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江陵城,術虎高琪對著金帝恭敬說道:“陛下,微臣覺得有些不對勁啊,完顏陳和尚有可能兇多吉少。”
金帝一臉疑惑得看了一眼術虎高琪,沉聲說道:“愛卿何意?”
術虎高琪恭敬說道:“陛下,敵人西進,都到荊州邊上了,明顯是沒有了後顧之憂。
按說這麼多天了,完顏將軍也應該有消息迴來了,現在沒有任何消息就是最壞的消息。
微臣建議您先撤往峽州,荊州已經不安全了。”
金帝一臉嚴肅:“梁峰那邊你不是有暗線嗎?怎麼一點消息都打探不出來?”
術虎高琪歎了一口氣:“陛下有所不知,他們的情報傳遞非常非常先進,叫電報。
電報機可以傳遞信息,而信息轉化成電文,想看懂電文是需要翻譯的,而翻譯的人隻有收件人本人會。
從接收電報到傳遞電報,所有人都不知道電報裏寫的是什麼。
從鄂州和嶽州留下的飛鴿傳書來分析,完顏陳和尚一定是走了雲夢澤。
雖然路很難走,但逃迴來問題不大,不至於一個來報信的都沒有。”
金帝猛地站起,幾乎嘶啞地說道:“你的意思是東路軍全軍覆沒?”
術虎高琪恭敬說道:“要說別人,微臣不信,但對手是梁峰,一切皆有可能。”
金帝的汗一下就流下來了,一屁股坐迴龍椅上,有點神經質地說道:“孤該如何?該如何啊?”
術虎高琪想了想,沉聲說道:“江漢平原敗局已定,一定要犧牲一部分人,斷尾求生以自保。
如果梁峰派人繞過荊州抄了後路,咱們就全完了,想想複州的操作吧。”
金帝的後背已經濕透,一副懇求的眼光看著術虎高琪:“那…那我們入川後還是對得上梁峰,這個該死的梁峰,陰魂不散。
寡人已經屈服,女兒都賜予他了,還想怎麼樣?”
術虎高琪恭敬說道:“我們入川後可以攻取重慶府。
再不濟可以再南下進入南嶺,走播州(貴州遵義),進入八蕃(貴州惠水)。
那裏大山縱橫,西麵是大理國,不行我們就去大理國借道一路向西去蒲甘或吐蕃,我們打不過還躲不過嗎?
梁峰一一直說要恢複漢唐疆域,我們出這塊區域他們不至於咬著我們不放吧?”
金帝一臉愁容,輕聲說道:“那我們什麼時候撤退?”
術虎高琪恭敬說道:“現在,也許現在都有些晚了,帶上所有的船,裝滿人西撤峽州,告訴剩餘的人,船還會接他們,讓他們墊後。
同時給襄陽武仙送消息,讓他也撤,能撤多少算多少吧,全迴來是不可能了。
現在撤迴來隻能走陸路,讓他把所有船隻都燒了,不給梁峰順利渡河的機會。
另外讓岐國公主迴去,看看能不能拖住梁峰幾天,畢竟公主也是梁峰王妃,梁峰不至於一點好臉色都不給吧?”
金帝早已經被梁峰嚇破膽,連忙點頭道:“愛卿說得對,今晚我們就撤!”
……
阿努兒騎著馬,帶著疾風般的速度兜了一個大圈後,一路向南直奔石首。
一路上馬不停蹄,心中滿是對過江的急切渴望。
然而,當疾風終於抵達石首時,眼前的景象卻讓阿努兒的心涼了半截。
隻見那江水奔騰唿嘯而過,湍急的水流如同萬馬奔騰,洶湧澎湃。
江水像是一條發怒的巨龍,不斷地翻湧著、咆哮著,白色的浪花高高地濺起,又狠狠地砸下。
河麵寬闊得超乎想象,一眼望去,江水浩渺無垠,仿佛與天邊相接。
對岸的景物在水汽的彌漫下顯得模糊不清,像是遠在天邊的幻影。
阿努兒的目光急切地搜尋著船隻,可一艘能過江的船都沒有。
寬闊而湍急的江水就像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橫亙在眼前。
阿努兒看著這滔滔江水,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絕望之情,原本充滿希望的眼神漸漸變得黯淡無光。
斥候抱拳道:“將軍,百姓說,所有船隻被軍管,很早之前就全部調往江陵。”
阿努兒吐了口煙圈:“握草,大意了!”
想了想說道:“給木將軍發報,告訴他情況。”
看著湍急的江水,阿努兒一點辦法都沒有。
阿爾帶過來一位當地百姓,阿努兒非常客氣地問道:“老鄉,這段河有沒有能過得去的地方?”
百姓行禮道:“大人,這裏位於上下荊江的結合部,上起唐剅子,下止五馬口,是著名的夏季洪汛災害險段。
民間的俗語“萬裏長江、險在荊江”就是指的包括石首在內的荊江段。
這裏長江平灘水位時,河道最寬處千丈,最窄處二三百丈。該河道淺灘變化複雜,是著名的長江荊江險段之一。
在石首市當地有一首民謠:“一江貫東西,兩河穿南北,版圖分五塊,四麵皆環水。”
所以這裏連駐軍都沒有,隻要把船都征走,普通人別想著過江。”
阿努兒一臉晦氣:“那我一定要過呢?”
百姓行禮說道:“造船,我們渡你們過河。不過短時間內渡不過這些人馬。”
阿努兒一臉沮喪,猛吸了兩口煙:“造船,能來的都過來幫忙,我們用糧食換。
阿爾,除了警戒哨,剩下的全部給我去幫忙造船!”
……
消息傳到了襄陽城武仙手中,作為北路軍統領,武仙現在可謂是權勢滔天,可以和完顏陳和尚、郭蛤蟆平起平坐。
武仙看了一遍信件,表麵平靜的他,內心卻翻江倒海。
武仙是有點小感動的,自己主子逃跑居然還叫自己一起,於情於理武仙都應該給金帝磕一個。
武仙迅速整理好情緒,對軍帳中的眾將士說道:“江陵城被圍,皇帝陛下命令我們南下支援。
但鄧州城梁峰對我們虎視眈眈,我們要把大部留下來防守,此去江陵兇險異常,我自領三萬敢死勇士隨我一起解江陵之圍。
誰願意隨我一起去和梁峰大軍決一死戰!?”
眾將相互瞅著,最後三位統領站出:“末將願同大將軍赴死!”
隨後,三萬精兵出南門直奔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