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去了南麵,掛帥南征。
所有人都知道,王垚就是去掛個名頭搶功勞的,但是,沒人反對。
怎麼反對?
還有誰敢拿這滅國的功勞嗎?
因為王垚走的不快,前線的戰事都緩了下來。
建議來自許貫忠,一張一弛才是王道,前線一直壓的那麼緊,有些問題倒是不會暴露出來。
好吧。
王燁不是很聰明,王垚也是,那就選擇相信聰明人的判斷。
戰爭的第一階段已經算是結束了,王垚到了前線,也是到處慰問的份。
長江沿線韓世忠領前軍吸引南宋主力,並且調動各部隊進入戰爭狀態;而西線,則由杜老大領兵東進,一路從蜀中打到江州地帶,這就是既定的軍事戰略,如今基本達成。
從江州再往前一點,就是九江,湖口等戰略地。
倒也不是不能再往前打,而是杜老大身後,還有一地雞毛需要處理,換個說法,兵鋒已老。
滅國戰爭,從來沒有簡單過。
戰略縱深存在的道理就在這裏,國土麵積足夠大,是真的抗造的。
對比一下西夏和大宋就知道,西夏輸了一場大的,丟了興慶府,基本就是亡國的狀態,而南宋,丟了汴梁,還有杭州,蜀中也造成了一些麻煩。
說杜老大這邊,江州往西,揚子江邊上,一溜湖泊山地,基本都是山賊土匪,大軍過處,一時威壓,自然沒問題,大軍過了之後,各種小動作就冒出來了。
當然,還有洞庭湖。
洞庭湖鍾相、楊幺造反,已經好幾年了,根深蒂固。
我們說鍾相楊幺,大部分時候是合在一起的,但是一開始造反的,是鍾相。
鍾相是小商人家庭出身,北宋末年,利用宗教作掩護,自稱“天大聖”,提出:“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數年間走鄉串鎮,一麵為人治病,一麵組織農民,漸漸形成以鍾相為中心的秘密的互相共濟的“社”。
入社者都能“田蠶興旺,生理豐富”。
所以這造反的路數都差不多,而鍾相就是那種擅長造反的,這互濟社就是造反的天然溫床。
楊幺(原1108年-1135年),名太。龍陽(今湖南省漢壽縣)祝家崗(今新興鄉)人。
楊幺出生雇工,幼時讀私塾二年,輟學後在商船上傭工糊口。
鍾相起事,楊幺為首領之一。曆史上鍾相死後,他與夏誠、黃佐、周倫、楊欽等率其餘部,利用河湖港汊,設立營寨,堅持戰鬥。
而如今的楊幺,也是鍾相之下第一人。
隻能說,錐處其中,其銳自現,楊幺就是那種天生豪傑,如果不是鍾相這天然造反頭子的身份太穩固,楊幺也能成事。
和曆史上從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公元1130—1135年),一共五年的起義不同,如今的鍾相是從泰和四年(1126年)便起兵造反,如今已經八年了。
鍾相也沒死,活的好好的,就憑著這一個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便了得鼎、澧、潭、嶽、辰(今湖南澧縣、長沙、嶽陽、沅陵)等州19縣。
王燁開了個頭,依著梁山泊成事,於是鍾相楊幺的大本營,便放在了洞庭湖,依著洞庭湖邊上農田,湖中漁產,已經是不能等閑視之的一方諸侯了。
所以杜老大除了打宋江,還得打鍾相楊幺。
嗯,宋江做先鋒,如今就在打鍾相楊幺的路上···
鍾相楊幺一時半會的弄不平,長江沿線一時也打不下來,對齊國來說,統一戰爭便暫時停下了。
··· ···
戰爭的腳步既然停下了,王燁自然就開始忙碌其他的事情了,比如給已經成年的兒女做好安排。
做了父親,自然要有做父親的樣子,兒女們的衣食還是要給安排個著落的。
嗯,在這一點上,王燁還是做的不錯的,雖然皇帝這個職業算是家天下的代表,理論上來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生活在齊國治下的百姓,嚴重點說,都是皇帝私產。
不過王燁說,如果這天下女子都是自己的,那一天得被戴多少綠帽?
所以這公私還是要分明的,百姓是百姓,皇帝是皇帝,王燁是王燁,家國之間,一定要分開。
於是便有了內庫和國庫,也有了國有產業還有皇家產業的區別。
王燁雖然智商不頂尖,賺錢的想法倒是有不少,比如溫室大棚種蔬菜,房地產圈錢,包括梁山發家的白酒和香皂,有的是賺錢的手段。
產業,投資,商鋪,分紅,都是可以讓子女衣食無憂的保障。
生在皇家,這是他們該有的,若是皇帝的孩子,都還要為了衣食奔波勞碌一生,那不是更操蛋?
當然,曆史上還有一種更常見的方式,就是分封。
給一塊封地,封地產出供養皇子,算是用國家的錢,給皇帝養兒子,曆朝曆代,大部分都是這麼幹的。
王燁覺得封地容易出問題,所以選擇了用產業養,如果不擅長經濟之道,就做個股東,拿分紅,反正皇帝做生意,基本上是有賺無賠。
問題出在那些優秀的兒子身上。
衣食無憂之後,人自然就有了其他的追求。
建功立業,青史留名,或者說實現自身價值。
安心當米蟲的有,但是不多,更多的是想為這個國家做些事情的人。
“其他人能參軍,俺為何不可以,想俺身高八尺,膀闊腰圓,不天生猛將的料子,披甲衝陣,如今這天下有多少人比我強?”
說這話的不是別個,是扈三娘的兒子,王坦。
大丈夫坦坦蕩蕩,俺就是要參軍殺人,不讓俺去,俺這練出的好武藝不白瞎了?
咱們也不知道,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怎麼算是大丈夫的,還練出98的武力值,但是王燁也沒攔著,跟著他大哥就從軍去了。
有一句話,說的是對的,別人的孩子能參軍,皇子為什麼不可以?
這種不安分的,隻是其中一種,還有想牧守一方的,倒是沒幾個,更多的,是想···開疆拓土。
很早的時候,許貫忠就給王燁說過,無論是南洋,還是那更遠的澳洲和美洲,齊國治下的地盤太大了,又天然分割,不分給你自己的兒子,早晚出事···
王燁大概是聽進去了的。
而如今,大概是到了要安排的時候了。
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兒子,又有建功立業意願的兒子,一共有九個,嗯,也是挺湊巧的。
結婚,先成家。
然後~
然後便由王燁親自教導。
教導的內容很雜,比如尋找水源,觀星測方位,野外生存小知識,城池建設,村鎮規劃,糧食耕種,燒磚,水泥,草藥種植與分辨,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
篳路藍縷,從無到有一手創業,對於開荒這種事情,王燁還是比較懂的。
當然,如果以上都不會,也有辦法。
礦石冶煉提純,甲胄兵器打造,軍陣訓練,軍紀軍規···
打仗~
殺人~
劫掠~
授人以魚是可以的。
教人怎麼抽水抓魚也是可以的,反正餓不死就行。
除了王圳想著去美洲,還有想著去澳洲的,去印度半島的,去西域的,去東南亞群島的,王燁選擇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
既然父子一場,那便給你們一個插上翅膀,盡情的去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