戰。如今已攻下一座城池,吳羽的吳國如今轄下四座城池。
除了本身的吳城外,其他的城市都是百廢待興狀態。而吳城為前段時間同燕國派來的軍隊作戰,商業業得到了一定的打擊。
木梧桐已經處理好之後坐鎮吳城,隻能對第二三座城市遙控指揮,而他曾收下的弟子則被他派來確切的負責善後事宜。雖說不比木梧桐那樣優秀。但也將將就就勉強夠用。
至於第四座城市攻占下來後,由吳羽自行打理。
一時之間軍隊的打仗便也遺留下來,吳羽雖不像木梧桐一樣能夠將政事處理得很好,但她畢竟也看到木梧桐處理政事那麼久,何況一些城池本身的改造意見便是由她思考出來的。
吳羽坐在城主府中看著連易寄來的信封,她從中已可看出連易做這些事的內容,明明這是很小的事,但她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
連易道:“君王。我給你送來了強大的機會。”
烈王道:“說來聽聽。”
連易道:“吳王願與你結盟。”
“為何。”這代烈王十分聰慧,所以他必定會問個究竟。“相對結盟這樣弱小到差不多要衰敗的國家來說,他不是應該去結盟更大的國家嗎,何以看上我這個小小的國家呢。”
連易的口才這些年也練了出來:“與其結盟強大的國家然後吞噬掉自己,豈不是結盟同樣大小的國家來的更為靠譜,若是結盟不想發展隻願茍安一處的國家,那麼他的君主必定是不會答應的,而與那些光有野心而沒有智慧的君王結盟,那麼也必定會給自己帶來傷亡。隻有像您這樣的國家才值得結盟啊,雖然說國家可能不如其他小國來的強盛,但是君王才是立國之根本,君王盛則國盛,君王強則國強。”
烈王道:“我的確應該相信於你,我的國家的確是需要發展,但是你又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呢,結盟不僅要對你們國家有好處,也必定要對我的國家有好處,我是烈國的君王,那麼我必定會為烈國考慮,所以先生,吳王到底通過許諾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連易道:“我想沒有什麼給一個王國帶去強大,讓當代的帝王獲得青史留名的機會,成為人人口中爭相傳中的聖君帶來更大的好處了,若說吳王能給烈國帶來什麼好處的話,那麼這就是唯一的好處。”
烈王道:“如何強盛。”
“我為烈王相國。”
這等話甚至妄自尊大了,但對烈王來說,甚至全天下的帝王來說這都是最好的許諾。
當初吳羽沒有料到連易會有今天盛況,何況如果沒有當初吳羽的派遣,連易也不會有今日。
采用遠交近攻之手法,戰場上明槍暗箭,陰謀詭計,吳羽在一邊進攻的同時,吳國本身也被其他國家攻擊著。
公元456年的夏天是後來一切的起始,那麼公元461年,就是吳國走向強盛的轉折點,一直攻打吳國的龍傲天在外強壓力下退散開來,吳國獲得喘息機會。
吳羽暫停戰爭,大力發展農業,天機老人已經研究出可以緩慢改善土壤的方法,部分地區因為氣候原因可以一年三季稻,吳國的人民大部分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隻能靠政府救濟的道路,混混痞子是絕無僅有的,所有人登記在冊,吳國朝廷幫你找工作,給你地,要是不事生產,第一次斷救濟,第二次扔出國,第三次就直接殺無赦,在真正的勇士做了刀下亡魂後,地痞流氓也老實了。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重農抑商,吳羽直接廢除了吳國內的分籍做法,若是不願意,那麼可以選擇滾出去。
一時之間,吳國雖說不是每個人都是小富之家,但也脫離貧困線齊齊奔小康。
這樣能夠吃飽穿暖還不受過多壓迫的國家一時之間來的人絡繹不絕。但是木梧桐在看見逃難而來的人之後考慮半天,終於采取了限製名額的辦法,沒辦法,吳國不過就那麼大的地方,若是人少時還好,能保證每個人的地,而一旦人多了承受範圍,他們又上哪兒去弄那麼多的的地給百姓種,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所以哪怕有部分人在外敗壞吳國名聲,但是也有更多的人離開原本的國家,衝著吳國的社會保障製度而來。(未完待續。)</p>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