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李靈運當即開口。
“待我魂魄歸位,屆時就會將他們收歸體內。”
玄皇知道他的修行路數,又稱“三魂七魄相”,一魂一魄各自經曆過一生。
這就是九世的修行。
師弟如今的道行已經不淺了,他若當真魂魄歸位,也不知道實力會飆升到什麼程度。
立地成聖?
與師尊和兩位師叔一樣,位列聖人,超脫歲月。
玄皇如今已經不敢斷言了。
他又停留了兩日,臨行前留下了一塊道牌,交給李靈運。
玄都笑道:“我那小兒如今癡迷道術,可他命裏注定是沒有仙緣的。待我迴了天上,就不好幹預凡間之事了。”
“正好,你不是還曾留下過幾句感悟麼。將來再會,你可以替我勸他。”
李靈運短暫思索,想起當年飛升之前,麵對林九道時,的確賜給了他一番感悟。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這是他們二人的因果。
聽玄皇這話,莫不是自己的感悟還被林九道傳出去了?
對上李靈運不解的眼神,玄皇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
“富貴迷人眼,你那凡間師兄本是修道的苗子,奈何主動選擇解除我的皇道,反而壞了自身的道行,禍福非定。”
“糊塗。”
……
等到玄皇重新返迴玄都觀。
他從左右那裏得知,道王本人對政事的厭惡,一時也感到有些頭疼。
平心而論,道王倒是無愧於他的“道”字,對道術的癡迷程度,絕對是可圈可點的。
但那也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道王永遠隻是道王,不會在有朝一日變成道帝。
眼下,道王已經是穩固江山的最好選擇。
玄皇沒法一直盯著他。
思來想去,最終玄皇想到了一個辦法。
既能讓道王不至於徹底反感政事,又能讓他兼顧道術的修行。
簡而言之,就是要將這兩者給串聯起來。
玄皇自己琢磨出的“皇道”,就具備相當的延展性。
這條皇道,目前仍有兩條分支。
其一,是霸權道術。
其二,是金錢道術。
顧名思義。
霸權道術就是如同建武帝一樣,將各種權力收歸一身,那麼其對應的道術也能水漲船高。
但這本身,對帝王的理政水平有著極高要求。
假如帝王無能還不願放權,這對國朝而言同樣是滅頂之災。
站在玄皇的立場上。
他對比長子建武帝,與幼子道王。
一個是被先帝親自培養了十六年的天生皇者。
另一個,則是修道十三年,從來不曾接觸過政務的小王爺。
這分明是兩個極端。
所以,玄皇直接排除了這點。
那麼適合道王的,就隻剩下“金錢道術”了。
顧名思義,這是以銀子作為依據,提升道術境界的一種法門。
道王若是想讓自身的道術有所成就,那他首先就得學會賺銀子。
想要賺銀子,那就不能被臣子蒙蔽。
所以,需要學會政事。
基於這條邏輯關係,玄皇最終選擇了“金錢道術”,作為道王今後的發展方向。
他將道王喊來,當麵傳授。
……
道王知道他父皇是實力強悍的道士,所以對於父皇給他選擇的“金錢道術”,自然是喜聞樂見的。
不過——
玄皇算到了“金錢道術”的各種利弊,卻沒有想過,道王會不按套路出牌了。
道王這數月以來,一直在旁觀摩建武帝處理政事的過程。
他理政的本事沒有學到多少。
但是建武帝壓製臣子的各種帝王心術,倒是被道王盡收眼底。
這讓道王又領悟了一點。
他與其費力學習如何處理政事,倒不如直接一步到位,學習如何處理朝臣來得容易。
隻要能把臣子治得服服帖帖了,又何愁沒有銀錢供自己修行?
真要有不配合的,殺了便是。
於是,道王立刻表現出了不低的學習熱忱。
他開始翻看皇兄“建武帝”處理過的政務公文,根據朱批的內容,開始推敲這其中運用到的權術。
此外,還有專門的文獻可供參考。
其中之一,就是他素未謀麵的,父皇當年替他選的亞父“雲王”留下的那些棋道內容。
如今在道王看來。
所謂的棋道,本身就是一種立體化的權術。
道王的心思無人知曉。
可是他的態度轉變,落在建武帝和玄皇的眼裏,這擺明了是有浪子迴頭的意思。
這無疑讓人感到欣慰。
……
又過數月,到了建武九年。
已經九十七歲的定國公“李從彧”向朝廷請求,想要迴到劍池頤養天年。
建武帝得知消息,親自擺駕定國公府,探望李從彧。
這位當初在他登基時給予的長輩。
建武帝還是很尊重的。
李從彧上了年紀,可是麵對建武帝的問題,仍然頭腦清晰,對答如流。
建武帝本來還想讓李從彧留在京師。
將來再替道王保駕護航。
可是見他這衰老的模樣,也就歇了這般心思。
畢竟——
以李從彧的年紀,再過一兩年,真要是將人抬上朝廷,那是極有可能喜事變喪事的。
隻要他還活著,那麼定國公府的影響力就在。
這事情交給時任定國公“李墩墩”也是一樣可行的。
他如今準許了李從彧告老的請求。
這算是替自己的高祖父“雨帝”,寬待他的師侄兼臣子。
……
李從彧得了準許,劍池方麵也立刻有了迴應。
當代劍主“石寵”帶著弟子們,親自到北平來迎接這位老祖宗迴山。
八十多年前,李從彧拜別師父下山,參加了雨帝的反王大軍。
這一路走過來曆經風雨,功成名就。
同時代的蘇遲,周瑞安,常勝,如今早已成了口口相傳的人物。
唯有他,如同常青樹一樣。
仍然活在世上,見證著這生前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