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東荒聖地,離孔武最近的便是搖光聖地。
雖然祖上沒有出過大帝,但是暗中卻有大帝傳承。
明麵上也有一尊鎮教帝器“龍紋黑金鼎”,但是怎麼來的大家都沒聽搖光聖地自己胡說。
看起來實力要比太玄門還強上許多。
但還是那個問題。
孔武的體質若是敗入太玄門,雖有暴露的風險。
但畢竟還隔著一層太玄門,至少在明麵上搖光聖地肯定無人敢動。
頂多便是搖光聖子盯上他後,暗地裏搞他一手。
若是單獨對上搖光聖子,孔武也沒有在怕了。
可若孔武直接加入搖光聖地,那可真是自己走到對方的菜板之上引頸待戮了。
整個門派從上到下全是對方的人,到時自己死都不知怎麼死的。
在來自太玄門之前,孔武便已將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了。
此時遠遠望著那仙氣繚繞,恢弘浩大的山峰。
他並未猶豫,而是準備直接登門。
此時孔武的外在年紀也就七八歲的模樣,苦海之中生命之輪上的刻痕也與他此時的年歲相同。
所以他倒不擔心自己因為年齡被拒之門外,他這個年齡正是最適合入門修行的時候。
至於已經達到命泉境的修為,說明之前也修煉過,會不會被當成帶藝投師。
這一點孔武也沒有顧慮,他又不是當年的勞德諾,一身別派武功還舔著個老臉拜師華山。
若不是老嶽發現了他帶資臥底的事實,早就被以正效法。
首先他的年齡就是一大優勢。
其次說到修為,他修煉的那版《道經》可是東荒之地的修士必備。
修煉那版《道經》還能在這個年紀達到命泉之境。
怎麼能不算是天才呢?
不過事情的發展卻脫離了孔武的預估。
剛翻過一個山頭,還未抵達太玄門山門的那座山峰,眼前便出現了人流湧動的場景。
這番場景和他想象中的修仙門派截然不同。
畢竟修士修煉,還是需要靜心凝氣,不受外界幹擾。
哪怕是孔武之前所在的玉鼎洞天,也是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
周圍數裏之內,毫無人煙存在,普通人一看便知道是個避世修行的好去處。
可是這太玄門的風格與孔武想象中的卻截然不同。
有些錯愕的他倒也沒有放棄的想法。
近百年的修煉歲月,讓他可以不受這些外界幹擾。
若真太玄門畫風便是如此,孔武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當務之急卻不再是不過當務之急卻不再是登山門了。
而是要在這人山人海之中,打探一番具體情況之後,再做其他打算。
孔武雖然外在年紀小,但是人群之中卻有不少和他年紀相同的孩子。
北鬥想要修行之人,大多早慧。
所以孔武融入其中,倒也沒過多久,便打聽出了太玄門前究竟為何如此雜亂。
此時的場景是特殊情況,放在平日裏太玄門周圍也和其他宗門一樣,是禁止非本門派的弟子出現在自己宗門所在之地。
但是在場之人有所不同。
原來來到此地的人,大多都是抱有和孔武一般想法。
想要拜入太玄門。
而太玄門雖然會廣招門徒,但卻不是每年都招,而是幾十年才大開山門招徒一次。
兩年之後,便是太玄門公開招徒時候。
在場的人,很多都是來自周圍數十個國度。
都是有一定天分,或者家中有修行者的人。
很多人所居之地,距離太玄門十分遙遠。
所以怕誤了時間的人,許多就會提早來到這裏等待選拔。
畢竟太玄門所在之地,天地精氣十分充裕,非常適合修士修煉。
如果有修士想讓自己的子女拜入太玄門。
提前帶子女來到此處山脈修行也未嚐不可。
不過太玄門卻不讓他們靠近宗門所在之地。
此地還距太玄門的山門,有著數裏之遠。
孔武這麼一想,還是覺得十分的不合理。
哪怕太玄門名氣很大,傳承萬載有餘,是周圍少有的超級大勢力。
但也不至於提前兩年就在此等待拜師,這也太不把時間當時間了。
當然除了兩年後公開收徒之外,想要拜入太玄門,還有其他的途徑。
其一便是被太玄門內的長老直接收徒,如此便可進入太玄門。
而另一種便是跨過太玄門設置考驗弟子的一座仙門。
這仙門若是沒有仙緣,根本無法通過。
惟有能過此門者,才能前往太玄門一百零八座主峰進行測試。
若適合某一山峰的傳承,便可以留下來,成為太玄門的弟子。
這第二種的流程,其實和兩年之後太玄門公開收徒的流程一樣。
但是為何在場的眾人不去直接接受檢測,而是靜等兩年之後公開收徒。
這其中卻也是有緣由的。
其中的差別都來自那座神秘的仙門。
站在此地就可以看到那仙門,其高足有千米,由天然的山石屏障構成。
裏麵霧氣環繞,像是有無盡深遠的峽穀在其之後。
太玄門的這道形似石門的天然屏障,據說是其第十九代祖師祭煉而成,不適合修行的人根本無法通過。
若兩年之後趕著太玄門公開收徒,上前進行檢測。
那時的太玄門會有幾位長老合力激發做檢測仙緣的仙門。
雖然在場的人,也會有九成九無法通過那道仙門,被視作和他太玄門無緣。
但這種比例已經很高了。
放在平時想要拜入太玄門,沒有太玄門長老激發仙門。
想要通過檢驗,必須要比公開收徒時能通過仙門之人天資十倍之上,才有可能通過。
也就是說太玄門的仙門不激發,也有檢測天賦的功效。
不過激活時是困難模式,而此時卻是地域模式,對被檢測人的天資要求更高。
並且還有一個要求,此時想要通過仙門去拜師的人,若是沒有通過仙門的檢測。
再到兩年之後公開收徒之時,太玄門是不允許其再進行測試的。
大概意思便是他們太玄門不收沒有自知之明之人。
從這一條上來看,太玄門也不愧是傳承了萬載之久的勢力。
十分明白一個道理,那便是不去招惹不該招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