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李二這個態度,李淵有些不高興,“你看你這就急眼了,朕才說了幾個,朕當初封你為太子的時候,你可不是這個態度,
再說了,先孝敬我不是你應該做的麼?你看看你,聽牌了?還學我扣牌”。
李二一聽這話,直接黑起了臉,是你給朕封的麼?那是朕自己爭取的。
李承乾一看情況不對,連忙解圍道,“阿翁,其實年前父皇早就給您安排好了,早在三弟修水泥路的時候,父皇就問過三弟這個問題了,三弟說人手材料不夠,今年開春給您弄”。
李淵點點頭,“行,那朕就等著朕的大暖氣,自來水,大沙發了”。
李二聽後狠狠咬了一下自己的後槽牙,並不想說話。
一個多時辰以後,李恪終於帶著一眾下人,端著一道道美食走了迴來,眾人見狀,都紛紛洗手,來到了自己的小桌前,等待著才要上桌。
李恪講帶來的豬肉,做了很多後世有名的肉菜,什麼炸酥肉,梅菜扣肉,紅燒肉,.....,滿桌子的豬頭菜,最後還有一道母雞湯,一小碟解膩的醃蘿卜,還有一個經典的,肥瘦肉夾饃。
饒是武曌也隻是昨天吃了點豬耳朵和豬蹄,根本不知道這東西還有著這麼多吃法。
看著一道道噴香撲鼻的美食,眾人食指大動,不斷的咽著口水,都在等待著李淵先動筷子。
看著李承乾一臉渴望的樣子,李恪嗬嗬笑了笑對著他說道,“這都是高油高糖的,大哥你最好別吃”。
李承乾聽後抹了抹口水,“不怕,三弟,大不了以後我繞著宮牆多跑一圈”。
菜已上齊,李淵對著眾人示意,“開始吃吧,別客套了,都是自家人,對了記得記得猜一猜這是什麼肉哦”。
眾人就等這句話呢,什麼猜不猜的,吃過了再說。
果然,酥肉翠香可口,根本停不下來,紅燒肉肥而不膩,還有絲絲甜味,扣肉軟爛,根本不需要牙咬,隻需要舌頭頂一頂就直接在口中化開了,甚至都嚐不出肉味。
再說這肉夾饃,肥瘦裏夾著蒜末,饃裏邊的肉澆著湯汁,一口下去,蒜的辣味和肉的香味頓時混合在一起,在你的舌尖上炸裂開來..
一時間,堂中都是眾人吃飯的聲音,沒有一人說話,太好吃了。
良久之後,眾人拍著圓鼓鼓的肚皮,滿意的靠在坐墊上,說不出的舒服。
看到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李恪又問出了一開始的那個問題。
豈料別人還沒有迴答,小長樂就最先開口道,“三哥,我要是猜中了,你那個金幣能給我換一個麼?上邊全是牙印,一點都不好看”。
李恪無奈點點頭,“行,誰要是猜中了,我不僅給他換個新的,還一次給十枚哦”。
晉陽公主聽後直接說道,“我知道,我猜這是鹿肉,因為父皇沒事的時候老吃,我每次想嚐一口父皇都不讓,所以這肯定是鹿肉對吧”。
李二一聽這話,連忙幹咳兩聲,“兕子,不要胡說,不讓你吃是為了你好,再說了,這也不是鹿肉,倒有些像羊肉,但是又沒有羊肉那股子味”。
隨後孩子們七嘴八舌開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說狗肉的,有說大象肉,甚至後來直接說是老虎肉,真是想象力豐富。
看著孩子們的各種答案都被拒絕,李淵終於是輕咳一聲說道,“你們都猜錯了,這是豚肉,隻是也沒有那股子腥臊味,但朕敢說,九成九絕對是”。
這話頓時引起了眾人的好奇,隨即都看向李淵,“阿翁怎麼這麼確定呀”。
李淵神秘一笑,用手搓了搓,隨後說道,“因為朕吃出一根豬毛呀”。
此話一出,孩子們忍不住都笑出了聲。
李二頓時有些生氣,這幫子禦廚,幹什麼吃的,毛沒刮幹淨,就敢做菜,隨即揮了揮手準備讓人去禦膳房問罪。
但是還未開口,就被李淵阻止了。
以往這種情況,禦廚們免不了一頓板子,但是今天時間緊,菜品又多,味道也確實還可以,李淵並沒有準備追究這件事情。
隨後李淵又好奇的問道,“這豚肉,早先朕也吃過,你是怎麼把那股子腥臊味去除的呀”。
李恪想了想說道,“就是去除掉豬身上的一些東西,沒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小豬不僅不會有味道,而且比平時增長的更快呢”。
李二一聽頓時來了興趣,“那此法,可能推廣全大唐?”。
李恪,“暫時怕是沒有那麼容易,豬這種雜食性動物,不像牛羊一樣,隻吃草就行,所以開春補貼還是以牛羊為主,豬的話,等百姓家家都能吃飽以後,在做打算”。
李二沉吟著點點頭,“還是看百姓的意願吧,若是百姓想養也可以,年底殺豬的時候,百姓和朝廷一人一半,他們放牛羊的時候,也能順便打些豬草,野果啥的”。
李恪無奈點點頭,這開春補貼百姓又是一大筆支出,隻希望戶部能有錢辦成這件事,可不要再找自己借了。
李淵接過猜對答案後李恪封賞的金幣,有些不開心的說道,“這上邊印的若是武德通報就好了,貞觀,哎,多少有點掉了檔次”。
李二一聽這話,臉一瞬間黑的跟鍋底一樣,終究是自己老爹,沒有一點辦法。
從大安宮出來的路上,李二看著有些虛弱的李恪,“這一月一過,馬上就要會試了,還是按照你之前各州各府的那種出題方式麼?”。
李恪想了想最終搖搖頭,“不一定的父皇,畢竟是會試,您也可以出出題考考他們的策論呀”。
李二,“遠一點的學子這兩天都準備出發來京趕考了,你這還不一定,這兩天別亂跑了,趕緊把試卷弄出來,讓朕先瞧瞧”。
李恪想了想,還是和之前一樣,語,數,策論,加一些後世考公的題吧,一會迴去補完覺,就把那倆人也喊來一起搞,“嗯,這兩天我就弄出來,對了,父皇,兒臣年前讓您打聽的那個造船匠的事情,可有消息”。
李二搖搖頭,“沒有,我倒是建議你直接發在你大唐周報上,反正你也要舉辦你的什麼匠人大賽了”。
李恪,“哦,此番去滎陽,兒臣大概也看了一下前朝所修的通濟渠,這才沒幾年,渠就已經堵了近半,父皇要不明年再差人把他挖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