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這自然是行不通的。
神武宮內。
李承乾正在查看最新匯報上來的一批造冊名錄。
這是遼東,新羅兩地,部分州縣上報的土地造冊名單。
遼東,這可是後世十多億人口的糧倉。
但就現在而言,開發的地方,實在是太過稀少了。
在沒有小冰河時期的情況下,溫暖的氣候,最為適宜耕種。
第一次小冰河期,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
第三次則是從唐末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建立。
如今大唐初立,還有兩百多年的國祚,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也是在兩百多年後了,這可是十代人。
所以遼東這個地方,自然不可能說放棄。
兩百多年種植出來的糧食,那可是真正的天文數字。
那麼,怎麼才能讓遼東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呢。
說到底,還是人力資源。
所以,李承乾想出來了個最佳調動積極性的辦法,那就是開荒送田。
隻要是開荒出來的田地,百姓可自留三層,且能得到官府認可,進行登記造冊,並給地契文書。
這樣一來,百姓們對於開荒的積極性,將會得到最高程度的提升。
其實嚴格來說,很多世家是偷摸進行開荒的,然後把這些良田隱沒下來,不報官府,也就沒有賦稅。
當今大唐的世家,大部分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導致人口隱匿跟土地隱匿。
不僅是世家,一些偏僻地方的百姓,也是偷偷開荒種田。
可這是違背朝廷律法的,一旦發現,不僅沒收田產,還有巨額罰金跟徒刑,完全沒有安全保障,也不能買賣交易。
現在,李承乾允許自留三成,這對於百姓來說,莫過於天上掉餡餅了。
有了地契文書,這些田產不僅能世代傳承,買賣交易,還能受到官府保護。
隻要努力幹,多開荒,就能坐擁數百畝良田。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樣的誘惑,是無比巨大的。
就在這個政策實行之後,大量的中原百姓,都已經躍躍欲試,準備移民遼東。
在大量漢人移民遼東的情況下,那麼大唐對於遼東地區的掌控,才能徹底的實行下來。
“瘋了,這些百姓都瘋了。”
“殿下,整個遼東,新羅之地的百姓,現在全都跑出來開荒,市麵上的耕牛跟農具,價格正在瘋漲。”
“據說耕牛已經漲到了三萬文,曲轅犁也漲到了七千文,鋤頭、鐮刀、耙這些,也是翻了好幾倍的價錢。”
“還有,聽說有些地方,為了都開荒,都已經出現累死人的現象了。”
“長孫傳話來說,遼東城那邊現在有大量中原百姓入關,都是奔著遼東來的,人數可能已經有超過數萬人的規模。”
“從營州,不,從大唐來遼東的路上,已經是絡繹不絕的百姓,都是奔著開荒來的。”
李德謇語氣驚歎。
當初太子實行這個開荒送地契的政策後,其實很多官員,都是覺得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太子這樣的做法太虧了。
李德謇也是這麼想的。
明明可以征召百姓徭役開荒,為什麼要送出三成田產呢,還給他們造冊送地契文書,這豈非是虧了官府。
可誰想到,這個政策下達之後,所有百姓都瘋狂了。
開荒的速度,簡直超乎想象,讓幾乎所有人大跌眼睛。
