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崇道這個奇怪的要求。
張天師沒有直接下決定,而是目光望向遠處的玄皇。
即便,他張家是授籙的祖宗。
可是架不住,朱崇道用的授籙體係不是他張家的體係,他想怎麼來,張天師當然也管不著。
重點還是要看玄皇的意思。
朱尋歡也沒想到,小兒子竟然對道號的長度還有追求。
這倒是他疏忽了。
不過,這點事情在朱尋歡看來,也不算大事。
道號長就長點,隻要別把道號整得像是裹腳布一樣,朱尋歡覺得都在合理範圍之內。
想到這,他立刻給了張天師一個肯定的眼神。
那意思就是照朱崇道的意思來辦。
殊不知——
正是今日這般的縱容,才開啟了某人對道號長度的執念。
朱崇道如願以償,得到了“九天普濟”的道號。
他這下才覺得舒坦了。
朱崇道想要把道號變成,並不是因為他有某種特殊的癖好。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不管“一品道籙”還是“二品道籙”,這都是自己花費心血參悟而來的,為什麼不能全要?
還有,他既然同時掌握了兩卷道籙,理應讓人知道才是。
至於要如何讓人知道?
這還有什麼,能比得過直接放在道號上更醒目的。
……
等到授籙大典結束。
當今聖上的胞弟,小王爺“朱崇道”八歲授籙,一舉修成二品。
這樣的進度雖然不及當年雲王十三歲突破四品那樣驚豔。
可是,在雲王已經被打上“仙人轉世”的標簽之後,任何與他進行的比較,都已經失去了意義。
最起碼,朱崇道目前稱得上,是大明建國以來,最早達到二品之人。
建武帝正有意提振皇族的威嚴,塑造皇族威壓天下的形象。
對於這位他唯一的同胞兄弟。
建武帝也不介意替朱崇道造勢,順帶提早替他封王。
這一點上,建武帝與熙寧帝有所不同。
熙寧帝恪守國法和宗法,認為皇帝的喜惡當在這兩者之後。
所以,哪怕熙寧帝在位二十四年。
但朱尋歡哪怕到熙寧帝駕崩時,他依舊隻是皇長子,而沒有給他封王。
建武帝就不一樣了。
從頭到尾,他都是將皇權看做統治的工具。
隻要有需要,那麼皇帝的意思就是一切。
於是,一紙封王的詔書送到了玄都觀。
冊封皇弟“朱崇道”為道王,而且還賜下了三千戶的食邑,設在安陸州。
消息一出,這在宗室內部可炸開了鍋。
畢竟,“食邑”的字樣,已經有許久不曾出現在大明了。
除了當年雨帝立國時,大明第一代的宗室親王各自享有過食邑外,接下來永興帝、熙寧帝膝下的皇子封王,早就已經不賜食邑了。
而且,他們對雨帝朝的親王們,還采取食邑“襲爵減半”的慣例。
等到最後。
所有人隻能守著朝廷發的俸祿過日子。
沒曾想,到了建武帝這裏,竟然又恢複了“食邑”的慣例。
莫非這是一個兆頭?
建武帝終於想到他們這些宗親了?
一時間,宗室諸王之間走動頻繁。
他們裏麵,除了那些在宗人府有官職的之外,其他人的身上就隻有一個王爵,再沒其他的公職,更加談不上兵權與謀逆。
所以,大明對這群窮王爺的管束還是比較寬鬆的。
王爺們各自交換意見,揣測聖心。
最終,他們找到了目前最德高望重的宗室王爺,秦王。
他早已年過八十,這是唯一在世的雨帝子嗣。
同樣的——
秦王也是少有的,仍然還能享受到滿額食邑的皇族親王。
這並非得益於榮寵,而是因為他活得久。
在場的王爺們全是秦王的晚輩,如今都來請他支招。
秦王顯得不疾不徐。
但事實上。
早在建武帝冊封“道王”,並且恢複食邑之前,他就提前找過了秦王,與秦王通過氣。
這些宗室王爺的心思,建武帝拿捏得死死的。
如今他們自己跳進甕裏。
秦王當然選擇配合建武帝表演,按照劇本給他們指了一條明路。
“陛下無意大規;盅}食邑製度。”
“二伯祖,還請您給我們大家指條明路。不然,照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我們王府老少都得喝西北風了!
“是啊,當真不是我們賣慘。隻是,這手頭著實不寬裕!
王爺們七嘴八舌,等到秦王示意他們閉嘴之後,這才紛紛噤聲。
秦王開口道:“陛下有意遠洋開海,與南方的商賈合作。你們這些王府,不妨迴去商量一番。誰若是願意出海的,陛下會賜下兩千戶食邑!
“如果覺得出海危險,可以前往南方,替陛下盯著那些商賈,同樣可以獲得一千戶的食邑!
聽到這,一眾王爺紛紛眼前一亮。
建武帝這意思,莫不是終於要給宗室安排差事了?
出海確實危險。
可是如果隻是到南方監督商賈,那這事真的不難,相當於白賺一千戶食邑。
而且,那些商賈肯定會獻上孝敬,這又是白花花的銀子!
天上難道還有掉餡餅的好事。
這時,秦王又澆了一盆冷水:“對了。誰若是吃裏扒外,與那些商賈聯合欺瞞陛下的,後果自負!
“鎮撫司和東廠的耳目如何,你們自己心裏要有數!
諸王頓時神情一震,顯得正氣凜然。
他們可不敢讓建武帝覺得,自己的目的不純。
但是,商賈的銀子不收,又讓他們覺得可惜。
畢竟大家是真的窮怕了。
敢問曆朝曆代,誰家的一品親王,能窮過他們大明的?
秦王一直留意著這些王爺的神情與表現。
事實證明,大明奉行的“窮養”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今日到場的王爺,基本上都是有主意的,沒有那種真正的酒囊飯袋。
因為在現行的製度下,如果王爺真的是一個廢物,真有可能導致一大家子喝西北風。
不過,這“窮養”從今日開始也要告一段落。
畢竟大明京師也安插不下這麼多的王府。
建武帝打算趁著這些王爺還沒有變成廢物之前,先把他們給派出去謀生路。
有本事的就重用,沒本事的找個由頭擼掉王爵。
省得宗室結構過於臃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