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等的就是這句話,朱載坖當即說道:“張師傅這話說的在理,這個孔尚賢,就是顢頇之輩。”
高拱趕緊勸慰道:“陛下說的極是,何必為了這等人,損了陛下之聖德也!”
朱載坖說道:“高師傅說的也是,但是朕在想一件事情,朝廷如此厚待孔家,是為了尊奉聖人,還是尊奉孔家呢?”
高拱說道:“自然是尊奉聖人了。”
這點其實是毋庸諱言的,朝廷為什麼要優待孔家,是為了崇儒尊孔,彰顯大明的正統性。從漢武帝開始,儒學成為正統之學,孔子逐漸被統治者所推崇,孔子的後裔亦得到曆朝的恩寵,到了本朝,也是如此,太祖定鼎南京之後,就在詔書中說道:“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並。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
大明用儒術治國,這是太祖定下的規矩,既然是尊奉孔子,那麼自然要對孔子的後裔加以優待,同時讓孔家祭祀孔子,同時給予優厚的待遇,這樣一來用孔家為大明的正統性背書。
皇室和孔家算是合作關係,但是從嘉靖以來,朝廷對於孔子和孔家就采取的限製的措施,在嘉靖朝推行的禮樂改革中,以張璁、霍韜為代表的議禮重臣們,對於祭祀孔子的製度進行了改革,孔子的諡號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稱其為至聖先師。祭祀孔子的大成殿改為孔子廟。並且木像的尺寸也被降級,祭祀所用的樂舞等級也被降低。
嘉靖的明麵上的理由是:降殺祭祀孔子的典製是為更好遵循孔子之道,並說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明知道周禮難興,仍勸諫魯、衛兩國的國君以禮治國,不要僭越。所以萬壽帝君也是繼承了聖人的遺誌嘛。
但是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嘉靖的為什麼這麼做,嘉靖自己也從不諱言,嘉靖在詔書中明確說道:“君父有兼師之道,師決不可擬君父之名?鬃颖境检吨埽c太公望無異,所傳之道本羲農之傳,但賴大明之耳,否則不必言祖述堯舜!
說白了就是君統與道統哪個地位更尊崇的問題,萬壽帝君通過大禮議和庭杖,確定了君統高於道統的原則。萬壽帝君對此事看的很清楚,他曾經說道:“所謂尊孔,不過彼輩借之以製壓於君威,服人於下,雖曰尊孔子,實是尊自也甚矣!
朱載坖對於嘉靖的做法是很讚同的,尊孔是為了大明,不要搞得孔家分不清大小王了,現在孔尚賢就明顯屬於這種情況。
朱載坖對臣子們說道:“昔日世宗皇帝之言,朕以為深為妥帖。夫君父天下之至重也,大明尊奉是孔聖,而非孔家,朕看孔尚賢是不知大明法度了!”
今日是正月初一,朱載坖也沒有和臣子們深聊此事,而是將此事開了個頭,等到開印之後,再慢慢來處理。而朱載坖將孔尚賢的奏疏帶走,給了朱翊釴看,詢問朱翊釴對此事的看法。
麵對朱載坖的考校,朱翊釴顯然有些不知道怎麼應對,李皇後有些氣惱的說道:“陛下,什麼事情非要正月初一來考校?”
朱載坖笑笑對李皇後說道:“皇後不妨也看看嘛,罵朕的。”
李皇後趕緊說道:“陛下說笑了,後宮不得幹政,這是祖宗法度,臣妾豈敢不尊。”
朱載坖說道:“這現在就朕這一家人,太子,將奏疏給你母後看看!
朱翊釴於是將奏疏給了李皇後,李皇後看過之後,說道:“似這等奏疏,每日恐怕不知道有多少,若不是因為他是衍聖公,恐怕陛下都不見得搭理他!
朱載坖笑著說道:“皇後說的是,太子,你怎麼看這事,若是你來處理,你該怎麼辦啊!
朱翊釴想了半天,說道:“父皇,兒臣以為衍聖公此言不妥,新政是為了大明國祚,衍聖公說的,顯然不對。”
朱載坖接著問道:“那依太子的,應該怎麼處理此事呢?”
朱翊釴顯然有些不知道怎麼迴答了,隻得看向李皇後,李皇後將朱翊釴手中的奏疏拿走,塞到朱載坖手中,說道:“陛下,該怎麼辦,您該去和內閣、六部九卿商量,問他一個小孩子幹什麼!
朱載坖笑著搖搖頭說道:“他是大明的太子,是儲君,這些事情遲早是要經曆的,這樣,太子,你覺得衍聖公為什麼要上這個奏疏。”
朱翊釴思考了一會,說道:“父皇,王師傅曾經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衍聖公之所以冒著觸怒父皇的風險,給父皇上疏,肯定是因為朝廷的新政損害了衍聖公的利益,所以衍聖公才上疏的!
朱載坖對於朱翊釴的迴答還算是比較滿意的,證明王錫爵等人不僅僅隻教授朱翊釴經義,還是教授了朱翊釴一些實際的政治鬥爭策略和帝王心術,朱載坖說道:“你王師傅說的很對。”
朱載坖迴頭對李皇後說道:“這樣,皇後賞賜太子講官的家眷以絲綢、珠寶等,慰勞講官們。”、
李皇後點點頭就去辦了,朱載坖等李皇後走後,才對朱翊釴說道:“太子,你日後是天子,要明白一個道理,什麼,都大不過天,聖人不行,聖人的苗裔更不行,要是聖人擋了路怎麼辦?”
這個問題,朱翊釴顯然不敢迴答,朱載坖盯著他說道:“太子,你記住了,就是聖人擋了大明的路,也要給朕搬開!芝蘭當路,不得不除!記住朕這句話!”
朱翊釴趕緊點頭,朱載坖和他一起,更衣之後,出席各種禮儀活動,尋常人家的過年,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天家的過年,則是充滿了各種的禮儀活動,不管是朱載坖還是朱翊釴,都成為了工具人,參加各種禮儀活動和朝會,接受百官、使節的朝賀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等到處理好了這些事情,父子兩個已經累成狗,癱倒在坤寧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