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湯姬的問題
湯鴻文對於楚凡的這承諾還是十分的高興的。當然並不是說自己又要升官了,而是陛下必定會拿出一種能夠盈利的產(chǎn)業(yè)給工部作為獎勵,這樣一來,工部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
至於說自己升官?湯鴻文才不願意真的升上去,現(xiàn)在的魏國的丞相是誰?是三朝元老名譽滿天下的曹孟德,而其自己工部獲得的功勞基本上都是陛下所給的詳細的圖紙工部才能夠獲得現(xiàn)在的成就。
如果自己真的升官的話,反而會引起朝廷當中的一些大臣的不滿。不說其他的朝廷官員,就算是其他的六部當中的尚書也不會高興他真的升官的。
要知道現(xiàn)在六部當中還有著兩個部門一直被冷落著一直沒有獲得太多陛下的關照,戶部在陛下的稅收改革過後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收起來許多的賦稅,國庫當中現(xiàn)在也越來越充實了。
兵部也獲得了陛下賞賜的水泥配方讓兵部賺了不少的錢和進行基建工程獲得了不少的好名聲,陛下所給的馬鐙,馬鞍等對騎兵有著很大幫助的裝備。
禮部現(xiàn)在都因為陛下的婚禮,在最近幾個月也有了不少的存在感,而且魏國學堂的建設禮部也需要出不少力的,雖然陛下以後的教學方式不是隻注重儒學了,可是儒學在所有的學校當中都是需要學習的,比較禮義廉恥還是需要讓這些學子知道一些的。
當然工部是得到陛下恩賜最多的一個部門,不管是造紙術還是煉鋼技術還是蒸汽火車的技術。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技術,工部的工匠不僅學習到了最為先進的技術,而且做的好還能獲得陛下的嘉獎。
然而刑部和吏部卻是在這一年當中基本沒有存在感,陛下都沒有交代多少事情給他們做。吏部還好,當初陛下讓官二代們前往魏國的邊境城市任職的時候,吏部還幫忙考核過。
可是刑部卻是真的一點大事都沒有參與,更沒有獲得賺錢的產(chǎn)業(yè)。雖然刑部尚書也有著精鹽的代理權有著不少的收益,可是相比較工部來說那一點收益就顯得微不足道。
湯鴻文心中可是清楚如果自己工部不僅獲得了財富,自己還升官了的話,那就真的是什麼好處都讓自己占了,如果自己是其他的朝廷大臣自己都會嫉妒自己。
就在楚凡和湯鴻文討論之際,後方的馬車上楚凡的女眷們也開始討論了起來。
湯姬開口詢問道:“陛下不是說,魏國的大學由朝廷和皇室分開進行管理嘛?為什麼五星城當中陛下命名的魏國國防大學是由城主和五星城當中的官員們共同管理的呢?”
柳如煙也知道湯姬是一個莽夫,雖然有著不俗的武藝可是對於朝政卻是一竅不通。有很多事情自己或者一些有著政治覺悟的人能夠十分輕鬆的理解的事情,湯姬卻是想不通。
柳如煙解釋道:“湯姬妹妹,你隻看到開封城當中的兩所大學是分別由朝廷和皇族分別掌控的,你可知道開封城當中兩所大學所定位是怎麼樣的?開封城當中的兩所大學,根據(jù)我的了解至少也需要聖武大陸其他國家當中能夠考入殿試的學子才能進入。
皇家學院和魏武學堂都是給魏國朝廷培養(yǎng)後備人才的搖籃,著兩所大學出來的學生不僅起步會比三座衛(wèi)城的學生高很多,而且將來在朝堂上擔任要職的可能性也更大。
所以陛下才會讓皇族和朝廷各自掌控一所大學,以防出現(xiàn)一方獨大的局麵。但是五星城這些的大學就不同,根據(jù)我的猜測和陛下所說的魏國國防大學招收學生的數(shù)量,那麼這所大學基本上都是為地方培養(yǎng)基層官員和軍事人才;
他們到時候任職過後麵對的並不是朝廷大臣而是地方百姓和駐軍,職責更偏向實務,因此由城主和地方官員共同管理,能夠讓他們更貼近實際需求,培養(yǎng)出真正能辦實事的人才。”
湯姬聽完柳如煙的一番解釋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當然她也隻不過理解了柳如煙所說的信息而已,至於背後是否有著其他的深意,她也無法進一步的進行分析。
柳如煙也知道湯姬肯定還沒有完全的理解,而且就算湯姬已經(jīng)了解了其中的深意自己也會繼續(xù)說下去的,畢竟自己在楚凡的麵前簡直就像一個後知後覺的小輩,有很多時候都是楚凡做出了決定過後,自己才反應過來楚凡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自己曾經(jīng)也是滄瀾帝國當中出了名的才女,自己卻在魏國的這段時間被楚凡的智商壓製的死死的,甚至有時會懷疑自己的才智。即便是前麵楚凡讓自己詳細的說出他在魏國這兩年所做的一切,自己雖然分析的頭頭是道,可是那也不過是楚凡在考核自己而已,自己在楚凡麵前,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然而現(xiàn)在自己卻可以在湯姬麵前侃侃而談,顯擺自己的智慧,這也能讓自己找迴一些自信。
柳如煙繼續(xù)開口說到:“湯姬妹妹,你要知道五星城的城主,也是皇族當中的王爺,即便魏國國防大學是五星城城主和城主的官員單獨負責管理的,其實也相當於是皇族和朝廷當中的大臣共同監(jiān)管的一種變通方式。
如果我們把五星城單獨拿出來看的話,那麼五星城的城主虞親王就相當於魏國的皇帝陛下的存在,而五星城當中的官員則如同朝廷重臣,他們互相製衡,又是彼此依賴的關係。
這樣以來魏國國防大學就不可能出現(xiàn)說思想被朝廷大臣所單一控製的情況,反而能夠在多元管理下培養(yǎng)出既忠誠於皇族又具備地方實務能力的人才,讓他們能夠知道如何在權力和義務當中找到平衡,既不偏袒朝廷也不偏袒皇族而是一心一意地為百姓謀福祉。
這種獨特的管理模式,不僅確保了人才的全麵發(fā)展,還避免了權力過度集中帶來的弊端。我想這就是陛下所想要看到的完美的情況,而且這樣情況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基本上都隻會效忠於陛下,而不會輕易的被一些權臣所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