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奪聖位,他們不得不采用更為便捷的邪法,但仍披上了正道的外衣,稱自己有眾多支派。實際上,西教從靈鷲山佛教的渡化之術,包括智善的夢境悟道之法,都是源自這些邪法的變種。
其中的因果關係錯綜複雜,連他們自己也難參透。因此,當年緊那羅背棄靈山並投身於魔王羅喉之下,雖讓二人表麵憤怒實則心中竊喜——畢竟這為他們的惡業消除了部分因果;而無天作為靈山弟子,多少保留了同門情誼,雖然對抗激烈,但並未越過最後的底線。然而兩人沒想到,不僅魔王羅喉再次出世,久遠未見的混沌魔神也重歸,破壞了他們期盼已久的大展宏圖的機會。
如果唐玄藏這位取經人出了差池,真的被無天蠱惑,這一劫數恐怕就要完全失利。
“這是最後的三顆菩提子了!”
智善小心翼翼地取出最後幾顆珍寶,猶豫再三後收迴一顆遞給明燈法師,肉疼地說道。
“其實,與其把這些禮物送給玉清宮的人,還不如直接給大天君呢。”明燈略作思忖開口。
“此話有理!”二人的神色頓時興奮起來。他們早已孤注一擲,希望尋找最強的庇護者。
在諸混沌魔神麵前,老子的能力仍然顯得不足,僅依靠太極圖與天地玲瓏塔或許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當今洪荒首屈一指強者蘇寒幾次出手都顯現出他能夠輕鬆將戰鬥轉移到混沌之中。
不過,彌勒和尚提到,天界擁有海量菩提子,顯然遠遠超出靈鷲山。尤其是如多寶、趙公明這類供職於靈山的大神仙們所掌控的物資更是遠遠超越他們。
最終藥師決定,表示誠意最重要:“我們隻需展現心意給大天君就夠了,並通過他的左右手龍吉和楊戩傳達。”
接引讚同地說,“既已準備饋贈就不該遮遮掩掩了,最後一顆給道家師兄太清吧!”
比起大局,些許珍貴果實無關緊要;而且看到昔日軟弱的藥王一步步成熟堅強,也讓智善深感寬慰。
封神量劫後,所有最高境界的神明被限定在亞聖層次發揮力量,象征著新時代的到來:聖級的存在應退居幕後,遁入虛空中。
準提意識到,過去他對事務過度參與是為了彌補缺乏助手之苦。但現在如彌勒等弟子逐漸成長,讓他得以專注於自身修煉與智慧的提升。
另一方麵,
“這簡直太過分了!” 太清怒不可遏。
辛苦經營卻被他人占便宜,在對方眼裏甚至連下屬都比自己更重要,令人氣憤!
但是平靜後,他也無奈接受。至少靈山還給予一些禮遇,否則會使其更接近天庭勢力。尤其考慮天命宣泄期間,他與原始曾發下的誓言約束,即便鴻鈞可能有所通融,他自己也不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
現在他已經陷入了尷尬的位置:一個曾經被視為正直之士卻成了破壞和平的因素。“走了一步錯棋,全盤皆輸。” 他不由得懷念當初若是支持了蘇寒該多麼美好...
洪荒沒有悔藥可用。半是沮喪半帶遺憾之際,他施展能力幫助其他佛門眾人擺脫青牛怪的捕捉圈套時,觀世音意外逃脫了金剛圈的捕獲。
通天則嘲笑老子的衝動反應,並感歎於其目前的無力。
原始天尊因哥哥放過了自己的叛徒徒弟觀音而暗中咬牙切齒,卻又不敢在這個敏感時刻撕破臉皮徹底決裂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在唐玄藏一行:
麵對悟空的話,唐僧陷入了深刻的迷茫。
經曆了不斷的綁架、拯救,表麵上看似安全無憂的生活中,內心卻漸漸疲憊。原本認為神聖的使命,如今看起來更像是個被利用的戲份;而原本向往的目標,似乎也失去了原有的光輝。
唐僧感慨說:“所謂輪迴就像是每個人生來就被安排好的劇本,隻有極少數人有機會覺醒。”
悟空點點頭承認這點殘忍的事實。
但他隨即又解釋道,“盡管規則本身充滿挑戰性,它的本質卻是良性的”。
盡管修仙路上艱辛且充滿風險,大部分人們選擇了過平常幸福的家庭生活。“
西行途中
旅途雖然遙遠而艱辛,好在有大聖和他的徒弟們一路護送,隻是偶遇險境與勞累罷了。或者正如人們常說,“父母在,不遠遊”,就是因為普通人遠行極為不便,能否平安歸家實在難以保證。
“若修行更易,人壽延長,諸多問題或許迎刃而解。”唐玄奘感歎道。
“但關鍵在於天地靈氣有限,強行全民修仙隻會透支未來。何況天地之外還有無盡混沌與域外魔神等威脅,那些過於順利升仙的人,往往戰鬥力極低,甚至可能淪為傀儡。因此,自然的選擇雖然殘酷,確是最好最直白的手段。”
“原來繁華背後,隱藏著這麼多辛酸!”唐玄奘歎息。
“相比從前,現在已是天翻地覆的進步了,至少隻要肯努力就有機會,而不完全被命運所困。老師教導我的道理:責任與能力成正比,要想成就事業就要守護身邊之人並獲得應有的迴報。”孫悟空笑著迴答。
“無論是修煉佛法或修道術,最重要的是明確目的並堅持不懈。”沙僧補充道。
“說得通俗點就是:
一、明白自己的目標,
二、變強去實現目標。”
“老實說,您之前確實太順風順水,忘記了初心,所以才會忽略我辛苦尋覓的人生意義呢!”豬八戒調侃著,“想體驗幸福其實很簡單,餓上幾天後再吃口白饃就倍感甜蜜!”
“話糙理不糙啊!”孫悟空讚同地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大的追求可以分解為小的目標,逐個實現便能收獲成就不再迷茫。”
“這不是在演戲嗎?既然連天上的眾神都參與其中,何不將這份榮耀發揮到最大?”龍族弟子補充說:“與其盲目抗爭不如思考如何從劇中獲取最大利益。”
聽到這話,唐玄奘略顯愧疚卻也感到深思——自己受過太多保護難免迷失自我。如果沒有這精心編排的西天取經,恐怕早已倒在妖怪爪下。改變佛門不當的做法雖不容易卻是必經之路,即便隻有一點改觀也勝於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