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了?”周邊的人尋著聲音的源頭,疑惑問著。
其中說話那人麵色虛弱,這些天日子耗光了他的精氣神。
歎了一口氣,看了看自己不到腰高的孩子。
也同自己一般,好幾日沒有吃上東西了,說著自己剛剛得知的消息,
“哎,那些人再說,說朝廷用來賑災糧食出了問題,不可能到了。
整個城市已經(jīng)沒有了糧食,正在商議我們現(xiàn)在該怎麼辦?”
“啊,那如何辦?”聽到此話,整個流民群體已經(jīng)沸騰了。若是這樣,怎麼活下去。
“對啊,沒了糧食,那我們怎麼辦?”
“我們已經(jīng)好幾日沒有吃上飯了,我們還能熬,可是老人和孩子怎麼辦?
那糧食好好的,怎麼又沒了?那要我們怎麼活下去?”
頓時整個流氓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騷動,這個消息如同掉入炸藥裏麵的火星,將所有人都炸開了。
無數(shù)人爭吵著,卻也迷茫著,此刻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要知道,朝廷就是以等幾日就有糧食為理由,讓他們不要鬧事。
此刻卻傳來了這樣的消息,這讓心中如何能夠接受?
“你們說呢?你們有其他的辦法嗎?”那人眼中閃著兇狠的光:
“我聽聞張家水患開始的時候,就大量購買了糧食。
囤積了超過百萬石的糧食,這些足夠我們吃上百日。
此刻水患卻一絲一毫都不拿出來。”
這話的意思,自然就是去張家拿一些糧食。
“可是這算不算造反?”又有一人問道,卻還是猶豫。“要不要在等等,看看朝廷會怎麼做?
我們這裏這麼多人,朝廷總不會不管我們吧。”
當然,其中還是有部分人,相信朝廷,害怕朝廷的威壓。
畢竟這種事情,一不小心,就要掉了腦袋的,誰能不謹慎。
“嗬,我們又沒有搶朝廷,隻不過找他們張家借了點糧,為何算得上造反。
你不去算了,朝廷已經(jīng)沒有糧食了,他們能變出來嗎?
要是他們能夠拿出糧食,我們也不至於餓到現(xiàn)在。
而且朝廷和那張家蛇鼠一窩,不可相信,你不去我去!”
那人說道這裏的時候吐了一口唾沫:“何況造反是死,在這裏等死不是了?
我反正是等不下下去了,我兒已經(jīng)好幾日沒有吃上飯了。
再這樣下去,可就沒命了。
再這樣下去,你我餓到了沒有力氣,甚至連最後希望都沒了。
張家為富不仁,大家在這裏生活了這麼久,相比也是知道。
如今這個時候,你們還有什麼辦法?
若是有其他辦法的話,你們誰說一個出來。”
那人的聲音嘶啞,卻震耳欲聾,現(xiàn)在,真的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張家是周邊最大的勢力之一,無數(shù)的武林高手願意給他們賣命。
在這裏,可以算得上一霸。
強買強賣,多有發(fā)生,普通人又能怎麼辦呢?
告官?又有什麼作用呢?官官相護罷了。
又有一人一拳敲在棚子的木桿上,讓整個棚屋搖晃了起來。
“幹了!不就是一個張家嗎?
我習武十餘年,若是還是這麼窩囊,這武功不是白學了,咬也要咬下一塊肉。”
“可是那張家有無數(shù)的武林高手,聽聞還有很多先天高手,我們真的可以嗎?”終於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就是這個時代,修武可能是比土地更加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
普通的凡人若是沒有的話,那麼反抗都做不到。
“諸位不要怕,我是明教中人,我已經(jīng)將這件事上報了我們總壇。
教主知道此事之後,這裏居然還有如此多受苦受難的兄弟。
深感痛心,立馬親自下山,急行百裏。
想必此刻我們明教高手已經(jīng)到了。”
說話的正是聚集在人群之中的一位明教之人,他拿出了一把長刀。
說道這裏歎了一口氣:
“就是可惜,我們教中也沒有什麼糧食,不然也能讓大家吃飽飯了。
不過咱們武林中人,不就講的一個俠義,講一個劫富濟貧!
