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後。
“滴滴。”
一個妹妹給大哥發來消息。
“在嗎大哥?”
“咋啦妹妹?”
“大哥,修行到最後,慢慢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開始吃素啊?”
一聽這話,大哥無奈搖頭苦笑;迴道;“丫頭啊,你看大哥的書沒認真看啊,大哥很早之前就解釋過這個問題了。”
“啊?大哥您說過呀?我……我忘了。”
“好吧,那大哥再跟你說的細一點,你這次別忘了哈。”
“好的大哥,謝謝大哥,嘿嘿。”
“以前的修者啊,不吃素。所以吃肉吃素沒關係的,關鍵不在吃什麼而在心上。
當年修者們托缽乞食是不提要求的,哪裏會挑剔區分,還要求人家必須給素食吃,而是人家有什麼,剩什麼,給什麼,吃什麼,不然佛祖都特麼得餓死。
曆史記載,在公元527年,梁武帝蕭衍到同泰寺出家為僧,做了三天住持和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他要求所有人吃素,更是要神靈也吃素。
這是他以自身角度,去做的這個事情,並不是佛陀要求去做的。如果都按照這個來,有一些不適合種素菜,隻適合放牧地區的人們,那不是要被餓死啦?
這貨一共來來迴迴出家還俗四次,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他當主持的同泰寺是他建立的,並且每天早晚兩次都要去燒香拜佛,聲稱這樣做是為了積功德,替老百姓消災。
這都是他說的,而且這些對於修行來說,叫做表法,是表麵上的功夫。
你因為你想如何的同時,就要求別人也跟你一樣去那麼做,或者要求別人按照跟你一樣飲食與規律去做,這並不是佛法。
他遇見達摩祖師時,向達摩請教道;
“我一直致力於建寺、造塔、寫經、度僧、造像等佛門的基本建設,做了這麼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達摩不緊不慢地迴答:“沒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誠懇地說道:“因為這些都是表麵文章,不是實在的功德。”
這裏說明,為了得到功德刻意去做的事情,反而沒有任何功德。
梁武帝聽了很失望,因為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人這個東西,不管是百姓還是帝王,答案一旦與自己期待的有所不同,便開始產生失望。
所以,由此可見,天下間任何人,若是對某件事情期望越高,那麼也容易獲得同等的失望感。
梁武帝沉默一會兒,又換了個話題請教,問道:“什麼是佛學的真諦?”
達摩迴答:“沒有絕對的真理。佛在心裏,心即是佛。”
一聽又是這種不著邊際的話,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沒有了提問的熱情。
達摩見話不投機,便起身告辭。
從這裏解析,有時候,自己的不愉快並不來自他人,其實來自自己的無知。
達摩已經將真實的答案告訴了梁武帝,奈何梁武帝自己聽不懂,重點不是聽不懂,而是他聽不懂的同時還產生了不痛快的心理。
這就好似常人見到另一個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時,本能產生的抵觸心理。
達摩走後,梁武帝吐了一口氣,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想,自己雖然貴為天子,但不知道為什麼,在達摩麵前,總覺得有些壓抑。
梁武帝之所以有這個壓抑感,就是因他無知,而又不願相信現實造成的。
他因達摩所說不是他心中所想不悅,又因達摩對佛法的深度認識,感覺心中壓抑,這就相當於,我不懂來請教你,你說了我還不想相信。
其另一個原因是,梁武帝根本無法區分達摩祖師是否是真實的修者,這叫無慧眼,真佛現前不識佛。
事後,他把自己與達摩談話的內容,告訴了他師父誌公禪師。
誌公禪師那能是一般人嘛?
古代跟現代也不一樣,古代能叫禪師的多多少少,大部分都是有些智慧的人。
而現在這些七大濕八叫獸的,隻要會放個屁有個動靜,再告訴別人是香的就行了。
因為現代人其實並不聰明,雖然沒聞過這個屁啥味兒,但是看見別人信,自己就會盲目的去相信,腦子隻是起到了一個裝飾品的作用。
誌公禪師聽完梁武帝的講述,著急忙慌的,朝梁武帝問;“現在達摩大師在哪裏?”
梁武帝輕描淡寫的迴答:“他走了。”
誌公師父氣得直跺腳,恨不得給梁武帝兩腳,咬牙切齒道;“你特麼虎啊?你咋能讓他走呢?”
梁武帝不解,還以為自己與誌公師父說這事兒,誌公師父會向著自己呢,反問道;“為什麼啊?”
誌公師父沒好氣的翻了個白眼,一副很鐵不成鐵,恨大牛不是大牛的樣子,迴道;
“哼!為什麼?你說為什麼?你特麼虎啊?
他說話這麼妙極,那是常人能說出來敢說出來的嘛?
這位達摩大師能為我們解說佛教的真諦,你特麼這個虎貨怎麼能怠慢他呢?”
聽到誌公禪師這話,梁武帝這迴信了,懊悔的同時趕緊派人去追趕達摩。
可是世事無常,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因為達摩已去了北魏,成為禪宗的開山祖師。
梁武帝到老年後,決定舍棄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顯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誰說了算?
大臣們急得團團轉,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們就把他接了迴來,要他繼續主持朝政。
梁武帝迴宮後,想想不對,心裏不平衡。
他道;“普通百姓出家後,要還俗還得拿一筆錢向寺院贖身;我是堂堂一國之君,還俗怎麼能不出錢呢!”
於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這次大臣們又來請他迴宮,他說什麼也不答應了。有個大臣忽然靈機一動,說道:“皇上既然舍身為僧,我們就要為他贖身,才能請他迴宮啊!”
大臣們覺得這話有道理,就花了一萬萬錢,去同泰寺為梁武帝贖身。寺院住持收到這麼一大筆贖金很高興,十分爽快地同意這位皇帝和尚還俗。
過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虔誠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還把宮內的人以及全國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為他贖身的錢也要花得更多。大臣們花了一個月,湊足了二萬萬錢,又把他贖了迴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們隻得又用一萬萬錢為他贖身。
梁武帝前後四次出家當和尚,大臣們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把國庫都給折騰光了。
這貨這哪是在出家還俗啊?這特麼是在用這種方式坑國家的國庫呢!
他不顧別人,不管國家大事兒,隻想自己把錢弄出來,然後去做他自己想做的,搞得朝政混亂。
最可悲的是,他命令全部都要吃素,自己最後卻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種極端的宗教熱情和對政事的忽視,造成他完全悲劇的結局。
吃素就他搞出來的,然後他餓死了,現代人傻唿唿,自己喜歡吃素就說別人吃肉不好,自己喜歡吃肉就說吃素的腦子瓦特了。
還整個沒福氣吃不了素,自己忽悠自己玩兒。
而真實的是,佛法跟吃啥,毛線關係都沒有,佛法是修持本心的方法。聽得懂沒妹妹?這個就是吃素的由來。”
“懂了大哥。”
“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