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迴我們來看《紅樓夢》菊花詩裏的《種菊》,出自賈寶玉。
攜鋤秋圃自移來,籬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逕絕塵埃。
故故,意思是特意,首聯的表麵意思就是:秋天攜著花鋤從花園裏把菊花移植到自己的花圃裏,傾盡所有,特意將它栽種於籬笆邊,庭院前。
用菊花代指明末清初抗清的這段曆史裏的人和事,背麵意思就是:我特意將這些曆史,用各種方法寫到獨屬於自己的《石頭記》中。
作者寫了《石頭記》之後,隨著人們的傳抄開始有意讓它慢慢流傳出去,試探滿清政府的反應,然後再繼續寫,沒想到《石頭記》活了下來,作者的這種竊喜的心情掩飾不住。
因此說“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庇旰退囊庀蚨际侵赶驖M清,一句話同時表達背麵與正麵意思,正麵指在風霜裏種的菊花活了,背麵則是書活下來了。
冷吟秋色詩千首,意思是在這寒冷的秋色裏,我為她吟誦了上千首詩。
其實就是指在書中寫了很多詩,詞,傾注了很多情感。
下麵是容易理解錯誤的一句,醉酹寒香酒一杯。如果看表麵故事,隻能解讀為寶玉要為菊花敬上一杯酒,以表達對菊花在寒冷中依然綻放的敬意,但是在背麵應該是反過來的。
酹,是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我們應該看過有人將酒平舉,對著大地從左到右恭敬地灑下,以此代表著天地喝下了這杯酒。
而醉酹則變成是喝下了這種敬天地的酒,一杯酒帶著寒香喝到醉,寶玉成了喝下了這杯酒的人,而不是敬酒的人。
寶玉代表華夏,那麼菊花代表的明末那些抗清的仁人誌士,那些事跡,那些遺憾,作者將這些化作一把血淚融入這本書裏。
這些人和事都是屬於華夏的,那也就是寶玉做的,酒是敬天敬地的,敬那些死去的英靈,這酒也是敬寶玉的,所以寶玉是飲下了這杯酒,然後就要保佑它,嗬護它,所以說“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護惜,”表麵上是說要用泉水灌溉菊花,用泥土培育它,勤加嗬護。
其實是說華夏之神,也就是“神瑛侍者”要保護這本書,保佑它存活下去。
我們不要忘了,寶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前世就喜歡灌溉花朵,可以說是華夏之神。
但是這裏用的詞是“泥封”,直接理解的話就是泥土封存起來,不再是常人理解的用泥土培育菊花,因為用泥土把菊花封存,就不是嗬護它了。
但在背麵它的意思就對了,因為這是要保存好《石頭記》這本書,那麼這句透露的,就是此書作者把《石頭記》泥封,保存在牆角或者墳墓裏這些可以保存書本的地方。
最後結尾是“好知井逕絕塵埃!薄熬煛背鲎酝醢彩摹稌儗嫛
井逕從蕪漫,青藜亦倦扶。
百年唯有且,萬事總無如。
棄置蕉中鹿,驅除屋上烏。
獨眠窗日午,往往夢華胥。
這首詩也是表達作者對人生無常、世事無奈的感慨,以及對孤獨和夢境的思考。
作者也是以此來表達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以及對夢境的思考。“華胥”是華夏上古首領之一,女娃的母親,華胥國的傳統服飾為長袍,即國服、華服,後來發展成為具有長袍特點的漢服,也與華胥國有關。
作者化用這首詩,就是用它裏麵的句子,往往夢華胥,來表達對華服,故國的思念。
“絕塵!币馕吨耆珱]有塵土,非常幹淨或完美,是說你可以從我的行為知道,我已經離開了喧囂的鬧事,到了非常純潔的地方,也就是暗示寶玉重新迴到了仙境,繼續去做神瑛侍者了。
也可以理解為到了大觀園中,幻境裏,也就是書中的世界,寶玉代表的大明與華夏衣冠,都隻能在夢中相見了,“夢”就是《紅樓夢》。
《對菊》枕霞舊友
別圃移來貴比金,一叢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
