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收複燕雲十六州
成功奪取新州之地後的張偉並未因此而感到自滿與懈怠,他目光如炬、雄心勃勃地決定乘勝追擊,讓陳慶之和冉閔這兩位得力戰將分別統領大軍去攻占其餘的六個州郡。要知道,單單隻拿下十個州郡跟徹底掌控完整的燕雲十六州相比,其意義可是有著天壤之別。
但想要順利奪下剩餘的六州並非易事,難度甚至遠超之前已經攻克的那十個州郡。原來,大遼國對於張偉一方的進攻早有防備,他們嚴陣以待,部署了大量兵力以抵禦來犯之敵。麵對如此緊張且複雜的戰局,張偉深深明白形勢異常嚴峻,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於是,他當機立斷召集麾下眾將領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在這場關乎未來發展的軍事會議上,眾人各抒己見。最終,陳慶之提出了一個計策:可以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對敵軍某一據點發起佯攻,製造出我方主攻此地的假象,以此來迷惑敵人;然後趁敵方注意力被吸引之際,再出動奇兵突襲另外一處敵軍防禦相對薄弱的地方。這個計策一出,立刻得到了在場眾多將領的認可,張偉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也欣然采納了此計。
隨後,張偉迅速做出部署安排。他命令陳慶之親自率領部分精兵強將佯裝全力攻打遼軍防守最為森嚴的蔚州城,務必吸引住遼軍的主力部隊。與此同時,冉閔則率領著一支精銳無比的騎兵隊伍悄悄地繞道而行,避開敵人的眼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敵軍防禦較為空虛的雲州而去。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大戲就此拉開帷幕……
陳慶之所部聲勢浩大,遼軍果然中計,將大部分兵力調往蔚州抵禦。與此同時,冉閔的騎兵如疾風般殺向雲州。雲州守軍毫無防備,很快就被攻破。
拿下雲州之後,張偉軍隊士氣大振。遼軍發現中計後陣腳大亂,張偉乘勢指揮大軍全麵進攻,前後夾擊,在陳慶之和冉閔的奮勇作戰下,遼軍節節敗退。
經過數月苦戰,張偉終於成功拿下剩餘六州之地。當最後一座城池被攻克之時,張偉站在城牆上,望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心中滿是壯誌得酬之感,他知道,屬於他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當然,張偉也沒有放鬆警惕,他深知大遼的強大,如今遭受如此重創,絕對不會輕易罷休。燕雲十六州雖然已收複,但此地地廣人稀,張偉為了增強兵力,征召了大量青壯入伍,這使得勞動力嚴重短缺。而且,這裏的糧食產量本就不高,若大遼持續僵持下去,自己很可能會被拖垮。
張偉急切地希望能夠早日決戰,一戰將大遼打痛,讓他們不敢再覬覦自己的燕雲十六州。然而,戰場局勢瞬息萬變,何時開戰、何時結束戰爭,都難以預料。因此,張偉也在思考退路。
至於退路何在?大周無疑是最佳選擇。大周曆代皇帝皆將收複燕雲十六州視為畢生追求,然而,大周在對外戰爭中表現不佳。他們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屢獲全勝,可麵對外國時卻輸多勝少,甚至在獲勝後還向對方賠款。所以,別說是收複燕雲十六州了,大周連主動挑起戰爭的勇氣都沒有,隻能被動挨打。
當然,張偉並非真的想成為大周的忠臣,而是等待時機取而代之。畢竟,大周後繼無人,選定的繼承人一個比一個差勁。邕王登基後會是昏君,兗王登基後會是暴君,趙宗全登基後則會像秦二世那樣刻薄寡恩,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不過,張偉明白,投靠大周不能過於主動,否則容易被輕視。既然不能主動,那就隻能讓自己處於被動,等待大周那邊有人提出這個建議。而這個人,必須是位高權重之人,否則皇帝根本不會考慮。
而在大周那些權傾朝野、地位尊崇的人物之中,張偉恰好認識其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軍方第一人——英國公張輔。
然而,他心中也不禁暗自思忖:這層關係是否依然管用呢?畢竟時過境遷,如今彼此的身份已然迥異,英國公未必還會像從前那樣信任自己。畢竟自己隻是他的記名弟子,小時候隻是跟著他學過幾個月武而已。
但是,這並沒有讓張偉感到絲毫的退縮。因為他向來都不是那種隻會依靠單一途徑來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善於左右開弓、雙管齊下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