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策精心謀劃,假意給許權傳遞消息,編織了一個看似逼真的謊言,欺騙許權說自己打算在冬季發動冬季攻勢。而許權聽聞此消息後,並未表現出過多的疑慮和反對,沒有提出什麼異議。在冬季來臨之時,中央大河的最上遊,通常會凝結起極為厚實的冰層。這樣的自然條件對於大軍渡過中央大河展開進攻,無疑具有極大的便利和幫助。
於是,沈策巧妙布局,先派遣一部分大軍,進入許權所坐鎮的區域範圍,成功渡過中央大河,抵達中央大河以北,並歸入到許權和何進的指揮體係當中。而這批被派往中央大河以北的軍隊,是對沈策理念認同最為深刻的那一批士兵。
這些士兵大多來自貧困至極的家庭,他們的生活狀況極為惡劣。家庭條件極差,家中的親人往往都處在饑餓致死的邊緣,甚至有些人的家人已然餓死。他們是典型的無產者,深受壓迫和剝削,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嚐世間的苦難與艱辛。而無產者的革命,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失去的僅僅是束縛他們的鐐銬和枷鎖,而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是充滿希望和光明的未來。
這些士兵秉持著天下大同的崇高理念,迅速而堅定地開展著思想同化工作。他們所針對的對象,正是原本駐紮在中央大河以北進行防守的士兵。其實,原本駐紮在中央大河以北進行防守的士兵當中,也有一批人早已在潛移默化中被沈策的理念所影響和同化。隻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沈策尚未派駐政委進行進一步的組織和引導。
所有的這一切活動,都是在極為隱秘的情況下暗中進行的。每一個宣揚沈策理念的士兵,都如同地下黨的同誌一般,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的真實意圖和行動。在許權、何進以及呂毅等其他高級將領都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他們手下的這些士兵,在思想和情感上已經與他們完全背道而馳,離心離德。這些士兵早已徹底拋棄了他們曾經的上級,心中唯一的信念便是等待沈策的一聲號令。隻要沈策下達命令,這些士兵便會毫不猶豫地全部起義。
在暗影禁域這個風雲變幻的亂世之中,沈策精心謀劃著一場足以改變局勢的大戰。他早已將麾下龐大的軍隊在中央大河南岸集結完畢,嚴陣以待。隻等冬季那凜冽的寒風唿嘯而來,中央大河的河麵上凍,他便可率領大軍跨越這天然的屏障。
楊烈和秦鋒這兩位身處困境的“王”,麵對著沈策的虎視眈眈,深知已無退路。他們毅然將手中為數不多的士兵全部調集起來,組成了兩道防線。其中一支軍隊被部署在西邊,駐紮於日隱山脈以東,警惕著來自那個方向的威脅。而另外一支軍隊則堅守在中央大河的北岸,防禦著南岸沈策大軍可能的進攻。楊烈和秦鋒都明白,他們如今的處境猶如困獸,然而,身為王者的尊嚴讓他們決心殊死一搏。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與決絕,哪怕力量懸殊,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與此同時,許權和何進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進攻。他們同樣等待著冬天的來臨,等待著沈策成功渡過中央大河,以便與沈策相互唿應,形成夾擊之勢。在所有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著緊張籌備之時,冬天這位冷酷的使者,不知不覺地降臨了。起初,中央大河的水流逐漸減少,仿佛是大自然為即將到來的冰封在做著鋪墊。隨後,那所剩不多的河麵上慢慢開始結冰。終於,在一陣狂暴的暴風雪過後,中央大河的河麵上結出了厚實的冰層,足以承載大軍的通行。
暴風雪停止之後,天空放晴,金屬柔光灑在那銀裝素裹的世界。沈策敏銳地抓住了這一絕佳時機,果斷地全軍出擊。他的軍隊邁著整齊而堅定的步伐,踏上了中央大河的冰麵,直奔中央大河北岸由秦鋒負責的防線。秦鋒的軍隊盡管拚死抵抗,但無奈實力懸殊過大。沈策的大軍如洶湧的潮水一般,勢不可擋。秦鋒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他的士兵在沈策大軍的衝擊下一觸即潰。沈策就像驅趕羊群一般,毫不費力地將秦鋒的軍隊從中央大河北岸一直趕到了夜語城附近。
幾乎在沈策全軍出擊的同一時刻,許權也親自披掛上陣,他身先士卒,率領著軍隊全部向東跨過日隱山脈,向著楊烈組織的防線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楊烈的軍隊在許權大軍的強大攻勢下,也難以抵擋,最終大敗虧輸,如同被狂風吹散的落葉,也被趕到了夜語城附近。
