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元日崇文館的老師和學生們都不再刻意督促和學習,李恪覺得有一種後世快放假的感覺。收拾好個人的學習用品跟李泰他們打了招唿出了門剛要去楊妃那,被一個嬤嬤攔了下來。
“參見王爺!”
“嗯!有事?”
“迴王爺!皇後娘娘有請!”
李恪點了點頭道:“前麵帶路!”,隨後對著梅兒道:“你去母妃那說聲,本王晚點再去。”說完帶著三德子跟著那嬤嬤直奔立政殿而去。
“兒臣李恪,拜見母後!”
“恪兒快快免禮!”
“謝母後!不知母後此次喊兒臣過來是……?”
“倒也沒有什麼大事,就是許久未見甚是想念,這不聽說上次你去了東宮與高明相談甚歡,本宮聽後非常欣慰,兄弟之間理應如此!”
看來是不放心自己的親兒子做事呀!怕被我騙了?應該不至於,我隻是建議了一下,估計長孫無忌他們應該調查的很清楚了,感謝我?還是算了吧!看看她說什麼吧!想到這李恪便迴道:“母後讚略了,兒臣與太子大哥本就是手足,其實兒臣並不建議太子大哥做這件事,畢竟兒臣從商已經給皇室蒙羞,要是太子大哥在……,不過還是太子大哥考慮周到,將此事做的天衣無縫,兒臣不及也!”
“嗬嗬!哪裏是他考慮周到,還不是趙國公他們替他想的,雖然是你建議但畢竟這也是高明第一次想要做事,他那當舅父的怎麼也得幫助一番不是!對了恪兒,你在蝗災那年做過此事怎麼著也有經驗,你覺得高明那還欠缺點什麼?”,長孫皇後說完就笑著盯著李恪,弄得李恪心中緊張了一下,不過一想自己也不想怎麼樣,怕什麼隨即道:“母後您不說,兒臣到時候也會和太子說一聲,確實有個小問題!”
“偶!什麼問題?”
“就是人工的問題,兒臣當年用的人是災民,隻管飯沒有工錢,若太子大哥勘察完畢明年開春動工,所用之人肯定不會少,到時候是給工錢還是不給?”
“這……,這的確是個事!而且春耕肯定不能耽誤!”,長孫皇後剛要發愁突然看到李恪並不著急便心裏有了數,開口詢問道:“想來你已有對策了吧!”
“迴母後,兒臣前些日已經和表兄柴哲威探討過了,元日前後他就會和太子大哥商談此事,就看太子大哥能否……”
“正常支付?”,長孫皇後打斷李恪插嘴道。
李恪麵色正常嘴上道:“對!”,心中卻是大驚:上茶的侍女還是三德子!什麼叫正常支付?她怎麼知道價格?還好沒有說露骨的話,否則今日……,又一次小看古代的掌權者,李恪呀李恪多少次了?難道就你聰明嗎?別鬧了!
長孫皇後也覺得失言隨即便道:“親兄弟還得明算賬呢!可高明畢竟第一次做事……”
“兒臣定當全力輔佐!”,李恪躬身說道但心中則勸誡自己:居安思危!……
長孫皇後滿意地點點頭,“有你這話,本宮也就放心了。你雖非嫡長子,但也是本宮看著長大的,聰慧過人,希望你日後也能一如既往地幫扶太子。”
“兒臣惶恐!但定不負母後期望。”李恪恭敬地迴應。
這時,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長孫皇後微微皺眉,“出去看看發生何事。”
侍從出去片刻後迴稟:“啟稟娘娘,是幾位大臣家的公子在崇文館前起了爭執。”
李恪心中好奇,長孫皇後見狀道:“恪兒,你同本宮一道去瞧瞧。”
二人來到殿前,隻見鬧事者分成三派,武將,文勳貴,世家保舉,其中後兩派臉紅脖子粗地爭論著詩詞文章,柴令武在武將二代中站立看到李恪後發出了求救眼神,但看到李恪後麵的長孫皇後後立馬上前行禮道:“參見皇後娘娘!”
長孫皇後還未應聲,眾人趕忙行禮。李恪趁此契機高唿:“爾等可知罪!嚇壞了吾弟誰來擔責!”
李恪此話一出先不說鬧事之人,太監宮女率先就跪了一片,甚至膽小者身抖如糠!
“恪兒嚴重了!”,長孫皇後說完還瞪了李恪一眼繼續道:“治兒雖小,但也無懼!倒是你們為何在此吵鬧呀?”
這時其中一位李恪不太熟的二代大膽進言道:“娘娘,如今正值盛世,吾等想舉辦一場文會以頌聖恩,卻在一些細節上有分歧。”
“偶!這是好事,怎麼會出了分……”
“陛下駕到!”,未等長孫皇後說完,阿難的聲音就傳到了所有人的耳邊。
“恭迎陛下……”
“都免禮吧!今日這是怎麼了?觀音婢你怎麼也在這?”,李世民看起來很高興的問道。
“迴陛下!也沒什麼事,妾身正與蜀王商談一些事宜,突然聽道此處喧嘩特來查看,原來是……”
“嗬嗬!此乃好事!證明李師他們教的好!觀音婢,要不讓他們自行定奪?”
長孫皇後想了想後便看向李恪,“恪兒,你向來點子多,可有想法?”
李恪沉思片刻道:“父皇、母後,兒臣以為可辦一場詩詞大會。在場所有人再加上各家可推舉自家才俊參與,以詩會友,勝者可得聖上禦賜墨寶一幅。”
李世民聽聞心中很是受用,撫須笑道:“如此甚好!”
長孫皇後:如果這事傳出去正好抵消高明搞房產開發一事,還可以讓高明在詩詞上大顯身手一番,如此怎麼也得支持一番,想到這便亦點頭讚同道:“既如此,各方需盡快推舉人選,籌備之事交由禮部負責。”眾大臣家的公子紛紛稱是。
李恪見無非議便接著道:“詩詞大會可分為三個環節,初輪比詩句工巧,次輪賽詩意深遠,末輪則由優勝者現場賦詩一首頌揚聖恩。”
李世民龍顏大悅:“朕期待這場盛會,朕之皇子能有此等心思,朕心甚慰。”
而後幾日,整個長安都沉浸在詩詞大會的籌備氛圍之中。各大家族精心挑選子弟,日夜苦讀詩詞典籍。李恪也沒閑著,他迴憶後世名句,想起來便收集各種奇詩妙句,心中暗暗期待這場由自己提議的詩詞大會將會給大唐帶來怎樣的文學盛景,那隻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