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上來就向朱載坖請罪,稱由於自己思慮不周,導致一條鞭法在朝堂上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朱載坖當即說道:“張師傅不必如此,朕也以為賦役折銀是必由之路。”這點朱載坖是很清楚的,朝廷最終是要走到賦役折色的道路上來的,隻是現在的時機並不合適罷了。
張居正連忙詢問朱載坖認為什麼時候才是合適的時機,朱載坖認為合適的時機就是朝廷徹底掌握貨幣發行的權力之後,朱載坖認為,至少要在廢兩改元之後才能夠推行,麵對朱載坖所提出來的廢兩改元,張居正一時之間有些無法接受。
朱載坖問道:“張師傅是熟知經史的,兩宋之際,每歲鑄錢多少?”
這個張居正確實是清楚的,兩宋鑄錢的規模是極大的,最高峰的時候曾經達五百萬貫以上,而大明就是現在,鑄錢也不過三十萬貫,遠遠不能同兩宋相比,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大明缺乏銅礦,鐵錢又不適用,再加上在大明伊始,重八哥搞得是寶鈔,這種東西,最開始還是有信譽的,現在已經徹底破產了。
朱載坖向張居正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朱載坖不同意現在就實施賦役折銀,葛守禮、高拱等人的反對意見是一個方麵,第二個方麵就是現在朝廷還沒有貨幣主權,張居正對這個詞有些費解。
朱載坖問道:“張師傅覺得,現在白銀是在朝廷的多,還是在民間的多?”
張居正笑笑說道:“那自然是在民間的多。”
這點張居正是很清楚,大量的白銀都在民間的豪強手中掌握著,而朝廷手中所掌握的白銀恐怕不到一成,這就是朱載坖所擔心的事情,一旦全麵折銀,朝廷和百姓都反而被豪強們所製,豪強們憑借手中所掌握的巨額白銀,可以操縱物價,上挾製朝廷,下盤剝百姓。對於朱載坖來說,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朱載坖的意思是要在這幾年,將失去的貨幣主權從豪強們手中奪迴來。這是張居正所沒有想到的,之前朱載坖已經在命令寶源局和文思院試造銀幣,但是進展不大。
朱載坖認為,現在市麵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兩以下的稱散碎銀子,一兩至五兩的稱小裸,用於 一般交易大宗買賣則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紋銀,它是一種全國性的假想標準銀,重約十兩的中錠、重約五十兩的元寶,在支付時必須先折合成紋銀,再換算出其所含純銀,才能完成物值交換,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朱載坖認為,一旦在沒有貨幣主權的情況下推行賦役折銀,對於百姓來說肯定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災難,除了地方額豪強倚仗他們所擁有的白銀來盤剝百姓之外,折銀之後加征的火耗也是對百姓極大的傷害,所謂火耗,就是賦役征收一概折銀之後,官府為白銀存儲和解運的安全和方便,從民戶征收上來的散碎銀兩須傾煎成固定重量的銀錠,在傾煎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損耗,同時地方官府征收的白銀還要解運至太倉,途中還會產生損耗。
實際上產生的火耗可能隻有一二分,但是地方州縣的官吏加征可能達到二三錢,對於百姓來說,這又是無端遭受了一次盤剝,所以朱載坖認為現在不能夠推行賦稅折銀。
張居正趕緊說道:“陛下愛民之心,臣等不及也。”
朱載坖沒有理會張居正的馬屁,而是拿出了幾枚銀幣,這些銀幣是從海外來的,主要是佛郎機的本洋,說是銀幣,其實由於鑄造工藝的粗糙,實際上一種打製幣,確切的說應該屬於銀塊,形製不規則,但重量和成色適當,在海關征稅的時候可以直接計重征稅。
張居正看了一下這些銀元,說個實在話,工藝確實不怎麼樣,要是大明工匠來製造的話,肯定會比他們造的精美的多,朱載坖也拿出了一些寶源局鑄造的銀幣,無論是成色還是精美程度都比之本洋要好的多。
張居正說道:“陛下莫非是想以此物取代白銀。”
朱載坖點點頭,廢兩改元是朱載坖心心念念的事情,為此朱載坖早就在密令文思院和寶源局試造銀幣,但是朱載坖認為他們造出來的銀幣都不能達到杜絕假幣的目的,所以朱載坖一直沒有盲目推廣銀幣。
這次張居正懇切請求推行賦役折銀,朱載坖認為此事可以先和張居正交一下底。
張居正問道:“陛下以為,什麼時候可以實行銀幣?”
朱載坖認為實行銀幣的時機主要在於兩點,一就是朝廷掌握了足夠的白銀,可以向市場投放足夠的銀幣,取代白銀的流通地位。
二就是朝廷製造的銀幣能夠被百姓所接受。在朱載坖的計劃當中,大明未來的小額交易就是銀元和銅錢,大額交易就是銀票,這樣一來,朝廷征收賦稅、支付費用,都使用朝廷鑄造的錢幣,可以從其中獲取錢息,同時將貨幣主權牢牢掌握在朝廷的手上。
張居正趕緊說道:“此誠千秋萬代之法也!”
朱載坖擺擺手,現在的情況是外國的這種打製銀幣實在是太過於粗糙,也容易被仿製,天下之大,總有膽大妄為之徒,連銅錢都有私鑄的,何況銀元的,一旦出現大規模的私鑄銀元,會使得幣製混亂,朝廷廢兩改元的計劃徹底破產,這也是朱載坖遲遲不敢下定決心大規模鑄造銀幣的原因。
畢竟現在按照銀兩的成色和重量來交易,百姓們還是能夠接受的,一旦廢兩改元之後劣幣風起,會導致百姓對於朝廷再次失去信任,之前的寶鈔就已經使得大明百姓對於朝廷極其不信任了,要是再搞出什麼差錯,那麻煩就是大了。
張居正倒是很樂觀,他認為廢兩改元不必一蹴而就,應該尊重民間的習慣,即便是鑄造銀元,也先以重要和成色來區分,再徐徐推動,同時設置密押等防偽措施,提高民間製造假幣的難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