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告天下書,猶如一塊巨石砸入大唐這平靜的湖麵,驚起滔天巨浪。
天下人皆位置側目。
畢竟李承乾是通過洛陽報發表,而洛陽報本身跟長安報差不多。
且因為洛陽水運發達,傳達消息的速度還要比之長安快上一截。
長安,皇宮大內。
太極殿。
太子告天下書擺在李世民的龍案前。
李世民麵色陰沉,眼中怒火燃燒。
他沒想到這個逆子,竟敢是如此胡說。
“李承乾如此膽大妄為,顛倒黑白,妄圖清君側,實乃大逆不道!朕意已決,必出兵洛陽平叛。”
話音落下,殿內幾位重臣皆是沉默。
即便是魏征,長孫無忌,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去給太子說話了。
事情都到了這個地步,哪還有什麼迴轉的餘地。
李世民說話後,跟平時不同,反而很快就冷靜了下來。
而後繼續道:“洛陽城堅,其麾下兵力亦不容小覷,還有那威力驚人的霹靂火。且內戰一開,外邦或有異動,突厥尤需提防。”
“眾愛卿,說說該如何應對?”
李世民目光如鷹隼般銳利,威嚴地掃視著殿內的大臣們,聲音低沉而力。
仿若又迴到了當初,打天下的時候。
隻是當初的十八學士,已經不剩下幾個了。
對於李世民來說,自己一生南征北戰,開創了這大唐盛世,沒想到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栽了如此大的跟頭。李承乾的叛逆,不僅是對他皇權的挑戰,更是對整個大唐江山社稷的背叛。
如今這局麵,若不能妥善處理,不僅多年來的心血可能付諸東流,還可能讓百姓陷入戰火之中,生靈塗炭。
想當初渭水之盟,為了大唐的發展,忍受數年。
又為休養生息,皇權都不斷在給臣權讓步。
雖是壓製五姓七望,實則臣權對於皇權限製頗多,因而李世民也得了聽勸的好名聲。
可現在,全毀了。
子不教,父之過。
現在的李世民,還能有什麼好名聲。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父親,兄弟,兒子,都成了他的敵人。
與眾叛親離何異。
那麼這到底又是誰的錯呢。
李靖向前一步,躬身行禮。
此次君臣議事,陛下點名讓他過來,自然不是為了旁聽的。
作為大唐軍神,自然要為陛下分憂。
“陛下,太.李承乾從遼東帶迴五萬精銳,過半為鐵騎,那鐵騎衝鋒陷陣,銳不可當,又掌控洛陽近三萬兵力,實力著實不容小覷。”
“洛陽地勢險要,城牆高聳堅固,強攻之下,我軍必傷亡慘重,加之那令人聞風喪膽的霹靂火,更需謹慎行事。”
“臣以為,可先斷其糧道,圍困洛陽。待其城內糧草耗盡,軍心必亂,此時攻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圍困期間,密切留意霹靂火動向,尋機控製或破壞。”
“至於突厥等外邦勢力,可增派北方邊境守軍,加固防禦工事,多設烽火臺,讓那狼煙可及時傳遞外敵入侵之警訊。”
“同時,派使者曉諭周邊,申明平叛乃我大唐內務,警告其勿輕舉妄動。對可能與突厥勾結者,分化瓦解,許以重利,使其棄暗投明,保持中立。”
“若有敢犯我大唐邊境者,定叫他有來無迴!”
