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傻子教授知道,黃山軒轅峰下麵的夫子山一帶,早在商周時期或更早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而且從已知的出土物件來看,那裏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類似黃山北大門“蔣家山遺址”的良渚文化。
張洪德教授知道,在三口夫子山的黃帝坑、新民樵山神仙洞、黃山軒轅峰上的神仙洞,陸續(xù)出現(xiàn)了與黃帝祭祀、商代、西周王係的石刻。文字大多介乎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之間。部分文字明顯不同與現(xiàn)已收入《甲金篆隸大字典》,具有地方特色。
劉傻子教授判斷:根據(jù)以上黃帝文化的遺物分析,黃山的黃帝文化曆史應該發(fā)生在3500年--2500年左右的時間,即商代初到西周末或春秋初!渡胶=(jīng)》記載,上古時期黃山名叫“三天子都”。這三天子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另一種說法是浮丘翁、容成公和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裏就有“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
黃梅導遊說,由此可見,黃帝的一族支係——青陽在上古時期就散居在長江流域。而在以黃山為源頭的長江支流——青弋江中遊就有一個“故青陽城”。那裏曾經(jīng)是西周的“泰伯奔荊蠻”後居住的故城。
楊揚導遊說,泰伯是勾吳的始祖,也就是吳人的一世祖。周人居西方一直以“黃帝嫡係”自稱。因此,在西周滅商後,就開始了以“周公旦”和召伯為首的“伐淮夷”和“伐楚蠻”的“布道宣德”之戰(zhàn)。黃帝及其大公至德的思想,則是周族人高舉的精神旗幟。
張洪德教授說:“在我國眾多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山區(qū),幾乎所有的山嶽都有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作解釋或說明。那些山嶽的自然美景與動人的故事相結合,構成了十分厚實的風物傳說文化版模。這種由民族風物傳說圈形成的山嶽文化版模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
劉傻子教授說:“我在海南考察,像黎族的《黎母山傳說》,正是以信奉本民族祖先神黎母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說雷公經(jīng)過海南島帶來了一顆蛇卵,殼破以後,從中跳出一個女孩,靠吃野果長大,與大陸來島上采沉香的一個青年成婚,繁衍了子孫後代,進行捕撈、種植山蘭旱稻。這個女孩是誰呢?”
沈聰明插話說:“劉傻瓜,這女子被尊稱為黎母,子孫後代成為黎人。這則風物傳說的地理分布應當在海南島思河的峒一帶;但是,由於黎族對民族祖先神黎母的信奉有普遍性,所以,由這則風物傳說引導出的黎族民間信仰文化圈,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該峒範圍。黎族關於五指山的傳說有幾種異文,但也都緊緊地圍繞著對雷神或大力神的信仰而傳播!
沈聰明說完後,對劉傻子說:“劉傻瓜,別認為我不懂神話,還要我繼續(xù)講嗎?”於張喜說:“沈聰明,你接著說說大力神的故事,結合五指山來講!鄙蚵斆髡f:“其中有兩種說法最為廣泛。一種說雷公兄弟楊叉為了鎮(zhèn)壓天翻地覆,堆起了五座嶺,另一種說是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
於張喜問:“沈聰明,你講完了,你能夠進行文化解說嗎?”沈聰明編輯說:“我看還是請劉傻瓜講吧!眲⑸底诱f:“雷公兄弟楊叉為了鎮(zhèn)壓天翻地覆堆起五座嶺的傳說,以黎族普遍傳播信奉雷神的傳說為特征。射日月的大力神的巨手五指化成五指山的傳說,以黎族普遍流傳的大力神的傳說為特征。因此五指山傳說形成的民俗文化圈帶有黎族全民族性。值得注意的是因本民族信仰而構成的風物傳說圈,往往與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及其範圍相互聯(lián)係,使風物傳說呈現(xiàn)出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活潑狀態(tài),迅速向更廣遠的範圍傳播,形成了人文特征很強的民族文化圈!
張洪德教授說:“我們下一步去黃山排雲(yún)亭。”劉傻子、張洪德帶著隊伍來到排雲(yún)亭。許小玲說:“我好像感覺腳下雲(yún)霧在翻江倒海,感覺雲(yún)霧的氣息撲麵而來。”
劉傻子教授說:“黃山的雲(yún)霧變化多端,幻化無窮,有時好比汪洋雲(yún)海,將叢山峻嶺,隱沒其間。雲(yún)消霧散,黃山複崢嶸;雲(yún)蒸霞蔚,黃山更磅礴;黃山之美,實在難於言表!
