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拙峰迴來之後,孔武就進入了深入簡出的模式。
期間除了華雲飛多次邀請,孔武赴約過兩次之外, 其餘邀請都被他一一拒絕。
不過雖然他一副醉心於修煉的樣子,但是卻也不像星峰上長老期望的那樣,在體內積攢星輝之力。
而是還按著以往的樣子,借助星輝之力開辟苦海,錘煉在命泉中沉浮的器。
通過拙峰之上的九階天梯,孔武再看著自己命泉之中初具雛形的“棺”。
心中暗暗有了一個猜測。
那便是“棺”,可能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難以鑄造。
之所以自己到現在都沒有鑄成,很可能隻是單純的因為自己天資一般。
想到這種可能,孔武心中就不由冒出一個想法。
那便是跟華雲飛學套《吞天魔功》然後去找楚子航,在那方世界也來套吃人流修仙。
隻要是有名有姓的,來一個吞一個。
等到自己天賦碾壓腓腓之時,再重新迴到這個世界重振雄風。
不過此事也隻是胡亂想想罷了。
若孔武真的衝華雲飛開口,隻怕當場就被吞的查無此人了。
所以抱有如此想法,還不如老老實實靠腓腓。
畢竟若是腓腓未來真能證帝,到時給大帝當掛件也不寒磣。
再說若真論起來,腓腓前半生還都給他當掛件呢!
這麼一說不僅不寒磣,甚至還能隱隱有些小驕傲。
不過此時說這些,一切都還太過遙遠。
現在的他還需要安安穩穩的待在太玄門內。
雖然通過《道蠱盜》,孔武和腓腓在自身化道蠱附身對方之時,可以運用施展對方的功法。
可是孔武身上不論是《道經》,還是有關星峰的傳承,最適合的還是人來修煉。
雖然借助《道蠱盜》腓腓施展起來與常人無異。
但是想要在證道之路走得更遠,肯定還是妖族的功法更適合腓腓。
而若想要得到妖族的功法,最簡單的途徑還是如孔武之前所想,通過即將要化身老妖的龐博最為靠譜。
畢竟他那邊背靠青帝後人顏如玉,算是現階段妖族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勢力。
而若孔武不想過多依靠腓腓,還想自己在這大道上爭鋒。
那現在的天賦,是很明顯不足以與其他天驕相爭的。
尋找方法,蛻變體質,便是重中之重了。
而這兩種,其實也可以同步進行。
無論是腓腓還是自己,都可試著在這條證道之路上前行。
但是這樣一來,太玄門就不滿足他的需求了。
雖然星峰之上的傳承也可以修成星辰之體,算起來對體質也有加成。
但是孔武卻對星峰上眾人所言的無上仙體,沒有半點欲望。
這個體質雖然在太玄門內被吹的像模像樣,但孔武心中十分清楚
這體質別說證道之路爭鋒了,就是在東荒都拿不上臺麵。
而且從之前星峰上諸位長老對自己體質的猜測和修煉的指導來進行判斷。
這體質很可能也與其他體質相衝,要是孔武真的修成了,後期的選擇就會少了許多。
而整個太玄門,對孔武吸引力最大,便隻剩那拙峰的九秘。
一想到等葉凡來太玄門開啟拙峰傳承之時,自己便要同其一同開溜,離開這太玄門。
這讓孔武心中多少有些違和感。
畢竟自己不論是在華山派還是三一門,始終都是從一而終。
尤其是在三一門之時,哪怕當時他年歲尚小,卻也在拜師之前,先得到了老嶽的同意之後才進行的拜師。
可來到此界之後,雖然隻是拜入門派,沒有拜師。
但在玉鼎洞天,卻是自己直接開逃。
如今的太玄門,雖是剛加入不久,但卻也在拜入之前,就已經想好何時脫離了,如今更是加深了脫離的決心。
這讓孔武感覺自己對這些門派多少有些不道德。
雖然在門派之中收到的都是一些正常弟子資源。
但確確實實卻是受這些門派恩惠,卻不準備行使弟子的義務。
不過很快孔武便已想明白,自己雖然不能在此時給予迴報,但是卻可以在後期進行補償。
且不說自己如此,便是即將到太玄門來的葉凡不也如此嗎?
而且孔武還有一點好處,便是與人友善,因為深入淺出和日常表現正常,很少與同門之人發生爭執。
這點不像葉凡,那家夥雖然也在各個門派逃竄。
但是每一次都能與門派中人發生爭執,從而真實的削弱門派的綜合實力。
在靈墟洞天時,天天百草液“噸~噸~噸~”的往嘴裏灌,也與同輩之人相爭過。
更有一位要拿他煉藥續命的長老,被其尋得機會斬殺。
後麵拜入太玄門之時,在拙峰上也與幾個星峰弟子有過衝突,好像還廢過幾名弟子。
也就是孔武現在的某幾位師兄弟。
不論怎樣,至少孔武的離開並不會減弱他所在門派的實力。
不過有一說一,這些事情確實也是事出有因,所以葉凡才會出手。
說來也奇怪,葉凡所遇之事,孔武卻全未曾遇到過。
在玉鼎洞天之時,周圍弟子雖然天賦大多一般,與孔武也隻是點頭之交。
但是每個人都沉浸在修煉之中,從未有人與孔武發生爭執。
而來到這太玄門之後也是如此,孔武所接觸的一眾師兄,雖然關係說不上親近,但大家也都十分客氣。
孔武從未遇到有人對自己冷嘲熱諷,出言挑釁。
若說來到此界之後,孔武發生的最兇險的戰鬥,還是乘坐九龍拉棺星際列車停靠火星與神鱷戰鬥之時。
而上次聽到人與人之間的冷嘲熱諷,也是於葉凡的一眾同學,從荒古禁地中朝外走的時候。
一想到這裏,孔武便有些咂舌。
莫非這便是世界之子的buff,還是說葉凡就天生長著一張嘲諷臉?
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葉凡的身上,而除葉凡之外,像孔武這樣的身邊便一派祥和。
或者說這便是此界的證道之法。
畢竟想要證道,主打就是一個拳頭大,隻要莽就完了。
而想要關鍵時刻莽得起來,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多練。
在這一瞬間,孔武仿佛掌握了證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