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瀾見李徹甚至連自己的話都不聽,心中更加委屈。“陛下,臣妾都是為了您好啊!您怎麼就不相信臣妾
呢?”她開始懷疑,自己當初選擇假孕的決定是否正確。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她就可以時刻陪在李徹身邊,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又怎麼會讓宋玉卿有可乘之機?
但事已至此,後悔也來不及了,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好了,你先迴去休息吧。”李徹說道,“朕還有軍務要處理。”
“陛下……”謝瀾還想說什麼,卻被李徹打斷了。“下去!”
謝瀾無奈,隻得悻悻地離開了營帳。她迴到自己的營帳,越想越生氣,忍不住將桌子上的茶杯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宋玉卿,你這個賤人!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京城,端王府中,端王李佑正與江秋成對弈。棋盤上,黑白雙子廝殺正酣,難解難分。“王爺,您的棋藝真是越來越精湛了。”江秋成笑著說道,“草民甘拜下風。”
“哈哈,江先生過獎了。”端王表麵上雲淡風輕,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實則心中早已盤算好了一切。
他巴不得李徹死在戰場上,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親王身份擁兵登基,掌控朝政。
至於謝瀾腹中那個孩子。
連著母親一起除掉,昭告天下死在了戰場上便是!
“王爺,您說陛下這次禦駕親征,能打贏蠻戎嗎?”江秋成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試探。
“勝敗乃兵家常事。”端王淡淡地說道,“不過,本王相信,陛下一定能夠凱旋而歸。”
“王爺說的是。”江秋成說道,“不過,我們的計劃實施在即,還是要小心提防,以免被旁人給鑽了空子。”
“嗯。”端王點了點頭,“本王自有分寸。”
邊關,夜深人靜,周仕璋和宋玉卿躺在營帳中。宋玉卿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她迴想起當初自己陪同李徹上陣殺敵的場景,那時他們並肩作戰,生死與共,而如今,物是人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刺痛。
她從未想過在李徹的統治之下,這種情景有一日還會重現。
“卿卿,你怎麼了?”周仕璋感受到宋玉卿的情緒變化,從背後輕輕抱住她,將她攬入懷中,無聲地安慰著她。
“仕璋,我沒事。”宋玉卿輕聲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
“你還在想他,對嗎?”周仕璋的聲音低沉而溫柔,他知道宋玉卿心中對李徹的複雜情感,也理解她此刻的痛苦。
“我隻是……有些感慨罷了。”宋玉卿說道,“當初,我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為了大魏的江山社稷,可是現在……”
“卿卿,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周仕璋說道,“你現在有我,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
“嗯。”宋玉卿點了點頭,將頭靠在周仕璋的胸口,感受著他的心跳,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仕璋,謝謝你。”
“傻瓜,跟我還客氣什麼。”周仕璋笑了笑,將宋玉卿抱得更緊了。“睡吧,別太辛苦。”
“嗯。”宋玉卿閉上眼睛,在周仕璋的懷抱中,漸漸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天還沒亮,慕容夜就來向宋玉卿辭行。
“玉卿,我要走了。”慕容夜兩手空空,隻有袖中掛著錢袋。
“這麼快?”宋玉卿有些驚訝,“不多留幾日了?”
“不了。”慕容夜搖了搖頭,“我本就不喜歡李徹的為人,此次前來邊關也隻是因為你。”
“如今戰事膠著,我自知無法改變戰局,也懶得摻和其中,我更喜歡鑽研醫術,如今端王也早有準備,國家也不會輕易淪陷,我想去西燕,尋找一些稀有藥材。”
“我留了藥方給你,那藥方能改善你的體質,長年累月後,自有機會懷上孩子。”
話音剛落,慕容夜拿出了一張藥方。
“也好。”宋玉卿接過藥方,頗為欣喜,她理解慕容夜的選擇,親自送他離開,“那你一路小心。”
“嗯。”慕容夜點了點頭,“你也要保重。”
“我會的。”宋玉卿說道,“等我迴京城了,再去找你。”
“好,一言為定。”慕容夜笑了笑,轉身離去。
宋玉卿看著慕容夜離去的背影,心中有些不舍。
慕容夜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這家夥,還是老樣子。”周仕璋笑了笑,“不過,他走了也好,省得整天在我麵前晃悠,看著就煩。”
“你呀,就是嘴硬心軟。”宋玉卿嗔怪道,“其實你心裏還是挺關心他的。”
“我才沒有。”周仕璋嘴硬道,“我隻關心你。”
“貧嘴。”宋玉卿笑了笑,心中湧起一股甜蜜。
宋玉卿送別慕容夜後,再次跟隨李徹進入營帳商議戰術。
“陛下,臣以為,我們應該主動出擊,給蠻戎一個下馬威!”一位年輕的將領說道,語氣中充滿了自信。
“不可!”另一位年長的將領連忙阻止,“蠻戎人多勢眾,我們現在應該以守為主,等待援軍的到來。”
“可是,如果我們一直被動防守,士氣會越來越低落的!”年輕的將領說道,“到時候,就算援軍來了,恐怕也難以取勝。”
“這……”年長的將領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
“陛下,臣以為,我們可以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宋玉卿突然開口說道,“將蠻戎引誘到我們預設的戰場,然後一舉殲滅!”
“誘敵深入?”李徹的眉頭緊鎖,“這倒是個辦法,可是,萬一蠻戎不上當怎麼辦?”
李徹思慮片刻,突然提出了個法子。
“我們不妨主動出擊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陛下,此舉是否太過冒險?”將軍有些擔憂地問道,“蠻戎人多勢眾,我們這樣主動出擊,恐怕會中了他們的圈套。”
“可是……”將軍還想說什麼,卻被李徹打斷了。“好了,周愛卿,你就不要再說了,朕意已決!”
將軍無奈,隻得作罷。他知道李徹在戰場上有些剛愎自用,當年有宋玉卿在旁出謀劃策,才能屢次化險為夷,如今他固執己見,不聽勸阻,讓眾將領感到十分無奈。
溫馨提示:按 迴車[Enter]鍵 返迴書目,按 ←鍵 返迴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