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兩國人民幾個世代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不是幾個獨裁者能切斷的。
朝鮮上層領導的巨變為兩國的友好關係再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次不再是搞單方麵的所謂“無償援助”,而是以雙方的利益和共同發展,以巨大的人員和幹部的交流來加強連接的紐帶。
鴨綠江畔1月17日暫住在“中朝友好營”的朝鮮避難居民時刻關注著國內的形勢。
隨同誌願軍先期迴國的一部分居民傳來了國內形勢好轉的好消息,他們在電視上、報紙上也感受到了新政府的政策有了重大的變化,國內即將開始推行分田到戶的聯產承包製的消息更是刺激了他們。
即使現在還是嚴冬,也絲毫不能阻擋他們迴國的步伐。
從今天開始他們就陸續迴去了。
為了更好地發揮“中朝友好營”返鄉朝鮮居民的作用,中國工商銀行以政府貼息方式貸款在他們迴國前,給每個人、至少每家人買了一輛自行車,再讓他們可以買些糧食、種子、小農具帶迴去。
老人和婦女孩子乘車先走。
不少青壯年神情振奮地騎著馱滿了物品的自行車,組成了浩蕩的車流通過鴨綠江大橋打道迴府了。
逃出來時是一無所有,迴去時卻滿載而歸。
這一大批迴鄉的難民成了最好的宣傳隊,也是朝鮮經濟改革的生力軍。
朝鮮人民的誠實令人讚歎,三年後近百萬份貸款奇跡般地無一份拖欠地歸還了中國工商銀行。
朝鮮新政府發布了一係列文件,不遺餘力地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把農業社和農場的土地分到了每戶農民的手中。
57萬複員軍人迴鄉後興高采烈地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辛勤勞動,看到了充滿希望的美好前景。
國營經濟也全麵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迴國的朝鮮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暫時也隻能與中國開展全麵合作,朝鮮成了中國的一個新的大市場,中國的商業銀行紛紛開設了分行和營業所,在朝鮮元穩定幣值之前,人民幣成了百姓手中的硬通貨。
不少國有企業改製為朝中合資企業,生產走上了正軌。
朝鮮經濟到春天時,終於恢複到可以穩定發展的水平。
三八線3月5日這是一條神奇的“線”,存在至今已有50多年了,它的兩側是5公裏寬的非軍事區,由於長期無人在此活動,隻有武裝警察在安靜地巡邏,這裏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今天在韓國一側巡邏的警察驚奇地看到大批穿著工裝的人員在停戰線對麵不遠處忙碌不停,一批人在用輕質建材造房屋,拖拉機在平整和翻耕田地,還有一批人在搭建溫室的鋼架。
他們用望遠鏡一看果然都是中國人。
他們已經得到通知,有一批中國人將進入非軍事區進行農業開發。
這並不違反任何協定,他們是來種地的,不過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原來,木牛工程局的馬興中少將不但與專家組策劃了各個誌願軍基地的後勤生產設施的建設,而且動員整個局積極發揮作用。
他又親自挑選幹部、工程隊和生產經營人員,火速趕往誌願軍的各基地。
副局長錢力則在國內大力招兵買馬,不但要恢複原來的力量,還要擴大規模。
王剛和中央軍委非常重視他們的工作,尤其是在新疆的和田基地和內蒙古的牧業基地。
現在,在東北地區也建立了不少生產和培訓基地,政府規定要進入朝鮮務工、務農和經商的個人必須經過這裏的培訓考察,取得證書後,才能入朝短期或長期工作。
馬興中又研究了各種資料後覺得三八線北側的非軍事區也可以大有作為,還親自去那裏進行考察,然後向軍委打了報告,指出那裏有大批可開墾的荒地,那是朝鮮的最南部,氣溫較高,人為荒蕪了半個多世紀的沃土,經過辛勤勞動,一定會得到最豐厚的迴報。
可以與朝鮮政府協商,將那裏大部分可開墾的荒地,交由中國農民承包開發。
