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見到了楊博的奏疏之後,笑笑在上麵批道:嚴世蕃升工部尚書,仍提督文思院如故。
除了嚴世蕃之外,其餘將帥的升賞也都擬定好了,不過朱載坖顯然認為有些太薄了,主帥薊遼總督汪道昆,加右都禦史,升太子太傅兼少傅、資政大夫,蔭一子錦衣千戶,封誥三代一品。
提督薊遼軍務總兵官、佩平遼將軍印戚繼光,升前軍都督府左都督,加少保,授驃騎將軍,封誥三代,蔭一子指揮使,給指揮僉事世職。
兩位主帥的封賞如此,其餘的的官佐將士,也都是升遷官職,賞賜銀兩為主。
這次可是隆慶朝前所未有的大捷,大明官軍在此事,斬獲北虜首級七百餘級,女真二萬一千級,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勝,這還是經過兵部驗功之後的首級,實際大明官軍殲滅的人數是遠遠高於首級數量的,因為很多首級損壞,不能用於驗功。
而兵部和都察院的驗功禦史在驗功的時候還會剔除掉一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首級,所以實際上的斬獲肯定是遠遠大於首級數量的,這麼大的斬首數量,不要說是本朝未有之大勝,就是在嘉靖、正德、弘治也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大捷,畢竟一次斬獲之多,官軍損失之小,這都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朱載坖認為,要封爵以振奮軍心,激勵士氣。
但是朱載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爵位乃是朝廷重器,不能輕與,堅決不同意戚繼光封爵一事,朱載坖於是和重臣們據理力爭,不管怎麼說,戚繼光等人是立下了大功,要求重新議定賞賜。
其實兵部、吏部也拿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尤其是對於汪道昆、戚繼光、李成梁等人,他們的職務已經基本到頂了,能夠加以升遷的也就是一些散官河封誥祖先,蔭官子孫等等,除了封爵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但是封爵是萬萬不能的,這點在重臣們心中已經達成了一致,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封爵,李春芳作為首輔,向朱載坖說道:“陛下,封無可封,方議封爵,切不可輕率封爵,使朝廷名器冗濫,非治國之正道也。”
朱載坖說道:“李師傅,官軍此番大勝,斬獲之多,累朝未有,若不封爵,何以慰功臣之心,遂三軍之願也?”
朱載坖很清楚,將士們之所以願意為你老朱家浴血奮戰,不就是為了博個富貴,封妻蔭子嗎?朱載坖當然要如他們所願了,隻要你們血戰,朱載坖這個皇帝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的,所以朱載坖堅持要封爵。
在這個問題上,朱載坖不準備讓步,甚至已經為戚繼光擬好了功臣封號,朱載坖決心封戚繼光為撫順伯,重臣們趕緊通過書信聯係汪道昆,讓他勸說戚繼光主動上疏向朱載坖辭謝賞賜,不能使得封爵達成。
重臣們很清楚,自從朱載坖即位以來,勳臣、廠衛和武將的勢力都有所擴張,偏生朱載坖對於勳貴和武將是十分的偏愛,尤其是朱載坖信任的這些武將,不僅能夠出鎮要地,而且朱載坖還給他們以密疏奏事的權力,他們的奏疏也會得到朱載坖的同意。
很多總兵的地位現在已經逐漸提高了,像馬芳、戚繼光這樣的深受朱載坖信任的武將,很多時候即便是督撫大員也要和和氣氣的和他們商量,至於什麼兵備、督糧,更是要小心應對,一旦被這些朱載坖的親信武將在密疏中帶上一兩句,朱載坖處理起他們來是絕不手軟的。
這使得現在很多文官們都很有危機感,認為朱載坖信重武將,現在武將的地位有所抬升,這本來就是朱載坖的既定打算,大明文貴武賤,確實不是正常的事情,朱載坖就是準備糾正這個事情,所以這次朱載坖要給戚繼光封爵。
但是很快戚繼光的密疏就到了朱載坖的案頭,戚繼光表示自己功勞尚淺,封爵不能服眾,請求朱載坖不要給自己封爵,自己也不敢接受封爵。
同時科道禦史也紛紛上疏,認為汪道昆、戚繼光在遼東殺戮太過,有傷天和。
朱載坖覺得這幫人屬實是吃的有點飽,打仗不殺戮難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不是廢話嗎?再說了絕其種類是朱載坖的密旨,你這是在含沙射影什麼呢?
但是現在連戚繼光本人都不願接受封爵,朱載坖也不好勉強,隻得作罷,但是之前的封賞方案肯定是行不通的,這次朱載坖召集重臣,重新商量封賞方案,既然不能封爵,朱載坖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封爵,那就要做到封無可封。
朱載坖親自決定了封賞的方案,汪道昆,升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餘如故。
戚繼光升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佩征虜前將軍印,餘如故。
既然汪道昆、戚繼光兩位主帥的封賞被大幅度提高了,麾下將校的封賞也都水漲船高,雖然朱載坖給了汪道昆和戚繼光封無可封的官爵,但是朱載坖還是認為自己有些薄待功臣,下令給汪道昆、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在京師賜宅邸一座,汪道昆、戚繼光賞內帑銀五千兩,李成梁三千兩,賜戚繼光威震遼海金牌一麵,賜汪道昆智計殊絕禦筆匾額一塊,李成梁、黑春等人也都有賞賜。
至於參戰的士卒們,各按軍功,發給賞賜,朱載坖還專門下達詔書,各級軍官不準貪墨士卒軍功賞賜,派出禦史監督賞銀發放,同時還從內帑撥出隆慶通寶近十萬貫,參戰士卒每人一貫,作為朱載坖這個皇帝專門賞賜給士卒們。
這個錢是由朱載坖派內監帶著錢財到各營散給的,就是朱載坖個人對於士卒們的賞賜,還有布匹等物的賞賜,士卒們得了賞錢之後,在城外對於大內的方向山唿萬歲,連內閣閣臣都被驚嚇到了,不知道外間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