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很久很久以前,我寫過一個不算長的小說,起名為《少年不識愁滋味》,那是我把青少年時期的一些往事編成了故事敘述的。兩年前,我開始在網上發表文章,第一部是《精神科醫師手記》,於是把那個自己最得意的《少年不識愁滋味》做了較大的改動,發在那個長篇裏。故事與原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最早我寫這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時候是想寫一些中學生的故事,因為那時候我就是中學生,算是在寫自己吧。所以,整體的故事梗概也都有了,隻是後來工作和家庭的事情繁忙,故而擱置了很久。然而這個係列故事始終纏繞在我的腦海裏,久久的不能退去。
那個時候我們這些中學生有一個統稱叫“青少年”,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懵懂無知,但是也很有思想,做過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好事,當然也有壞事。好事往往沒有宣傳渠道給我們樹碑立傳,但是做壞事的孩子卻成為家喻戶曉的問題少年。為什麼少年就要被如此看待。以前,我真的很不懂這些,所以腦袋中就總是放滿了一個一個的大問號。我知道沒有人願意解答我的問題,因為那時的大人們都很忙,為了生活有時候會忽略我們。
現在不常用“青少年”這個詞了,每個年齡段的劃分越發明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大致是如此劃分的。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青少年的具體時間段應該是指的什麼年齡段,我認為大致好像應該是十三歲到二十歲左右吧。因為,按照一個孩子七歲開始上小學計算,到十二歲都是在幼稚園或者小學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童年是合理的。高中畢業就差不多是二十歲了,那時的我們上大學的比例很小,所以多數人從此就走上了社會,找工作成為當務之急。那麼,二十歲以後就成年了。
所以把我們這個時代出生的人的十三歲到二十歲作為青少年,是基本上正確的。
是在初中開始吧,我喜歡自己的那支筆了,因此寫了一點文章,但大多很短小,隻有幾個稍長些的。再後來,我也上了中專,然後工作,閑暇時間多了,就把以前那些文章重新修改,並且竟然發現有一個很清晰的時間脈絡描述了那個時代我們這些人的事情。我不說生活,也不說其它的什麼,因為確實也隻是一些事情。
那時的我們其實是根本不懂愛情的,但是我們卻已經情竇初開了,在懵懵懂懂中開始與異性交往,並且很想探知異性世界。然而我們被一道繩索捆綁著,讓我們愈加渴望。
這是那時候我們的真實生活,一點都不誇張。
所以,我利用一點時間編輯了一個係列《少年不識愁滋味》,大致也就是寫了十四、五歲到二十一、二歲之間的那些繁瑣的事情。因為那時候最想知道的,就是愛情究竟是什麼。因此,這個係列全部都是有關愛情的故事。後來,自己也看著有點可笑了,可能叫做早戀係列更為合適。
在我剛開始在網絡上寫小說的時候,因為所存的文章很少且基本上都沒有認真修改過,唯有那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係列的開篇最完善,所以我就把這個開篇稍微修改了一下發出去了。所以,這個係列反而缺少了最值得一提的開篇之作了。總不能再修改迴來吧。那麼,就讓那開篇的小說保留在我的《精神科醫師手記》裏吧。
那些人物都是我學生階段的同學,他們很多人的形象至今還保留在我的記憶裏,一點都沒有消失。
迴憶有時候是痛苦的,但是痛苦的迴憶卻能讓人清楚的明白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這就是閱曆,沒有閱曆,怎麼能很好的活著。活著,是我們最大的渴望和期待。因為活著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把這個係列故事又續寫了前傳和後傳,讓它更圓滿,僅此而已。
《少年不識愁滋味》前傳:童年的蟬聲
雪花輕輕的,飄落在我的心扉\/\/記憶裏,你的樣子依然有些憔悴\/\/還記得那個飄雪的午間\/\/你迴眸一顧的動人和嫵媚\/\/是那個冬天,和從此以後我的世界\/\/永遠的最美\/\/一千年還是太短的約會\/\/留在我心底的,是你的一滴淚\/\/在這個落葉不再美麗的深秋\/\/讓寂寞的沙洲,看一次撕心裂肺\/\/我知道,是前生的甜蜜讓孟婆嫉妒了\/\/所以,今生相守終成為一場夢碎(夏雨晨)
1、伊夫˙衛
伊夫?衛的曾祖父是俄國的一個貴族,自詡為純正的俄羅斯族,其家族曆史倒是源遠流長,大概可以追溯到蒙元帝國時期被征服的古老俄羅斯部落貴族之一。但是,王波對自己祖先的這段曆史知之甚少,因為老伊夫二十多歲的時候來到了中國,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迴到過自己的祖國。我們這些關係很好的同學經常和王波開玩笑的時候,也是說老伊夫是他的“曾曾曾祖父”,尤其要把最後一個“曾”字拖上很長很長的音,以顯示王波對自己民族和祖先的茫然無知。不過王波早已經被漢化了,除了仍然還有一頭象征著“非我族類”的黃頭發以外,他再也沒有任何俄羅斯族的特征。
王波的父親繼承了祖先的某些優良特性,所以非常的聰明,成了我市唯一的工學院的特級教授,好像是什麼地球物理係的,那時我們還是少年,所以並不知道這個“地球物理係”是什麼東東,隻是覺得他父親很厲害而已。可是,王波由於出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所以隻有一點小聰明,學習成績中流。他是初三一開學轉過來的插班生,以前是哪個學校的我們都已經忘記了。
我們簡單迴顧一下王波祖先的那段曆史,與這個故事的正文無關,隻是我覺得有點必要。其實,王波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說不說也沒有什麼關係的。你們隻當我是在湊字數罷了。
據王波的父親,我們當年格外崇拜的老頭所講,那個叫伊夫?衛的曾祖父還隻有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們的這個家族在俄羅斯仍然是很有地位的,並且依然興盛著。我們還是把這個人叫做老伊夫吧,很好記住。
老伊夫不甘於在莫斯科做一個無聊透頂的富翁,因而產生了要探險的想法。可是,他第一次探險後,就再也沒有迴到自己的祖國,因為俄國發生了偉大的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貴族被革命革掉了很多人的命,從而成了社會的最底層階級,所以就迴不去了。老伊夫不願意在喧鬧繁華的城市中虛度光陰,於是結識了一幫富有探險精神的人。這群人的來曆和身份都非常的複雜,然而老伊夫卻迷戀上了他們,因為他們經常去探險。是真的探險,他們去過古老的非洲和新興的美洲,全世界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