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技術聯盟
“要不緩一緩,等公司資金狀況好一點後我們再搞這個技術研發?”一旁的林衛明見李煥難以抉擇,當即對李煥建議道。
從林衛明個人而言,他並不讚成在這個時候搞什麼單晶矽路線,尚偉時代之所以垮臺,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彭曉偉的發展策略太過激進,超出了整個公司所能承受的水平,最後導致公司暴雷。
如今威勝能源好不容易緩了一口氣,李煥如果決定要走單晶矽技術路線,那投入的資金簡直是個無底洞。
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很可能把剛剛走上正軌威勝能源給壓垮。
倒是一旁的易哲,對於單晶矽的技術路線非常的支持,可他也知道公司眼下麵臨的困難,一時間不知該如何給李煥提建議。
李煥深吸一口煙,接著將煙頭按到煙灰缸中後說道:“不求他小日本,我們自己幹。”
一旁的林衛明聞言剛想提醒李煥注意資金狀況,可李煥揮了揮手後說道:“我相信我們國內這麼多光伏廠商總有那麼幾個有眼光的。”
其餘兩人還未理解李煥這話的意思,隻聽的李煥接著說道:“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發起一個倡導,組建一個單晶矽技術聯盟。”
“技術聯盟?”林衛明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
“不錯,技術聯盟,各家廠商集中資源對技術難點進行突破,然後專利進行共享,比如這個金剛線切割技術,研發成功以後,大家可以利用這個專利再進行下一步的開發。”李煥接著解釋道。
林衛明聽到李煥這個建議當即愣在原地,李煥這個想法在他看來就算不是異想天開,恐怕也是一廂情願。
華國的光伏廠商確實不少,可有決心有能力去搞技術開發的恐怕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個隻想著賺快錢的人。
到時候資金怎麼分配,技術成果如何共享,這都是一係列的麻煩。
當然最讓林衛明覺得這個方案不可行的是,國內這些光伏廠商在極致的內卷之下,別說一致對外搞合作,不互相拆臺就算不錯了。
“這恐怕有點難,利益分配是個大問題,畢竟在利益麵前,連親兄弟都能翻臉,更何況是競爭對手。”林衛明不無擔心的對李煥提醒道。
李煥並沒有急著迴答林衛明的疑惑,而是對二人緩緩說道:“我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合作的故事,等我講完這個故事,你們再發表意見不遲。”
二人也想聽聽李煥到底會講什麼樣的故事,在二人的疑惑中,李煥也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上世紀七十年代,戰後快速發展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遭遇到了漂亮國的再一次“黑船扣關”,漂亮國一邊揮舞著貿易製裁的大棒,一遍力推ibm等科技巨頭攜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殺進日本市場。
由於日本本身就是漂亮國的經濟殖民地,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反抗的餘地,市場被迫開放以後,日本的剛剛興起的半導體產業遭受到了嚴峻的打擊。
可日本的官員和企業家們並沒有坐以待斃,甚至發起了一次秘密反擊,讓漂亮國人驚唿日本人再一次偷襲了珍珠港。
事情的經過其實很簡單,在漂亮國的大舉進攻下,日本的半導體廠商節節敗退,可這些廠商並沒有放棄,反而逼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應對策略。
甚至可以說,後來如果不是漂亮國直接下場幹涉,這些日本人就真的成功了。
1976年初的一天,東京千代田區紀尾井町,這家創立於1939年的米其林二星餐館被人整個包下不對外營業。
能把這麼一家餐館給包下來的人自然身份非凡,此人正是日本通產省的退休官員根本正人。
雖然已經退休,可根本正人在日本政商兩界的影響力卻並沒有減弱,他包下這個餐館的目的是要邀請日立、富士通、東芝、日本電氣和三菱電機五家當時最大的計算機公司社長,商量一件決定日本半導體命運的大事。
沒錯,麵對漂亮國半導體芯片的大舉入侵,根本正人想邀請這五家公司的掌舵人通力合作,這就是日後被載入史冊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發項目。
具體的運作方式是,由日本通產省負責,五大公司協力組成聯合研究所進行技術研發,追趕和超越漂亮國ibm等巨頭的半導體技術,一舉扭轉日本半導體被動挨打的局麵。
沒錯,這就是日後無數公知吐槽我們的舉國體製。
其實舉國體製不僅我們搞,日本人也搞,甚至漂亮國也搞過。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子彈的研發,漂亮國之所以能最先搞出原子彈,靠的其實也是舉國體製。
至於日本在舉國體製方麵,那更是不遑多讓,要不然以日本那麼小的體量,根本不可能在二戰中爆發出那麼恐怖的力量。
其實“舉國體製”並沒有什麼對錯,隻要管理得當,是可以極大的縮短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
在根本正人的倡議下,日本最大的五家半導體公司都加入都加入到了這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發項目。
由於半導體的研發麵臨著周期長、投入大,民營企業無法獨立操作和完成的的現實困難。
但通過這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發項目,將由政府部門牽頭並撥付相應的資金,成立專門的研發機構,實施大規模研發項目的立項和推進。
說人話就是政府給錢給政策,各個廠商合作一起搞開發,集中突破技術難點,避免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
隨後五家公司各自抽調了20名技術骨幹組成“聯合研究所”,組成日本半導體產業“聯合艦隊”。
艦隊司令由日本通產省的人擔任,負責日常的行政管理,此人正是那次的聚會的組織者——根本正人。
在“聯合艦隊”成立的當天,項目全體人員在研究所的門前拍了一張合照,隆重紀念了這一重要時刻。
參與這個項目的工程師在日後迴憶說,他們在那一刻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差一點就改變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