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時期 ,狄青的臉色一變,他想到了天幕之前說過的事情,自己最後是被汙蔑然後被發(fā)到外地當官了。
韓琦的臉色也很難看,今時不同往日,待會兒自己怕是要狠狠的挨一頓批了。
畢竟,宋仁宗在曆史上也是十分有名的明君,雖然他這個“仁”在當代社會受到了許多的質(zhì)疑。
但宋仁宗看過這麼多次的天幕視頻之後,也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
天幕中說到的工業(yè)革命他也很感興趣,也很想發(fā)展。
天幕中出現(xiàn)過的唐,明,元,清和那新華夏的版圖,他也想要。
荒蕪的東北,西北,在農(nóng)業(yè)社會沒用,但是在工業(yè)時代,那就叫做沒有一寸廢土!
...
【狄青 ,作為一個武人,在宋朝,擔任樞密使,自然是極其的遭到文人的厭惡。
在狄青升任樞密副使時,禦史中丞王舉正就說:“恐四方輕朝廷!
我不是很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怕四方諸國輕視宋朝?
這不是搞笑嗎?
讓宋朝那些文官去領軍,
一戰(zhàn)不及一戰(zhàn)!
師惟不出,出則喪師;寇惟不來,來必得誌。
一直慫,一直送,四方就能敬重大宋?】
...
漢朝,
“一直慫,一直送,真大宋,不知道那趙匡胤會不會被氣死,朕看他也挺勇猛的,怎的他的宋朝竟然如此!
漢武帝看了看尷尬站立在下方的辛棄疾。
...
確實,如 漢武帝猜測的一樣,趙匡胤差點被氣到暈厥了。
雖然天幕已經(jīng)揭示過多個大宋的慫事了。
但那一句一直送,實在是殺傷力有點大!
“艸...我,朕...踏馬的...”
...
【在狄青即將南下平定叛亂的時候,朝廷還擔心狄青,想要給他派個宦官當副手,說是輔助他,但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監(jiān)視。
好在宋英宗時期的工部尚書,當前的諫官李兌還是個明白人,極力諫言,說:
“唐朝的失敗,就是讓宦官去監(jiān)軍,橫豎掣肘將領,現(xiàn)在要學他們嗎?”
演義裏的大奸臣,真實的忠臣龐籍也站出來說:
“此前戰(zhàn)事總是失利,就是因為大將的權力太低,偏將,裨將個個任意行動,想打就打,想跑就跑,不把主帥當迴事。現(xiàn)在又要派人掣肘狄青,到時候那些將領肯定會無視狄青,F(xiàn)在軍情緊急,不能這麼幹!
所以,後來狄青到嶺南才一口氣連斬擅自行動的三十多個將領,震懾住了那些人。
但是,等到狄青得勝迴朝的時候,龐籍卻反對升狄青為樞密使。
他說:“我並不隻是為了國家穩(wěn)定,也為了狄青,他要是擔任了樞密使,到時候滿朝大臣肯定群起而攻之!
果然,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各種髒水汙水一直就往他身上來。
什麼他家裏的狗長角了,還發(fā)光。
還有什麼他家裏被淹了,他臨時躲到相國寺,結果睡佛堂,這是不臣之心。
又比如說有人看到他穿黃色的衣服了。
這其中,最出名的兩人,就是歐陽修和文彥博了。
歐陽修是誰?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初的文人領袖,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之一。
早期他也很欣賞狄青,還大加稱讚過,但當?shù)仪喈斄藰忻苁怪,他三次上奏請求宋仁宗罷免狄青。
有人說歐陽修這是在保全狄青,讓他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但我以為這說法怕是有點牽強。
比如1056年,京城水災時期,歐陽修上書:
“我早先就反對狄青當樞密使,但沒成功,現(xiàn)在三四年過去了,他雖然沒有什麼過失,但卻掌握了國家軍事機密。武將掌握這些,能對國家有利嗎?
我之前就說過,狄青未必就是奇才,隻是在本朝稍微可以而已。
他雖然心不壞,但是將士們都很喜歡他啊。
我很擔心狄青因為這事情身陷禍端,隻有把他貶到外地,才能國家穩(wěn)定,也讓狄青安全!
這些話之中,其他的不說,
但這一句,他雖然心不壞,但是將士們喜歡他,這是啥意思?
這不是把他比作趙匡胤嗎?
這就跟在晉朝之後,有人要是給皇帝上奏說某人像司馬懿,那這不是一般的彈劾啊,這是要把人往死裏幹!
就像在劉餗的《隋唐嘉話》裏記載,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想要帶李靖一起去,但李靖病了,推辭了。
結果第二天,李世民就對他說:“你好好養(yǎng)病,昔日的司馬懿那麼老都還很健康!
嚇得李靖連滾帶爬就要跟著出征。
當然,唐朝正史記載並非這樣,這裏提這個說法的意思,也就說明,歐陽修扣的這個帽子實在是有點大。
或許,有的人想為歐陽修辯解,說這話可能別人早就說過了,與其這樣,還不如用這話來促使宋仁宗下定決心將狄青貶出去。
但歐陽修還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
這意思就是發(fā)洪水的原因是狄青這個武將掌權導致的唄。
所以這真的是在為了保全狄青嗎?