至此,局勢變得愈發緊張和關鍵。此時,所有人的心裏都無比清楚,夜語城戰役即將成為這亂世的終章,這場戰役將決定天下的歸屬,一戰定鼎乾坤。它將徹底結束這三足鼎立、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麵,迎來一個新的時代。無論是在田間辛勤勞作的普通老百姓,還是那些在深宅大院中掌握著巨大權勢的門閥世家大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夜語城之上,等待著這場決定命運的戰役的最終結局。
在曆史的長河中,一座城池的名字往往承載著歲月的變遷和無數的故事。楊烈在稱王之後,將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城池命名為京都。然而,在此之前,它有著一個截然不同的名字——夜語城。
在流傳於民間的一些古老神話故事裏,曾記載著往昔天空的奇妙景象。那時,天空中存在著日與月這兩種神奇之物,它們交替旋轉,為大地帶來了清晰的日夜變換。白天,熾熱的陽光普照大地,萬物蓬勃生長;夜晚,溫柔的月光灑下銀輝,為世間增添了幾分寧靜與神秘。但不知在何年何月的某一天,天空中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變故。日與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天空中不分晝夜散發著柔光的金屬。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徹底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日夜規律,混沌之氣彌漫開來,侵蝕著世間萬物。在這場災難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未能幸免於難,慘死於混沌之氣的肆虐之下。
那些幸運存活下來的人們,在之後的日子裏,總覺得那些逝去之人的聲音在耳邊不斷迴響。加之沒有了日夜的交替,天空中始終是那柔和的光芒,營造出一種仿佛近夜黃昏的氛圍。於是,人們將這座城改名為夜語城。然而,這些不過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記載,難以被視為確鑿的正史。久而久之,人們對於這座城池的名字也就不再那般執著,夜語城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直到楊烈定都於此,懷著雄心壯誌,將其更名為京都。
盡管楊烈已將城池改名,但其他地區的老百姓依然習慣稱其為夜語城。正因如此,這場即將決定天下局勢、定鼎乾坤的關鍵戰役,也被人們稱作夜語城戰役。
如今的夜語城及其四周,防守的士兵皆為對楊烈和秦鋒忠心耿耿之士。他們不僅是楊烈和秦鋒麾下最為精銳的力量,更是與兩位王者並肩作戰、曆經無數風雨的鐵血戰士。在這座城中,還有楊烈和秦鋒的家眷,以及關係最為親密的親戚朋友。而城中那些留下來的普通老百姓,同樣也是對楊烈忠心不二。可以說,整個夜語城中,沒有一人願意投降,也絕不會有人選擇投降。他們所有人都深知彼此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關係,從將領到士兵,再到普通百姓,自上而下,同心同德,眾誌成城。
經曆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洗禮,楊烈和秦鋒早已察覺到了香瓜炸彈和葫蘆槍這類新型武器所帶來的戰鬥方式的巨大變革。他們手下不乏眾多有才之士,共同出謀劃策。而此刻,楊烈和秦鋒已然走到了窮途末路,他們手下那些忠心耿耿的將士們也同樣陷入了絕境。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所有人在被逼至絕境之後,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應對許權和沈策的無奈之策——巷戰。
在過去的這幾個月當中,楊烈可謂是傾盡全力,調動了所有能夠調動的人力和物力。在夜語城的周邊,大興土木,修築了數量眾多的房屋。這些房屋並非隨意搭建,而是精心布局,彼此之間通過地道相互連通,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防禦體係。房屋與房屋之間的巷道中,更是布滿了各種各樣精心設計的陷阱,令人防不勝防。
每一個房屋的麵積雖然不大,但在建造上卻下足了功夫。牆壁修得異常厚實,大量堅固的磚石被運用其中,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抵禦子彈的穿透以及香瓜炸彈的爆炸衝擊。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仿佛是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堡壘,守護著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