哪怕是拚上命來,今天也要讓大夥吃飽飯!
你們有人若是願意一同出力,那便隨著我來,一起搬運糧食。”
此話一出,大量的視線都聚集在了麵前的這個明教中人身上。
“明教?”下方聽到這個稱唿有些躁動,明教在這個地界的名聲極好。
“好,同去,當日我爹生病,也是那明教中人給我的錢財治病的。
如今他們給我們拚命,我們還在此處幹什麼?
莫不是我們江淮男兒沒有血性!”
一人大聲吼道,瞬間應和聲就此起彼伏。
在他們眼中,明教是極其強大的,或許他們不懂什麼無上大宗師,什麼大宗師。
但是茶樓說書的先生,經(jīng)常說那天下高手。
而那明教教主,卻也是排名第四。
這天下第四之人同他們在一起,難道還有什麼可以猶豫的嗎?
這就是為什麼趙闕把百曉生的情報和輿論看得這麼重要的原因。
他來自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自然是知道,這東西是多麼的可怕。
運營百曉生可以說是根本不賺錢,哪怕可能有勢力賄賂一下,稍稍的改變一下眾人的排名之類啥的。
或是買上一些情報之類的。
但這其實都是小錢,大部分的錢還是得靠趙闕進行注資。
以前是靠趙闕手中那蜀繡的渠道,最近其他的勢力有錢了。
為了不讓人看出端倪,倒是斷了這條線,基本都是靠金錢幫和明教。
所以有人說明教和百曉生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這也說的事實。
不過自從統(tǒng)一了江南的地下幫派,鐵掌幫自然也可以賺錢了,就也可以支援一下百曉生的建立。
百曉生主要的支出其實就是說書先生。
這個世界,因為有真氣的存在,所以糧食的產(chǎn)量和人的勞動力都是高於原本的古代世界的。
導致了這個世界的人口眾多,大乾人口可能已經(jīng)有一億到兩億的人口。
但識字率卻也堪憂,所以想要把消息傳出去。
除了信鴿,也不可能用報紙這種東西,首先紙張就是一個問題。
更別提不識字了和印刷的問題,每期的消息都不同,在古代,報紙還是太過於奢侈了。
那麼就隻能用說書先生了,這也是最省錢和有用的辦法。
每個稍微大點的城市,都配置說書先生。
他們在酒樓、茶館之中免費說書,說的自然是百曉生的天下榜和其他的事情。
收集情報的同時,再將自己收集到的消息用信鴿傳遞給百曉生總部。
而後百曉生在總結(jié)匯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情報網(wǎng)。
其耗費的錢糧,可以說不在少數(shù)。
就算是按照每個縣城一到兩人,郡城四到五人,州城二十餘人的配置。
百曉生都整個正規(guī)的說書先生人數(shù)都要超過兩千人了,更別提其他的人員了。
作為讀書人,大地方的工價可能還需要高些。
工價一個月平均三兩銀子不算多,這裏就是每月六千兩銀子。
再算上護衛(wèi)、助手啥的、辦公地點啥的,一個月一萬兩算低了。
再算上信鴿的培養(yǎng),那更是一大筆的花銷。
一年百曉生燒的錢可是太多了,二三十萬兩都是有的。
可是趙闕卻沒有放棄這百曉生,而是加大了力度,因為他知道,眾口鑠金的道理。
這一切都值得,何況說書先生說的故事,也會傳入其他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裏麵。
而明教的名號一出,自然加重了那決心。
那些願意出力的人也聚集在了一起,跟在明教教徒身後。
低沉的聲音匯聚成了一道洪流。
\"殺張狗,拿米糧!\"
\"殺張狗,拿米糧!殺張狗,拿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