反觀先前說到的演義大奸臣龐籍,他就是明明白白說狄青當樞密使肯定有很多人要弄他。
這不高下立判了嘛。
另外還有個文彥博,也是不斷彈劾狄青。
宋仁宗還想給狄青辯解一下 ,他說:“狄青是忠臣!
文彥博說:“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
宋仁宗沒話說了,隻好同意了貶狄青去知陳州。
狄青很不服氣,他問文彥博:“我究竟犯了什麼錯?”
文彥博說:“你沒犯錯,隻是朝廷擔心你而已。”
狄青無話可說,默默的去陳州上任知州,但文彥博每兩個月都派人去陳州“慰問關心”狄青。
半年後,1057年,二月,憂鬱驚懼的狄青因為嘴角生瘡,病死,享年49歲!
...
看到這裏的趙匡胤,本就怒氣衝天的他,頓時徹底的破口大罵了起來。
隻是發(fā)泄過後,他卻又很無力。
自己就幹了這麼一迴,後勁這麼大的嘛。
...
秦始皇道:“這宋朝真是,矯枉過正,矯枉過正啊!”
...
唐朝,李世民有點懵逼,自己用司馬懿嚇李靖?自己會這麼幹?
...
後周,柴榮俯視著趙匡胤,從天幕剛開始沒多久,他就讓人把趙匡胤給從牢裏帶了過來。
說宋朝的事情,他喜歡看趙匡胤在場,同時也是為了震懾那些跟著趙匡胤的武將,畢竟他也不能一刀把所有人全都殺了。
“好啊,我大周的忠臣,宋太祖!”
趙匡胤跪著!但是沒有迴答柴榮的話。
這柴榮現(xiàn)在是既不殺他,也不放他,而趙匡胤自己倒是想要讓柴榮一刀把自己了了。
未來的自己,搞出來的大宋,確實有點丟臉啊。
...
仁宗朝,狄青很是無力。
趙禎急忙勸道:“狄愛卿,你切莫灰心啊,你看即便是沒有天幕曝光,朕其實也是信任你的,隻是這些可惡的文人,整天在朕的耳邊嘀咕,朕才被蒙蔽了。”
歐陽修,文彥博,韓琦,乃至於很多人都紛紛跪下。
“臣等有罪,請陛下責罰!
宋仁宗冷哼一聲,抬頭看天幕,沒多說,那些文臣也隻能跪著了。
...
【縱觀狄青的一生,他的戰(zhàn)績和華夏曆史上的名將比起來,似乎有所不如。這並不是狄青的能力不行,而是沒有多少發(fā)揮的空間。
看狄青的作戰(zhàn)風格,他善於使用計謀,而且行事十分穩(wěn)重,從不貪功冒進,總是穩(wěn)紮穩(wěn)打,但偏偏他在短兵相接之時,又能夠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絕對堪稱世之良將!
隻可惜,大宋自趙匡胤陳橋兵變以來,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以至於重文輕武的國策一步步的被加重,到宋仁宗時期,重文輕武的國策徹底成型,再難控製!
有一些人,為宋朝辯解說,宋朝一開始就沒有燕雲(yún)十六州,沒有屏障,沒有養(yǎng)馬地,打不過也情有可原。
但更多人認為,以宋朝的國力,人口,科技水平,要是硬剛,耗也得耗死敵國。
最主要還是宋朝高層的皇帝和大臣太軟,寧肯被外人按著頭打,也不會讓自己家裏的人有任何可能威脅自己的機會。
當然,也有人說,漢武帝是很剛,可是剛得天下人口減半,差點崩潰,還好後麵有霍光,有漢宣帝。
宋朝雖然慫,但是和遼國百年沒大戰(zhàn),百姓生活安定了啊。
但說實話,我是不大認同這個說法的。
有些仗,早不打,晚也得打。
華夏從漢武帝開始,打出了大漢的威風,從此華夏人皆以漢人自稱。
宋朝安穩(wěn)了百年,卻也把銳氣徹底給安穩(wěn)沒了,以至於後麵發(fā)生了更大的災難。
而我們新華夏,在剛剛從廢墟建立起來的時候,就被世界第一強國陳兵邊境,虎視眈眈。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先發(fā)展經(jīng)濟,不能開戰(zhàn),打不過。
但那些從血火之中爬出來的先輩,卻毅然選擇出兵,晚打不如早打,死了自己這一代,給子孫後輩留下和平。
最終他們勝利了,他們以不怕犧牲的意誌,巧妙絕倫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縱橫排闔的外交,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以一個破爛不堪的農(nóng)業(yè)國,硬生生打贏了世界第一工業(yè)強國。
徹底結束了自清朝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百年被人按著頭打的屈辱曆史!
為新華夏的和平發(fā)展贏得了寶貴的幾十年時間,從而才有了現(xiàn)在的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