黃梅導遊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中國山嶽的自然美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中國人偏偏用自己的民俗文化美描繪自然美,讓中國的山嶽具備各種各樣的民俗性格,展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民俗風貌,反映了豐厚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楊揚導遊說:“在古老的山嶽神話中,山嶽是令人崇拜的大神。高大險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
劉傻子教授說:“黃山是至高無上的,藏族崇拜的貢嘎山,山名的藏語含義就是‘至高無上’;蒙古族崇拜的騰格裏山,山名的蒙古語含義正是‘天’的含義。這些山都具有原始崇拜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的多民族中,廣泛殘留著恭祭山或山神的習俗,正是這種原始文化的遺存!
張洪德教授說:“在《禮記·祭法》中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yún),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渲猩缴窬佣唷H《山海經(jīng)》中的《五藏山經(jīng)》記載就有近400尊山神之多!
沈明貴編輯說:“上古時期就發(fā)展起來的‘相地’之術,首先以相山為重!
劉傻子教授說:“古人以龍形為山嶽連綿起伏地貌之相。這種神話思維的古代巫術,使中國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以龍為名的山嶽,並從此發(fā)展了風水術,以山嶽的逶迤曲折為來龍去脈,選定吉祥寶地。”
張洪德教授說:“如遼寧朝陽、湖北江陵、河南寶豐、山西渾源都有山被稱為龍山,被崇拜為靈山。東晉慕容氏以現(xiàn)在的朝陽柳河之北龍山,以南為福德寶地,築龍城為首都,建和龍宮,龍翔祠。古人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把大小山嶽嵌入龍文化版模也同樣有靈!
劉傻子教授說:“中國的大小山嶽幾乎都成為美妙傳說的造型,並把那些造型作為傳說的依托和可印證的信物。山嶽的自然景觀於是擁有了民俗文化屬性。山嶽的民間傳說造型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山嶽象形的奇異故事,甚至是精怪故事。像我國海南、臺灣、河北承德都有的五指山,以及不少地方都有的龍山、虎山、猴山、龜山、蛤蟆山、雞冠山、帽山、鼓山等,都有象形的民間傳說作證。”
張洪德教授說:“除了象形的神奇?zhèn)髡f附著於山嶽外,最具有人文價值的是另一類人物傳奇故事與山嶽的粘合。例如,傳說舜帝南巡駕崩於九嶷山上,追趕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聞舜帝已死,攀竹而哭,淚滴竹上化成淚痕斑斑的湘妃竹!
楊揚導遊說:“於是,九嶷山和君山成為名山。蘇州縹緲峰林屋洞,因傳說大禹入洞取《水經(jīng)》治理百腳河道而揚名。浙江的莫幹山所以成為名山,據(jù)傳說是因為春秋時期曾有幹將和莫邪夫婦在此山鑄造名劍而得名。新疆天山的博格達峰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傳說山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的居所,在這裏曾經(jīng)宴請過遊覽天下的周穆王。”
黃梅導遊是個畫家,她的眼光卻被黃山怪石所吸引。黃山怪石,星羅棋布,點綴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海中。它們形態(tài)別致,或大或小,爭相競秀,意趣無窮。黃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異獸,諸如“猴子望太平”、“鬆鼠跳天都”、“鼇魚馱金龜”、“烏龜爬山”。
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諸如:“仙人下棋”、“天女繡花”、“夫妻談心”、“童子拜觀音”。有的形同各種物品,諸如“夢筆生花”、“筆架峰”、“仙人曬靴”、“飛來鍾”。有的又以曆史故事、神話傳說而命名,有“蘇武牧羊”、“太白醉舊”、“武鬆打虎”、“達摩麵壁”等。
談起石頭,劉傻子教授興致勃勃,他喜歡收藏石頭,對黃山的石頭如數(shù)家珍。他說,怪石因觀賞角度改變,景致隨之變化,具有移布換景的奇趣,如天都峰側的“金雞叫天門”,由天門坎再迴首東望,石景變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門溪旁的“喜鵲登梅”,若從皮篷的入口處觀之,則又變成了“仙人指路”。他邊走邊說,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如仙桃峰、筆鋒,老人峰等,這些亦峰亦石的景觀,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稱奇於世的奇峰,蓋由於這些峰上形象生動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觀海”上的“猴石”,“鼇魚吃螺螄”中的“螺螄石”等,塊石大小均在3米以內(nèi),如雕如塑,妙趣橫生。
龍小宏到過黃山攝影,他對於黃山石不陌生。他一直想在王麗君、方豔紅表現(xiàn)自己,幾乎來了,他說:“黃山怪石個個巧奪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橫生。黃山有名稱可指的巧石多達120餘處。它們因以酷似的形態(tài)和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使得個個有畫的蘊含,詩的韻味,可謂形神兼?zhèn),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黃山怪石的命名,既各具不同的含義,也饒有趣味,主要體現(xiàn)了形似或神似的特征,石名或與宗教僅相依聯(lián),帶有濃重的仙家色彩;或以禽獸形象或以物件狀態(tài)、人物行為、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對各種形態(tài)畢肖的怪石作形神兼具的命名,給靜態(tài)的石景賦予了活力。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