李靖是最不想強攻洛陽的。
不是說怕,而是真的很難打。
對於太子的軍事能力,李靖早就熟知,哪怕僅僅隻是遼東戰役。
可太子的表現,實在是太令人側目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遼東各戰場,別看似乎大量功勞都歸於蘇定方,薛仁貴,裴行儉等人,實則整個戰爭局勢,都在太子的運籌帷幄之中。
太子的軍事能力,更像是其祖父李淵。
軍事統帥,主要分為兩個類型。
第一種,便是能夠經常見到,領兵打仗,被稱為實戰型。
而第二種,多數人不太了解,他們不領兵打仗,卻可以用其他手段,來決定戰爭勝負,而這種,被稱為廟算型。
最有代表的,便是諸葛孔明了。
廟算型的統帥,是指用伐謀伐交的方式,來左右戰爭的勝負,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決勝於千裏之外。
就是以宏觀大局,來左右一場戰局的勝負,是用大勢來碾壓對手,是戰略層麵的較量。
其一為政治,分化敵人,瓦解敵人,讓對方陷於內亂。
隋朝針對突厥,就經常使用這個手段,先讓突爵分裂成為東西突爵,然後再讓東西突爵內部再次分裂。
其次為經濟。
摧毀敵人的經濟體係,或者讓敵人依賴於自己的經濟體係,從而影響對方的國力發展。
其三為外交,多見於春秋戰國時期。
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其四為軍工。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這其中之軍工,功不可沒。
其五為民心。
世家門閥,就是這麼對付楊廣的
李淵,也是廟算型。
隋末淺水原之戰的勝利,決定性因素,就是因為唐朝的糧草多。
而為什麼唐朝的糧草多,那就是李淵的功勞。
李淵能忍。
當初,李淵起兵攻打長安的時候,長安的那些官吏,直接把李淵的祖墳給挖了。
李淵占領長安後,隻懲治了幾個首惡,對於其他參與挖墳的人,全部既往不究。
如此寬宏大度,這才讓這些官吏願意跟隨,所以,他占領長安後,並未形成大的動亂,反而讓國力迅猛發展。
這才在糧食儲備上,遠遠超過了薛舉的軍隊。
李世民也學到了父親的忍,才有了渭水之盟,才有了從諫如流。
現在,李靖看出來了,李承乾也屬於廟算型的軍事統帥。
這種人,對付起來是最麻煩的。
還有一點很是關鍵。
太子可不僅僅隻是廟算,本身武力值極高,即便是腿疾,然而隻要騎在馬上,無人可阻。
還有那霹靂火。
李靖最擔心的就是陛下一意孤行,強攻洛陽。
好在李世民還沒這般固執。
微微頷首,對李靖提議算是讚同。
其實李世民不是怕強攻不下洛陽,他更擔心的是,如果這場內戰,消耗太多將士的性命,對於名聲的影響就更大了。
說白了,死去的將士,都是因為他們父子的矛盾而死。
李承乾要被罵,李世民也跑不掉。
隨即,李世民把目光看向房玄齡,眼神中帶著詢問之意。
房玄齡微微欠身,神情沉穩,目光深邃,心中快速地思索著各種利弊。
他知道,此次平叛,不僅要考慮軍事上的策略,更要兼顧到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麵。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陛下,李將軍所言甚是。但李承乾既擁重兵,必對糧道防守嚴密,定是布下天羅地網。臣建議先遣小股精銳,如黑夜之獵豹,悄然試探,再謀良策。”
“可在洛陽周邊虛張聲勢,大張旗鼓,分散其兵力,為斷糧道創造機會。對於霹靂火,暗中探查其製作與存放之處,若能掌握製作之法,或能為我所用,讓那威力無窮的火器成為我大唐之利刃。”
“突厥一直是心腹大患,東突厥雖滅,西突厥仍在,其狼子野心,從未熄滅。”
“。除軍事防禦外,還應從經濟、文化入手。控製邊境貿易,限製與突厥往來勢力的貿易物品,使其經濟受限,如同斷其筋骨。”
“且李承乾即便糧道被斷,或也有糧草儲備,能撐一時,期間他或借霹靂火反擊,需早做防備,布下天羅地網,讓其無機可乘。”
李世民輕輕點頭,再度看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也明白,這個時候如果還向著太子說話,自己這淩煙閣第一功臣,可就要遭殃了。
大小王還是要分清的。
“陛下,除軍事策略外,民心亦關鍵中的關鍵。”
“李承乾之舉,倒行逆施,已失民心。”
“可派人在洛陽及周邊宣揚陛下仁德,揭露其叛逆,讓那真相大白於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百姓站在我朝一方,李承乾縱有八萬兵力,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頓了頓,然後繼續道:“至於突厥,其內部部落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可扶持親唐部落,助其發展壯大,打壓反唐部落,讓其自顧不暇。加強與吐蕃等友好勢力聯盟,如吐蕃與我朝交好,可讓其在西南牽製突厥盟友,形成包圍,讓那突厥插翅難逃。”
“同時,可在突厥周邊扶持一些小勢力,作為我大唐之耳目,一旦突厥有異動,可及時察覺。”
“臣亦擔憂,若不盡快穩定民心,恐生變故,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聽完後,再看向褚遂良。
褚遂良連忙上前,恭敬說道:““陛下,可張貼告示、派遣使者,向百姓傳達陛下旨意。”
“拉攏洛陽士紳、商賈等有影響力之人,助我宣揚,讓陛下之仁德傳遍洛陽的每一個角落。重賞知曉霹靂火情報之人,讓那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派善於權謀之使者入洛陽,挑撥關係,使洛陽內自相爭鬥,讓其自顧不暇。此外……”
褚遂良稍稍停頓,觀察了一下李世民的神色,接著道,“經此一事,太子之位空缺,國不可久無儲君,陛下是否可考慮立新太子,以安社稷民心?”