一個壯年一天的開荒量受多種因素製約,大致範圍在十分之一到一畝左右。
如果是土質疏鬆、砂石較少的熟地,或是靠近水源、曆經多年耕種後拋荒的土地,開墾難度較低,一個壯年勞力,配合較為鋒利的鐵農具,正常勞作下,一天開墾半畝是比較正常的。
在一些河流衝積平原形成的鬆軟土地,開墾時阻力小,或許還能更多。
相反,碰上土質黏重、遍布石塊、樹根的生荒地,耗費的體力和時間會成倍增加。
像山地、丘陵的荒地,清理石塊、斬斷盤根錯節的樹根就極為耗時。
開墾的速度,跟農具質量影響巨大,若手持精良鋒利的鐵犁、鐵鋤,能更高效破土、翻土。
要是隻有簡易粗鈍的石斧、木耒等原始農具,效率會大打折扣。
正常徭役開荒,大家自然不可能說拚命幹,即便有監工,也是想盡辦法偷懶,普通壯年每天,也就十幾分之一畝地,還可以更少。
可是現在,在沒有監工的情況下,幾乎全家上陣,奮力開荒。
這可是給自己做事,能跟被官府強製做事一樣嗎。
有些擔心政策會變,真就拚命幹,持續高強度勞作下累死,也不算稀奇了。
李承乾聽聞匯報,麵上卻不見絲毫焦急,反倒是露出幾分胸有成竹的笑意,負手踱步至窗邊,望著殿外巡邏的禁衛,緩聲道:“這才剛開始,百姓們憋悶太久了,有這樣一個出人頭地、掙下家業的機會,自然要拚上全力。”
現在的遼東大地,大概是最為清正廉明的時候了,沒有了貴族的壓迫,沒有腐敗的官府,所有的一切從頭開始,政策上下通行。
這個時機,對於生活在遼東大地的人來說,是最幸福的時候。
此刻不拚命攢家底,還能有什麼時候呢。
李德謇撓撓頭,還是有些不解:“殿下,可這物價漲得如此離譜,耕牛農具貴了好幾倍,不少窮人壓根買不起,開荒速度遲早要慢下來,再者,累死人可不是小事。”
“這事傳開,中原的世家,肯定要以此作文章了。”
就目前來說,李承乾在中原的名聲,尤其是除開長安之外的地方,可以說是很差勁了。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傳播受限,百姓們能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別人怎麼說,就是什麼。
先前因為發明設計曲轅犁的事情,讓李承乾在整個大唐名聲大噪,可是現在,世家為了打擊太子的影響,不少地方已經開始編製各種謊言,來暗中針對太子。
這些方式,基本上是以流言的形式。
比如曲轅犁根本不是太子打造的,而是某個工匠,他的技術被太子發現,太子不僅沒有重用他,還把他關在地牢裏嚴刑拷打,最後得到了製造曲轅犁的技術,占為己有。
還有太子最好男風,晚上沒幾個男人陪著,根本不能入睡。
總之是怎麼離譜怎麼來。
地方官府都是世家的狗腿子,對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文人殺人,筆就是最好的刀。
哪怕是傳到長安也無所謂,一些亂七八糟的流言,誰能查出源頭呢。
暫時來說,李承乾拿他們也沒辦法。
李承乾微微抬手,打斷了他的話:“莫慌,孤早有安排。鐵器工廠已經準備了大量農具,曲轅犁,這次一次放出去,平抑物價,耕牛這邊,通知各地公廨,以平價租賃給百姓。”
“至於自己累死,這確實沒得辦法。”
幹活累死其實就是猝死,這種自己找死的行為,誰還能攔住呢。
其實真累死的也沒幾個,隻是因為這樣的死亡方式很奇葩,這才會廣為流傳。
“殿下思慮周全!
李德謇微微思索後又道:“隻是這再過幾月便是秋季了,屆時攻打百濟,征召士卒恐怕會有些許麻煩。”
“因開荒之事,先前殿下批準大量士兵休沐迴家幫忙,這作戰之際,士卒們會不會全無心思,隻想著開荒,影響士氣?”
