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最偉大的發明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有著“皇後之冠”“華夏曆史上最傑出的女性政治家之一”稱唿的皇後鄧綏下令讓全國進獻紙墨。
而尚方令蔡倫看著這些東西便感歎:“帛太貴了,竹簡太重了,都不方便啊!
於是,他開始潛心鑽研,準備弄出更好的紙張來。
他將樹皮啊,破布啊,爛漁網等東西剪碎了,放在水池裏泡上一段時間,讓其他物質腐爛掉,隻剩下纖維。
然後將這些東西打撈起來,放在石臼裏錘成漿,然後將這些東西加水混合,再用竹篾撈起來,瀝幹之後,就成了著名的蔡侯紙。
這種造紙術,相比於以前,原料更加容易獲得,成本更低,並且書寫質量還更好,適合大麵積推廣。
公元105年,蔡倫將改良好的紙張獻給了漢和帝,得到了漢和帝的大力誇獎,並且下令將造紙術推廣全國。
雖然那個外國人搞出來的什麼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一百人名單是以西方中心論搞出來的,而且裏麵或許還有一些瞎編的人物。
但是蔡倫的造紙術,讓文字的記錄更加簡單,讓書籍的傳播更加的廣泛,說他是改變了全人類文明進程,促進了人類文明高速發展,一點也不誇張。
時至今日,紙的生產工藝,仍然是在蔡倫的基礎上進行的,隻不過是原料更多,工藝更複雜一些!
...
曆代時空,天幕之下,無數人仰著頭,看著天幕上出現的畫麵,一個個的嘴巴都張成了o型。
因為天幕上放出了兩組畫麵,一組是現代的人工造紙過程,一組是工業自動化造紙的過程。
無數個時空裏,許多的畫家都在拿著毛筆趕緊的將畫麵之中的一些情況繪製下來。
那現代人工造紙的過程還能理解,但是那機械化的造紙過程,簡直太震撼了,對他們來說。
一百多米長,十幾米高的巨型鋼鐵巨獸,竟然隻需要幾個人操作,就能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巨大,潔白的紙張來。
...
漢和帝時空,蹲在尚方的蔡倫正在招唿著工匠們,能畫畫的畫畫,能寫字的寫字,正在將視頻裏能看不懂的,不能看懂的,都給記錄下來。
隻不過,沒多久,造紙的視頻就結束了。
蔡倫看著長歎一聲道:“唉,太短了,太短了,還沒看明白呢?不過手工造紙的方法嗎?大概是看明白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那看來,咱們現在就可以直接造紙了,不用再一點點的試驗了。”
原來,在這個時期,蔡倫的紙還沒造出來呢。
...
“好吧,朕沒什麼好說的,他也擔得起這個榮譽!隻怪朕沒有想起這個蔡倫啊!”
秦始皇點了點頭。
紙嘛,他去過秦二世時空,自然問清楚了紙張的製作過程的,蔡倫這個名字,他也是從後麵的帝王嘴裏聽過的,隻是剛剛硬是沒想到蔡倫和紙這個問題上來。
...
“可惡,可惡啊,這樣搞,我大漢什麼時候才能中獎!這不公平,不公平!”漢高祖劉邦依舊是十分的不服氣!
...
漢宣帝時空:“原來之前視頻裏麵那些紙是這麼製作的呀,確實不錯,不錯!”
...
“這麼看來,這蔡倫確實是實至名歸!”唐太宗李世民點頭說道。
...
“哈哈哈,蔡倫當得起這個稱讚,不過朕的鄭和也不錯,要不是你,或許這次考題就讓別人搶了先了!”
朱棣也是哈哈大笑!
...
【不過,關於蔡倫到底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還是改良者,學界也是存在爭議的。
在新華夏建立之前,人們基本都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但是在新華夏建立之後,化學家袁翰青認為造紙術是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種的技術,由一個人發明,感覺有點太難了,而且他認為蔡倫是個太監,知識麵有局限。
所以他首次提出了蔡倫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不是發明者。
不過,反正我感覺,這袁翰青說得反倒有些局限了。
太監怎麼就一定知識麵有局限呢?而且蔡倫還是尚方令,沒有很好的知識和技術,能去擔任尚方令嗎?而且手下還管著那麼多的工匠。
而後,關於這個問題,就開始了爭論不休,在學界一直爭論了30多年。
最後,由華夏一級學會--華夏造紙學會一錘定音,宣布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結束了爭論。
但是,不久,考古學家在甘肅發現了放馬灘紙和懸泉置紙,一下子似乎又推翻了剛剛下的定論。
其中,放馬灘紙的年代,應該是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懸泉置紙也大概比蔡倫早了一百年。
於是,在之後,蔡倫又成了改良者,並且被寫進了教科書,世界其他國家也基本認定了“西漢有紙說!”
目前,一般學界也是采用的改良說。
但是,又過了十幾年,又有學者對這些紙類文物進行詳細研究後,認為,灞橋紙不是紙,而放馬灘紙也很可能不是紙,而是帛的殘片堆疊到一起的,上麵的黑點不是地圖標記,而是蟲洞,線條很可能是後麵有人畫上去的。
那麼,是不是紙的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將植物纖維先撚成線,再用經緯交織的方法紡織成的東西,那是布。
還有像現在打假人士經常在打假西方曆史時所提到的西方的莎草紙,那就是把草壓扁了,經緯編織而成,那不應該叫莎草紙,而應該叫做莎草席!
那為啥同樣都是用植物,但前兩者不能稱之為紙呢?
因為前兩者的局限性太大了,能用來織布的植物纖維不是很多,比較常見的就是棉花,麻這些,當然還有蠶絲什麼的。
而紙呢?則是隻要纖維稍微豐富一點的植物,都可以用來造紙,棉花,麻可以,樹幹,樹皮,竹子,秸稈,爛草什麼什麼的都行。
而且紙的製作工藝簡單,隻要一通粉碎,將這些植物纖維粉碎成漿糊樣子就能行,不需要搞編織那一套。
那樣,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而且紙雖然沒有布結實,但它的植物纖維胡亂的交織在一起,因此表麵顯得更加的平整,緊密,更適合書寫。
其次,關於古代造紙術的方法,現在認為有兩種,一種是澆紙法,一種是抄紙法。
澆紙法說的是直接將紙漿鋪在布簾上,這樣搞出來的紙厚薄不均勻,質量不好,不是很方便書寫。
放馬灘紙就被認為是用澆紙法製作的,當然,否定者則認為是一堆帛的殘片堆疊。
當然,現代工藝大批量造紙主要是用的噴塗法,就是將紙漿從噴嘴裏噴到布簾上,跟澆紙法有點類似。
但是因為現代工藝能夠精確控製,所以噴出來的紙漿很均勻,因而紙張的厚薄也是比較均勻的。
而抄紙法也就是蔡倫發明的,是將紙漿放在水裏,用竹篾,布簾等在水裏一抄,抄起來薄薄的一層纖維,然後晾幹形成的紙。
當然,這個爭論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也沒人知道。
但是無論如何,蔡倫紙的製作工藝簡單,原材料豐富易得,成本低,是紙能夠大麵積應用的基礎,對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