褚遂良是真收錢辦事的。
五姓七望這段時間沒給他塞好東西,魏王那邊雖然沒有直接表示,但暗示已經是極其明顯了。
尤其是因為上次說起立太子之事,而後魏王就多次派人表達善意。
隻是礙於現在的情況,私下不敢太過接觸。
可褚遂良心裏明白,隻要魏王成為太子,日後登基,他褚遂良,必定是從龍第一功臣。
哪怕是房玄齡,都要靠邊站。
所以,隻要是抓到機會,褚遂良就建議立儲。
這點小心思,如何能瞞過李世民。
臉色一沉,心中對褚遂良此時提出立儲之事有些不滿,當下局勢如此緊張,平叛才是重中之重,怎能在此時分心。
“當下平叛與禦外邦為首要,立儲之事,日後再議。”
聽出了陛下的不滿,褚遂良連忙低頭:“是,陛下。”
最後,李世民看向魏征。
此時的魏征,麵色坦然。
他雖為太子黨,可到了這個時候,自然不可能說去追隨太子。
起兵造反,已經是大不赦。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對於太子如今起兵造反的行為,魏征是深感惋惜。
“陛下,朝堂穩定關乎平叛成敗,猶如大廈之根基。如今官員對此次事件看法不一,若處理不當,恐生分裂,讓那禍起蕭牆。”
“陛下需安撫官員,統一思想,警惕李承乾離間之計,加強官員管理監督,讓那朝堂上下一心,如臂使指。”
“長安乃都城,防禦不可鬆懈,需防李承乾偷襲與外邦突襲,製定詳盡防禦預案,讓那長安固若金湯。”
“可在長安周邊設置伏兵,若有敵軍來犯,可裏應外合,將其一舉殲滅。臣以為,唯有如此,方能穩操勝券。”
對於魏征的態度,李世民比較滿意。
這從很大層麵上,也代表了天下世家的態度。
大勢在我。
即便李承乾有霹靂火,可又如何能輸。
“諸愛卿所言,皆有可取之處。李靖,你速選精銳,探查洛陽糧道,留意霹靂火及外邦動向,李承乾兵力部署與調動也要密切關注。”
李靖抱拳,聲如洪鍾:“是,陛下。”
“房玄齡,安排暗哨協助李靖,北方邊境增派斥候,密切監視突厥。”
房玄齡恭敬領命。
“長孫無忌,負責洛陽周邊民心爭取,選派使者出使外邦,實施外交策略,同時設法動搖洛陽本地軍心。”
“是,陛下。”
“褚遂良,與西域小國聯絡結盟,留意李承乾與外邦勾結跡象。”
“是,陛下。”
“魏征,長安防禦與輿論引導皆由你負責,批判李承乾叛逆,穩定朝堂。”
“是,陛下。”
李世民有條不紊地的進行布置。
這次對付叛亂的太子,條理已經很是清晰,盡量避開直接對戰。
當以智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