李承乾手下的士兵,也不可能都是職業病兵,大多數還算是屯田兵為主。
因為這次政策推行的問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個勞力,可就代表了數十畝良田。
按照正常來說,每天開荒半畝地,一月就能有十五畝。
上交七成留三成,也能有個四五畝地。
幹兩月就能有十畝地了。
這個時代,十畝地的產量,哪怕是交完賦稅之後,也能勉強養活普通的五口之家了,再幹點副業,就很好的活著,逢年過節,還能吃上一口肉啥的。
所以李承乾特批,麾下的士卒,可以迴家幫著開墾荒地。
遼東三百萬人口,新羅百萬餘口,壯年勞動力怎麼著也在百萬之上了。
這個時期,從十五歲到六十歲,基本上都算勞動力。
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天,大約能開荒出來至少四十萬畝田地,到官府手裏,也就是李承乾手裏的七成,就是二十八萬畝。
一個月呢,那就是八百四十萬畝。
當然,實際上是沒有這麼多的,畢竟開荒不是說簡單的挖土就行,還需要建設水利工程。
但這個數值,也不可能低於每月兩百萬畝。
理論數值跟實際數值相差懸殊,不是因為貪腐,而是本身很多勞動力還有自己的田地需要種植,不可能說全員去開荒,那已經有的良田不種糧食呢?
不過這個數目,也是非常之大了。
這可是在原本已經有的良田基礎上的新增。
也因為開荒太過誘惑,讓李德謇擔心影響士氣。
李承乾嗬嗬一笑,道:“無事,屆時宣布下去,作戰之際,開荒所得皆不算數,也好讓大家把田地好好維護一番,這樣將士們也能安心打仗。”
其實現在已經不用去擔心士氣的問題了。
很多人隻看到李承乾以這樣的方式,去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卻沒看到另一方麵。
實則如今遼東,新羅百姓們的利益,已經是跟李承乾綁定在一塊了。
這條政策是李承乾發布的,百姓們也不傻,如果太子不在了,還會有人承認這些開荒得來的地契文書嗎。
這就是民心,民意。
大唐太子的意誌,已經徹底的深入到遼東大地百姓心中。
“殿下英明。”李德謇躬身作揖。
李承乾想了想,再問道:“對了,讓你去找的棉花,現在如何了。”
李德謇迴道:“已經確定了,曾經高昌國那邊,就多有種植,大唐國內也有不少。”
“我已經讓人去購買,不需要多久就能送來,屆時種滿庭院。”
說到這裏,李德謇有些期待:“聽說開花之後,雪白一片,想來必然極其美麗。”
李承乾有些失笑道:“我要你去弄棉花來,可不是為了觀賞的。”
中原地區南方,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棉花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起初,棉花在這些區域多是作為觀賞植物,之後才慢慢用於紡織。
北邊這塊,棉花從西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地區,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出現了棉織品。
大唐期間,棉花種植跟紡織技術,還沒有得到統治著的重視,棉花種植技術跟紡織技術也沒有得到推廣。
一直到宋末元初時,北方才有些許地方有了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跟紡織興盛,但影響並不算大。
一直到元朝事情,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提倡植棉,還設置了相關機構推廣種植、紡織技術,棉花種植在中原地區得以大麵積鋪開,為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棉花這塊,忽必烈顯然是很有功勞的。
雖說元朝亂七八糟,但忽必烈在某些方麵,也是有功勞的。
也是因為這些關係,元朝才被承認為中原傳統王朝的一份子,包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認可了元朝的正統地位。
這裏頭,最為主要的是,蒙古帝國是幾乎是滅亡在忽必烈的手裏,是他帶著漢人北伐蒙古。
對於中原來說,最難的就是在茫茫大漠上找到蒙古部落的蹤跡。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攻打蒙古,大半精力都是花費在找人上。
然而忽必烈表示,哥幾個在蒙古哪個犄角旮旯貓著,別人不知道,他還能不知道?
直接把蒙古聖地哈拉和林屠了一遍,燒了自己老家,楊了自己老巢。
也是因此,忽必烈被稱為蒙古帝國曆史上最大的叛徒。
李德謇有些不懂。
難道棉花也能吃?
吃花這等事,他聽說過,在劍南道那邊較為流行,當地土著最喜歡吃花。
劍南道,也就是後世雲南,隻是這個時候還沒有雲南的稱唿。
所以,太子想吃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