可以先種植一茬短生長期的作物,協助災民盡快度荒。
還可以定購一批暖房設備搶運過去,在短期內就可投入蔬菜的生產。
中央采納了這一建議,經協商朝鮮政府給予承包農民三年免稅優惠。
此事韓國方麵也無從反對,既可以緩和軍事對峙的氣氛,又不用擔心這些中國農民對韓國進行“滲透”。
經過木牛工程局組織挑選、嚴格培訓,5萬中國農民開進了非軍事區,開始了大規模的墾殖。
還建起了不少溫室和暖棚,很快就開始向誌願軍提供新鮮的蔬菜,大受官兵們的歡迎。
實際上為了向這批農墾人員提供服務,還有大批的人員辦理了進入非軍事區的證件後,去開設商店、理發店、飯店和郵局,甚至供電、電訊等第三產業。
一時間非軍事區熱鬧非凡,搞得熱氣騰騰。
真讓南北朝鮮的巡邏警察們驚吒不已。
這批中國農民、工人和經商的男女極端地不成比例,這就引起了一件極為有趣的的事。
他們見到周圍的朝鮮人民的苦難,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送糧、送衣物。
那些來朝鮮尋求機會的年青人都是些比較肯幹好學的,學習新的語言是很快的,尤其是有迫切願望時。
不少朝鮮姑娘和這些有衝勁的中國青年萌生了戀情。
朝鮮的男女比例正好與我國顛倒,姑娘遠多於小夥子。
對青年人的跨國戀愛和婚姻政府是不能幹涉的啦,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嘛。
入朝的誌願軍更是以男青年居多。
誌願軍司令部決定不搞封閉式軍營,為了搞好與當地居民的關係,部隊領導也常常招待居民來營地搞聯歡,在基地的農牧場、家屬區的工廠、商店和服務行業也有大批的朝鮮員工。
在這樣的來往中,不少朝鮮姑娘與部隊的小夥子一樣會萌生情意,尤其是郝誌剛突擊師的那些英俊的、充滿陽剛之氣的特種兵,更是受到朝鮮姑娘的追求。
陳玉山是中央突擊師的“老”兵了,現在機械化步兵團任副班長,今年28歲。
已多次延長服役期,下半年就要複員了。
他身體壯實,心細好學,平時不聲不響一心撲在工作上,是出了名的老實人,雖無突出表現,卻經常受上級表揚。
他家住天津郊區,家境並不富裕,村裏的姑娘大都去城裏找機會了,連男青年也走了不少。
他母親成天為他娶媳婦的事操心,可是現今要娶一個媳婦談何容易,老姐妹告訴她沒有十來萬元是“下不來”的,把老倆口愁得不得了。
陳玉山可一點也不著急,準備複員後務農,按規定他現在每月有30小時的學習的時間,他就去暖房和塑料大棚勞動,認真地向農藝師學習。
實際上在空餘時間他也常去那裏幫忙,農藝師很喜歡這位勤奮好學的小夥子。
不過他還引起了另一個她的喜歡。
暖房和大棚的果蔬收摘是很耗人工的,因此農場招收了很多的朝鮮員工。
朝鮮經二次重災的磨難,當然主要還是獨裁者的禍國殃民政策的荼害,至少死了200萬人。
也許是女性的生理韌性較強的緣故,所以朝鮮的女性比例更高了。
來基地務工的女性占了絕大多數,李紅玉就是其中的一個,她特別注意好學務實的陳玉山。
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勞動,他們的友情將要有一個新的突破了。
陳玉山牢記指導員所說的“外事無小事”的道理,把自己的情況向指導員作了匯報。
指導員思想還是很開通的,同他說,如果能等到複員後,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陳玉山告訴他,李紅玉的哥哥在部隊上執行任務時犧牲了,父親已經快不行了,她的母親希望能讓老伴看到唯一的女兒成家有了歸宿,好安祥地離開這個世界。
指導員立即上報了這個情況,這可是部隊上的第一例,領導就逐級向上級請示。
誰知直到中央軍委,下來的答複隻有四個字“順其自然”。
郝誌剛雖然思想有點不通,還是很重視,對方到底是位烈士家屬嘛。
婚禮自然十分隆重,陳玉山把父母親也接來了,現在來一趟朝鮮可是太容易了。
老倆口十分喜歡這個大眼睛的朝鮮媳婦,送了大批首飾、衣料和化妝品,還有給親家的大批禮物,整整3個大箱子。
再加上師裏送的禮物,把村子裏的人看得眼睛都看直了,他們哪裏見過這麼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稀罕東西啊。
