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佛道的重要日子。
道教有“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之說,故稱中元節。佛教則有目連廣設盂蘭盆供,借十方僧眾之力救母之說,故稱“盂蘭盆節”。
七月半也是民間秋收祭祖的日子,乃本朝的盛大節日。朝廷敕令三日內諸州百姓禁止宰殺漁獵。
洛陽城一掃旬月來的震肅,百姓走上街頭、湧進寺廟、營盆供佛,山門內外,車水馬龍,鼓笛聲聲、喧喝叫賣聲不絕於耳,端的是熱鬧非凡。
今年皇家的盂蘭盆會選在旌善坊的崇化寺,明崇儼生前住在旌善坊,二聖的心意不言自明。皇家儀仗過處,幡節龍傘、百官恭送,皇家盆供金鑲點翠、珍果百味,一路上圍觀百姓熙熙攘攘、人頭攢動。
碧霞宮的中元普渡法會則和往年一樣,道士建醮祈禱,敬祖祭祀、拔度亡靈。前來祭拜祈福的信眾卻比往年多了很多,把道觀擠得水泄不通。一眉道人到訪讓這座道觀的名聲一夜間如雷貫耳,仿佛今年地官在此降下。
申時剛過,青夕道長和碧霞宮眾弟子已在洛水北岸一眉道人指定的地方設壇,準備酉時的滌血逢赦法會。這段洛水的兩岸都站著碧霞宮的道士,河邊有百姓在放河燈,岸上已有不少百姓聚集,等著一睹仙道現身。
已近酉時,洛水兩岸燈火熒煌,河麵漂滿各式河燈,星星點點,猶如天河星海。
百曉頭戴鬥笠、穿著洗得發白的灰舊布袍走在人群中。每次易容之後,他不僅容貌大變,連心境也隨之改變,完全沒有了百曉的影子,連卓不浪也幾乎認不出他。這一刻,百曉不是在演一眉道人,他就是一眉道人。
世上成事者,必有堅忍之誌、久久為功。百曉能成就一眉道人,並非取巧,他細細構想了一眉道人的心性、形貌、言行,甚至步態、方術。
《道德經》曰“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百曉心中構想的一眉道人,心靜如水、至樸至簡,道術亦居實不華。他日日深研苦練,已練到隨心變換、形神合一,方術亦大為精進。
江湖方術大多不過是障眼之法,難登大雅。真正的方術含奇門遁甲之秘、匠造機巧之藝、醫毒武戲之理,乃是一門莫測高深的大學問,其關竅皆是各家的不傳之秘。百曉做書童時用小郎君給的銀錢四處求師,學了二十餘載也僅是初窺法門。他窮盡所學為一眉道人創了幾樣獨特的方術。
酉時已到,百曉離開人群,走到洛水邊,彎腰用洛水洗手。河邊還有許多年輕男女和孩童在放河燈,沒人留意他的舉動。
百曉起身緩步走向河中,在洛水上如履平地,這是百曉為一眉道人獨創的方術“涉水”。河邊有孩童看到,大聲疾唿“阿娘,你快看”。河邊頓時發出陣陣驚唿聲,引得洛水兩岸的人群全都望向了洛水之上的百曉,人群中有人高唿“一眉道人”!
百曉不為所動,淡然前行,腳邊河燈飄過,如行於星河之中,一派仙姿。百曉行至法壇處,彎腰用左手托起一盞小河燈,右手摘下鬥笠。鬥笠從胸前落下,擋住河燈的瞬間,百曉手中的河燈變作一隻白烏鴉飛走。
百曉轉身走上北岸,將鬥笠放在一邊,朝法壇後麵的青夕道長抱拳施禮道:“請恕貧道不敬,勞煩道長和碧霞宮道眾設壇。”
青夕道長還禮道:“道長為洛陽百姓祈福化劫,碧霞宮眾弟子自當戮力、共濟眾生。”
百曉微一點頭,迴轉身麵朝洛水,手中多了一把如意,口中念念有詞。突然,手中如意揚舉,指向天空,一道閃電衝天,人群中頓時發出雷鳴般的驚唿聲。
百曉毫不停滯,如意在手中一轉,再指洛水。這手軸棍旋的手法是卓不浪的習慣動作,也是百曉給卓不浪發出的暗號。
隱於大槐樹上的卓不浪立刻釋出電閃,電閃經指環、杖刀和一個鏤空的銅線方筒,再循銅線導入洛水中。洛水中銅線密密纏繞拉扯,如同層層蛛網,有的銅線絞繞成辮、有的盤繞成圈,都是卓不浪等三人精測細算織成。電閃流過銅網,洛水中電光閃耀,水麵漸有霧氣,人群中驚唿聲不斷。
百曉把握節律,手中如意再轉,自胸前掃過。水麵頓時氣蒸霧繚,黑白混騰,仿若八卦浮現。水麵河燈點點,氣霧中燭光幻彩,如臨太虛仙境,蔚為奇觀。碧霞宮道眾掐訣誦經,人群中很多人跪下祈禱。
氣霧漸散,百曉如意三轉,豎在額前。麵前的這段洛水忽然變得血紅,但很快又消散不見。水麵不時冒出一縷縷紅煙,異狀可怖,人群中驚唿聲再起。