先來看看表麵意思:從另一個花圃裏移植出來的這朵花,它是那樣真貴如金,它看上去是一叢顏色淺,一叢顏色深的。
在稀疏的籬笆旁邊隨意的坐著,科頭,原指不戴帽子,我在清冷的天氣裏聞著它的香味,抱著膝蓋吟誦著。
數來數去就沒有比你更孤標傲世的了!看來也隻有我是你的知音。
這秋天的天氣越來越冷了,那就別浪費時間,你我相對,應該珍惜這當下的時光。
再來看看背麵的意思:
前麵說了《對菊》又隱含了寫這本書的過程,即校對這一步,那麼第一句就是把明末的華夏曆史,移植到這本書裏,它是非常珍貴的。
然後書中的內容是什麼樣的呢?“一叢淺淡一叢深,”就是一部分是比較淺顯的,一部分則是比較深的。
就像我們說的風月寶鑒的正麵與背麵,正麵照見的鏡中世界,是比較淺顯的,大家都能看到。而把鏡子翻過來,風月寶鑒背麵所照見的世界,則是白骨如山,大多數人看不見,更不願意看,這麵太深,常人不容易進入。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詩裏描繪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因為隻看文字,很多人腦海裏的人物形象並不具體。
頷聯的“科頭坐”,這是一個非常放肆而又隨意的坐姿,讀者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累了,沒有戴帽子,往籬笆旁一坐,雙手各自按住一個膝蓋,一邊還哼著曲,一副看不起天下人的孤傲姿態。
這個典故出自王維的詩句“科頭箕踞長鬆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她可以象菊花一樣孤標傲世,正是因為隻有她最有骨氣,從不畏懼死亡。
就是這樣一個隨意的坐姿,顯然,按照古代大家族的規矩,史湘雲作為一個小姐這樣坐是不雅的,但是我們知道,在背麵她隱射的是大順軍,因此這裏其實是在形容他們的坐姿。
在清初剃發易服後,很多被迫降清的文人覺得發飾太醜,因為內心的羞恥感,大多都用各種帽子遮住頭皮,以免金錢鼠尾直接暴露出來,以維持那最後的一點羞恥心。
而這裏寫的:蕭疏籬畔科頭坐,則是根本不屑於這種行為,她是不戴帽子傲世而坐的,因為她沒有剃頭發,可以隨意的摘下帽子。
作者讓史湘雲寫出這一句,就是因為在清軍剃發易服後,史湘雲是抵製剃發最為決絕的一個。
她代表的是大順軍,大順軍從將領到普通士卒,絕大部分不是死於抗清,就是死在抗清的路上。
從李自成到劉宗敏,李過,李來亨,李鼐,再到袁宗第,劉體純,劉方亮等等等等,他們從來就沒有膽怯過,大不了就是一死。
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這句再次與黃巢的菊花詩聯係了起來,是說這天下看來看去,也就數你“菊花”是最傲世的一個,也隻有我敢和你一樣,才是你真正的知音。
黃巢的詩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李自成就與黃巢一樣,攻破都城,傲視群雄。所以在作者眼裏,明末群雄裏,最傲世的還是史湘雲。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模仿他寫了一首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這西風在書中就是代指滿清,要與“西風”戰一場,就是要與“滿清”戰一場,那麼作者是希望大家學誰呢?就是學史湘雲,學李自成!
後人想推翻滿清,不能學那些文人秀才,要學就得是李自成,黃巢,朱元璋這樣的起義軍,這樣才能驅逐韃虜,恢複中華。
那麼黃巢的詩句“待到秋來九月八,”剛好就是九九重陽節的前一天,與前麵薛寶釵的“慰語重陽會有期”就對上了。
隻是作者等不及了,希望這一天快一點到來,因此在結尾說“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本褪前l出唿喚:時間不等人,菊花開放的日子快點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