他們的婚禮轟動了周邊一大片地方。
為了工作的方便,李紅玉家裝了電話,這又引起了轟動,村長和道(大概相當於我國的縣級的單位)的委員長還一本正經地請示了上級,上麵迴答道:“現在個人已經可以自費裝電話了。”
這還令他們大惑不解呢。
後來在李紅玉和她的中國婆婆的幫助下,一大批中國小夥子與朝鮮姑娘結了親。
當然也包括了不少陳玉山的戰友。
郝誌剛的中央突擊師一下子被朝鮮姑娘“俘虜”了二個營!後來郝誌剛被緊急召迴北京時,還氣唿唿地對王剛說:“好不容易培訓出來的一個特種兵連,還有其他兵種的,足有1個營的人隻好留在朝鮮了。
因為他們的妻子是家中的獨生女,不忍讓他們的老父母孤獨地生活。
隻好與63集團軍換了一個連。
真是便宜了吳致經(63集團軍軍長)這家夥。”
王剛笑了笑對他說:“那迴來的另一營人數不是多了一倍嗎?不過是一營娘子軍。
小郝你想一想,那一營與朝鮮姑娘結了親的官兵,就算一直留在朝鮮,他們能容許再出一個與中國為敵的獨裁者嗎?我們要以戰略眼光看問題嘛。”
當然,事情也不是單方向的。
不少來中國打工的朝鮮小夥子,以他們的勤勉和誠實也有不少贏得了中國姑娘的愛。
朝鮮的媒體對這些跨國聯姻大加讚揚。
其實由於兩國邊界的開放,人員往來也隻是憑身份證登記一下,發一張居留證就完事了,幾乎是通行無阻。
2年後居然有250萬中國的居民有組織地進入了朝鮮參與了各項事業的開發,興辦了大批的中小企業,承包了不少的家庭農牧場。
也有大約50萬朝鮮人進入中國找到了工作。
所謂樹挪死、人挪活。
大家都找到了出路。
這一舉措對朝鮮經濟的複蘇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國的農民經過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在朝鮮這塊改革開放剛起步的土地上正是如魚得水。
他們進入朝鮮一般還帶進去大批的資金和產品的營銷渠道。
我國政府嚴格控製了入朝人員的素質,並把他們以各種方式組合起來,加強自律,遵守當地政府的法令。
災情嚴重的朝鮮得到這批生力軍的支持,經濟恢複之快出乎了兩國高層領導的意料。
另一方麵,中國的經濟,尤其是東北地區正處於高速成長期,朝鮮的不少青年在中國也很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的勤勉和嚴格遵守勞動紀律的敬業態度深受聘用單位的好評。
他們掙到的大筆外匯也有助於解決朝鮮外貿平衡。
由於措施得力、政策導向正確,對朝鮮的援助不僅沒有拖累國內經濟的發展,反而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強大的推動力。
真正的贈與性的援助僅限於救災的糧食和衣被,政府的采購實際上還刺激了農業生產和紡織業的生產。
而且聯合國的不少援助物資也是從中國采購的。
更大的推動作用在於我國的不少產品在朝鮮市場上找到了出路,朝鮮工業的改造也推動了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
由於朝鮮是一個正在恢複和擴展的市場,合資企業投入的大筆資金將獲得很好的收益。
北京南苑招待所3月4日這是中共中央的一個招待所,現在已經全部騰出來接待朝鮮進修幹部。
由於多年來金政直的獨裁統治,培植了相當一批親信幹部。
為了新政權的穩定,朝鮮勞動黨中央斷然處置了一批妄圖作亂的份子。
不久前王剛請年立青副總理出麵與樸全哲委員長協商,可以把一部分思想上還不適應新政策的朝鮮幹部送到中國來進修,讓他們有一個適應轉化的過程,也可以避免他們對新政權的幹擾。
這一建議得到了樸委員長的同意,實際上挽救了一大批朝鮮幹部。
今天中聯部布置了盛大的歡迎會,歡迎第一批到達的134位朝鮮幹部和他們的家屬。
他們中的大多數從心底裏感謝中國領導人救了他們,其中的不少人後來為中朝友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兩國政府在各個層麵全力推進各方麵的合作,為兩國人民的友誼樹常青培植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