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流在山上小住了幾日。
他參觀了當年那些劍池前人的住處。
最終,在韋喜的屋子裏,找到了一本書籍。
上麵赫然寫著“花間詞賦”四個大字。
他將其打開,裏麵赫然有著不少詞曲的內容。
一瞬間。
江水流心中的最後一絲疑惑也得到了解釋。
原來,“花間”二字是這麼來的。
恍惚之間,江水流覺得自己與韋喜好像走得更近了。
他們都有值得敬重的長輩。
拳拳之意,不容辜負。
他本來還因為這“六品”而患得患失的。
此刻,江水流覺得,他要對得起自己延長的這些壽數。
……
於是,江水流在時隔數日之後,迴到了四喜茶樓。
茶客們對他表示迎接,詢問江水流的去向。
江水流推說是出去找傳人了。
聽到這消息,茶客們恍然大悟。
畢竟,當初的江水流,不也是這樣被韋掌櫃給帶迴來的麼?
這是好事!
江掌櫃後繼有人,未來茶客們就有口福了。
有人立刻招唿著,想要見一見江水流找到的傳人,卻被一句“時候未到”給搪塞了迴去。
這傳人當然是假的。
不過是江水流提前給自己安排的新身份。
不然,他以現在這副麵孔幹到七老八十,那還能算是一句“年高德劭”。
可是如果活到一百幾十歲,傻子都能看出來不對。
江水流可不會自找麻煩,茶樓從頭至尾都隻是喝茶的地方。
……
時光匆匆。
一晃眼,十年過去。
在天啟帝的主持下,大明的鐵路以京師為樞紐,宛如巨大的工業八爪魚,向著四麵八方蔓延而去。
轟隆隆的蒸汽衝上天際,與黃昏斜陽下的紫薇帝宮相互映襯。
這就是天啟四十二年的大明帝國。
工業時代開啟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了。
今年,天啟帝已經七十七了。
他的在位時間,在曆代帝王裏僅次於他的父皇青帝。
天啟帝無意退位做太上皇。
因為他自認沒法像父皇一樣將所有事情全部都給太子,自己撒手不管。
既然做不到,那就沒必要承諾。
隻可惜。
自己可能沒法幹到父皇那把歲數了。
近日以來,天啟帝的身體每況愈下,還是得益於太醫院的各種藥物調養,這才能夠保持住一定的精力。
但是於他個人而言。
常年的過度操勞,對身體的損耗已經是迴天乏術了。
天啟帝將太子喊來,準備交代後事。
他選的太子,是自己的第三子,名為朱元亮。
朱元亮本人平平無奇,沒有任何特別出眾的地方。
這在天啟帝看來,勉強算是優點。
至少,他不用擔心這小子太有主意,等自己一走就推翻現有的一切。
朱元亮真正可以勝出,那是因為他的兒子,皇孫“朱權垚”。
當年清平帝離京,故地重遊之時。
正是朱權垚全程陪伴。
所以,天啟帝在自己眾多的皇孫中,對朱權垚的印象很深。
這小子也爭氣。
打小接受完皇族的教育,然後又主動到天工院進修,過去的十年裏作為皇族子孫裏,少有的能直接參與到鐵路修建中的。
這是一個技術性的人才。
大明不缺會修鐵路的人,但是缺一個會修鐵路的皇孫。
天啟帝並不指望,朱權垚本人以及他的技術,可以給大明的“工業時代”帶來多少創新。
真正重要的地方在於。
朱權垚經受過這條學習的路線,所以他更清楚這些知識學成的不易。
他日不論是選用人材,還是在各大工程的斟酌上麵,都能保持比較客觀的態度。
天啟帝有這個自信。
他在位期間留下來的東西,隻要子孫後代按著計劃走下去,未來大明百年之內的更新迭代,都能形成一個完好的生態。
至於更久的時間。
那他就管不到了。
……
病榻前。
天啟帝見了朱元亮和朱權垚父子二人。
他想起前麵那些帝王的事跡。
似乎——
大明立國至今,也就隻有前麵的三位帝王,他們才會在臨終前將兩代繼承人全部召來,當麵交代事情。
這是一個不錯的傳統。
隻可惜,在他的曾祖父道帝之後,這個傳統就被廢止了。
道帝元年至今,到他這裏總共隻經曆了三位皇帝。
但是架不住。
他們三人是大明最能熬的,加起來甚至超過了其他所有帝王的時間之和。
好在,現在自己撿迴了這個優良傳統。
天啟帝依次將二人喊來,言語之中倒也沒有對朱元亮打壓。
帝王之心。
哪怕在他臨終時也在發揮作用。
平平無奇的朱元亮,在天啟帝的口中,成了他最看好的兒子,可以將大明的基業傳承下去。
朱元亮明知這話是吹捧。
但是臨終之前,可以得到父皇的肯定,這足以讓他釋懷了。
至於天啟帝真正看好的後人。
不出意外,就是朱權垚。
他這是父憑子貴。
朱元亮今年也已經五十二歲了,這年紀當不了太久的皇帝。
隻要能過一把癮,好讓青史上有他的名字,朱元亮其實就已經滿足了。
畢竟,自己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弟子。
皇位本來是與他無緣的。
天啟帝交代完兒子,又將孫子朱權垚給喊到身前。
他示意朱權垚靠過來,將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笑著問道。
“垚兒,可還記得你曾祖?”
聞言,朱權垚神情肅然。
他知道自己能得到這般看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曾祖父,鄭重道:“孫兒記得。”
“那好,等皇祖走後,你每年到你曾祖父的陵前祭拜,可能做到?”
“可以。”
“好孩子。”
……
一刻鍾之後,宮裏的喪鍾敲響。
緊接著,矗立在大明帝京中央的一麵大鍾,同樣開始發出了一陣極具穿透力的聲音。
這是第一次,喪鍾響在宮外。
同樣預示著開啟了工業時代的“天啟帝”駕崩。
太子朱元亮順利接管了帝國的大小事務。
……
等到天啟帝下葬,朝臣們給他定帝號,最終選了“天工院”中的“工”字。
工帝,取自“工業時代”之意。
朱元亮登基,建元承乾,意在“承前”。
這是大明第九帝,承乾帝。
(本書已經接近尾聲,差不多七天之內完結,接下來就變成每日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