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主公如此說,便也不再多言。
主公既有安排,他們無需擔心。
“下去行動吧,讓那些傳旨的人今天就迴去。”李恪擺了擺手,讓眾人退一下。
京州的西海岸,傳旨的人都被關押在了一條船上。
每一道聖旨都由七八個或者十來個人傳送,人數加起來也有一百多人。
這條船的船艙空間不是很大,一百多個人擠在裏麵很擁擠。
一開始還有不少人在抱怨,然而他們一抱怨,便遭到了外麵士兵的毆打。
現在所有人都沉默不言,恐慌又忐忑的等待著秦王那邊的迴應。
咣當!
船艙的大門被人踢開了,兩名士兵大步走了進來。
眾人感到了恐懼,看對方這架勢,難道是要殺他們?
“都趕緊滾出來!”
船艙內的人快速往外跑,匯聚於甲板之上。
“現在立馬收拾好你們的東西,從哪兒來迴哪兒去!”一名士兵麵無表情的說道。
傳旨的人們感到了驚訝,他們的聖旨已經被拿走了,顯然已經傳到了秦王那邊。
現在讓他走是什麼意思?
“這位軍爺,秦王殿下要迴長安嗎?”一名男子小心翼翼的問道。
“秦王殿下有要事,不迴長安!”
這名士兵說完,便轉身離去。
傳旨的眾人麵麵相覷,內心再次感到震驚。
這可是十八道聖旨呀!
秦王居然選擇無視,太放肆、太囂張了,一點都不把朝廷、把皇上放在眼裏。
眾人雖有震驚,但沒有一個人敢亂說話。
這裏是秦王的地盤,被秦王的人聽到,他們休想活著離開。
如今秦王讓他們離去,他們不敢有任何猶豫,趕緊駕著船隻迴去。
……
長安城。
李世民正在暗中籌備一件大事:立太子!
如今李世民心中最符合太子的人選當屬晉王李治。
讓李治搬到武德殿居住,便是向群臣暗示李治當為太子。
後來李世民也讓李治在朝堂大臣麵前展露聰慧,贏得了不少大臣們的好感。
再後來,李世民又為李治找了一些大臣輔佐,比如褚遂良。
褚遂良這個人有才華,但是資曆不夠,比不上那些老臣們。
所以李世民準備再找一兩個老臣,讓他們去輔助李治。
李世民此刻端坐書房之中,挑選合適的人選。
尚書省左仆射房玄齡是個不錯的人選,有資曆也有能力,而且身居高位。
但房玄齡這個人比較中立,在李治沒有登上皇位之前,他絕對不會全力輔佐的。
挑選了一會兒之後,李世民起身,去後花園轉一轉。
自己現在還年輕,李治年紀尚幼,有大把的時間去為李治培養人才班子,不急於一時。
“如今天下百姓都知道秦王母妃要封皇後的事情了吧?”李世民問道。
“是的,百姓們都已經知曉。而且在報紙當中也指明了,秦王理應迴長安參加封後大典。”一旁的張阿難迴答道。
李世民微微點頭,這次就看秦王如何選擇了。
不管秦王作何抉擇,對他李世民都有好處。
“陛下!”
就在此時,李君羨步履匆匆的來了。
看到李君羨這般緊張,李世民不由得微皺起了眉頭,又有什麼壞事發生了嗎?
“陛下,傳旨的人都已迴來了。”李君羨說道。
“哦?秦王那邊怎麼說?”
“秦王殿下……不迴來。”李君羨低下了頭。
李世民的臉瞬間陰冷了下來。自己連發十八道聖旨,秦王居然全都拒絕了。
他的膽子可真大呀!越來越不把他這個皇上放在眼裏了。
“好!既然秦王不願意迴來,那就將此事公布天下!”李世民冷冷的說道。
秦王不迴來,那就隻能用輿論對付他了。
趁著這個機會,讓秦王失去一些民心,讓朝廷重新掌握主動權。
……
《大唐日報》早就準備好了文章,聽說秦王不迴來,便立馬將文章登載在報紙上,傳向整個天下。
各地的百姓官員們看到這篇文章,內心很是震驚。
秦王的母妃要被封為皇後了,身為皇子的秦王居然不迴來,著實令人意外。
“在我的印象中,秦王殿下不僅是一名戰功赫赫的戰神,還是一個懂禮儀的賢王,不應該會做出這種決定。”
“確實讓人奇怪,秦王這般做,到底是何用意?”
“難道秦王真的是一個不孝的人?”
“這話可不能亂說,秦王殿下好歹為咱們大唐立下了無數功勞,咱們這些小老百姓無權議論!”
各地的人議論紛紛,大部分人都挺理智的,想要看一看秦王那邊如何迴應。
如果秦王不迴應的話,那就代表報紙上所說的是真的,隻能說明秦王確實不夠仁孝。
……
標州。
張角看了《大唐日報》上的內容,隻是冷冷一笑,便把它扔到了一旁。
“這是一場輿論戰,對方已經主動出擊,我們接下來要予以反擊!”
張角把報社的人召集了起來。
“報紙的內容都寫好了吧?一定要多多檢查,絕對不能有任何出錯,
貧道也會進行檢查的,一旦發現錯誤,你們所有人都將受到懲罰!”
眾人點頭稱是,報紙這種東西是要給天下眾人看的,一旦出現什麼失誤,影響甚大。
……
長安城。
今天李世民召集了朝會,禦史大夫海瑞也參加了。
海瑞迴到長安已經有幾天的時間了,百騎一直在暗中盯著,看看海瑞和什麼人來往。
經過一番調查,發現海瑞確實和一些官員有來往,但這些官員都是重臣,而且雙方都是光明正大的聊天,並沒有什麼密談。
所以李世民便召開了今天的這個朝會,準備聊一聊秦王的事情。
“諸位,想必你們都已經聽說了,秦王身居京州之中,拒絕朕的聖旨,不參加此次的封後大典!”
李世民看著在場的眾人說道。
“朕是真沒想到,朕的這個皇子居然如此不聽話,唉!都是朕的責任,當初對他太過縱容了!”
李世民搖頭歎息,看似把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其實是把責任推到了秦王那邊,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慈父的形象。
這話說完,下麵的群臣們都紛紛勸慰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