百曉收起如意,轉身走近幾步道:“道長,血河已開、雷閃潛照。可請逢劫百姓滌手,化解兇劫。”
青夕道長向身旁道士點點頭,道士手執拂塵,朝道眾一擺一收,兩岸道士便向百姓唿道:“已卯年辛末月甲子日,遇暗血之兆,可滌手化劫……”
岸上陸續有人走到岸邊洗手。
卓不浪累得倚躺在槐樹枝上,渾身大汗。他拿起特地準備的酒葫蘆,猛灌了幾大口。施展活閃稟賦,須調謝髒腑、行津聚電、極易流汗。人的體質有限,稟賦也有限度,適度能調養身體,過度則耗損髒腑。
剛才三次施展,卓不浪已逼近體質之限。修煉稟賦多年,卓不浪鮮有和人以命相拚的時機,也就很難發現自己稟賦之限。這幾年為“一眉道人”之事,反而試出了稟賦之限,稟賦修煉也更上一層樓。
卓不浪連喝好幾口酒,手中杖刀急轉,一刀斬斷連在樹上的銅線,任洛水將其連同河中蛛網般的銅線一並衝走,了無痕跡,隻留下銅線方筒。
平素愛不釋手的手杖原來是把杖刀,刀簇形似鷹爪,當電閃由刀柄導入時,鷹爪兩兩吸合,正好與杖鞘鯉口的缺紋相符,杖刀迴鞘。若沒有活閃,刀簇機竅將鷹爪彈開並鎖止、絕難撥動,杖刀根本拔不出鞘。
杖刀的刀鐔狀如雞蛋、鏤紋繁複、密密纏匝銀線。電閃經此刀鐔,活閃威力激增數倍。刀鐔鏤紋及鑄造其實是模仿卓不浪右手中指上的指環,指環乃母親家傳之物,能增益活閃。若非指環和刀鐔,僅憑人自身的活閃之力,絕難造出一眉道人的道法奇觀。
此刀乃卓不浪的巧思,卓家工坊鍛造。卓不浪為此刀取名“銀煋”。正因為此“神兵”,卓不浪在江湖中得了個“神兵策”的名號。
卓不浪在槐樹上注視著岸邊滌手之人,這正是一眉道人現身的真正目的。李唐皇室崇道,自詡太上老君之後,當今天皇更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間崇信鬼神之風盛行。已經身故的明崇儼本身也是道士、名氣甚大,一眉道人在民間又有仙道之名,其所言之事,即使不信道之人,心裏也難免會有些疑神疑鬼。卓不浪正是要利用鬼神之說,令兇手心虛難寧,到河邊“自投羅網”。
為此,昨日一早卓不浪便找到程進,托程進召集所有到明府幫忙的人,今日酉時到洛水邊化解兇劫,實則是想讓兇手看到應讖滌手之人眾多,從而放下戒備、走出來化劫。
隨後,卓不浪又趕往縣廨找周騫商議,斷言兇手定會現身一眉道人的法會,提議周騫找幾個牢靠的人,喬裝到河邊化劫,逐個辨認滌手之人,事後再一一核查。周騫極為讚同,親自召集人手布置。
河邊滌手的人少了,不知周騫那邊進展如何?卓不浪趁樹下眾人不留意,一躍而下,混入人群中。
施法已畢的一眉道人辭別青夕道長,徐徐離開法壇,周身忽然白煙四起,煙氣過後人已遁去無蹤。
煙氣彌漫之處,人群驚唿躁動,千方隨熙攘的人群擠進煙氣中,手上不知什麼時候多了一個包袱。他身旁不遠處,一個青袍男子擠在人群中瞧熱鬧,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剛才的仙人,一眉道人!
剛才,百曉偷偷從袖中拿出千方特製的煙丸,借著煙氣極快地脫下道袍,露出裏麵的青袍,將道袍發簪包裹後,交給前來接應的千方。這脫衣換袍的功夫,他天天練習,前後不用四個彈指的時間。當他從煙氣中擠進人群時,已是身穿青布舊袍、毫不起眼的百曉了。
千方背著包袱,朝迴城的方向走去。
百曉擠在人群中,細細聞聽人們談論一眉道人。
卓不浪則在河岸邊找到周騫。周騫穿著藍綢便服,望著洛水。卓不浪問道:“周兄,此行可有收獲?”
周騫臉上露出神秘的微笑:“今夜真是個吉日,雷祖顯靈、照兇化劫。五郎果然料事如神,兇手確實來了。”
“周兄見到了?”
周騫沒有迴答,壓低聲量反問道:“五郎可曾聽過太子斷袖的傳聞?”
卓不浪一聽,心知周騫已是胸有成竹,便順著他道:“聽過。”
周騫接著道:“聽聞此人名叫趙道生,原本是太子府中的戶奴,因相貌俊美,受太子寵愛。近來東宮多有風言,傳太子不聽勸諫,與其食同案、寢共枕,可說是太子最寵信之人……”
周騫頓了頓,雙眼泛著光:“如此俊俏的男兒,即使兜頭掩麵、躲在人群中也難免讓人留心……我看無需一一核查,我已親眼看到兇手,趙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