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張略微泛黃的毛邊紙,還未來得及裝訂成冊,就是床上這白發老叟數年以來辛勤耕耘的成果。
明安掀起第一頁毛邊紙,上麵書有端莊穩健的五個楷體大字,“王氏村族誌”用作名字。
按常理來說,身為借閱者的明安幾人,應該在看到老叟所寫楷字之後,第一時間便予以誇讚。
既是客氣,同時也是討老叟開心,感謝他願意把這本村族誌借給幾人看。
隻可惜他們修道之人,不喜客套,外加老叟所書楷字,確實寫的不怎麼樣,最多稱個一筆一劃,字跡工整。
若是讓他們違背本心去誇讚,反倒會使得自身道心蒙塵,難守其誠。
至於姚名成和吳東兩人,單純無禮。
“續修《王氏族譜》有感,譜必續修要尋根,形如骨節不可分。假使秋末殘枝葉……
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尋根問祖,分清輩序,實乃老夫殘生所願。我王氏始祖,查其舊譜江南王氏族譜序,知我王氏出自……”
看到毛邊紙第二頁,開篇便是明安無比熟悉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八字。
“老先生,你這上麵寫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是何意思?這八個字,好像與編寫村誌族譜並無關聯吧。”
話剛出口,明安便意識到自己此言有何不妥,為防止老叟將他當作文盲。
他又找了個不算理由的理由補充道。
“嗯……你說這個,哈哈……說來恐怕幾位見笑,我們陳竹村不像其他李家村,陳家村那樣的村子,祖上出自一支一脈,相同姓氏。
恰恰相反,我們村裏的不同姓氏之人,不僅祖上血脈不同,甚至就連來處也都不沾邊。
這家祖上可能來自河東,那家祖上可能來自北方,再問第三家,他們祖上可能又來自河西,或者隴右什麼地方的了。
具體因為什麼原因,讓這麼大群天南海北的人,背井離鄉,來到此地重聚建村……
我們這些當後輩的不清楚,即便是我小時候,問我爹娘叔伯他們,他們同樣不知,隻說可能出於戰亂,饑荒之類的意外吧。”
興許是人老多話的緣故,明安方才所提問題,分明不需要老叟說這麼多廢話解釋。
可他依舊歎息著,向幾位陌生人講述出自己心底存有的最大遺憾,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落葉尚且需要歸根……
何況於人?每逢想到自己死後,魂魄可能不得其所,找不到最初的祖輩魂靈何在。
老叟內心深處,便會難以抑製地生出極大悲傷恐懼,一如他的父母,他父母的父母……直可追溯到最初遷來陳竹村的那代祖輩。
他們死前,又該是何等的悲傷與遺憾,又該是何等的懼怕自己死後淪為孤魂野鬼?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經其境,難感其心。
明安等人皆處正當年,陽世生活沒過夠,離去陰間還早的很,自然理解不了老叟此刻內心悲傷。
哪怕是旁邊,與他有著濃重血脈親情的中年農婦,她同樣理解不了。
隻覺自己老舅人老愛囉嗦,淨說些沒用的屁話,跟自己老爹老娘當年一個德行,有這功夫還不如想想怎麼把自己照顧好。
“咳咳……扯遠了,對不住幾位,在這浪費時間聽老東西廢話,幾位繼續看吧。”
幾聲突如其來的咳嗽,將老者內心思緒拉迴正道,自知話多討嫌的他,連忙躺迴床上,不再去看那頁毛邊紙。
“恩字輩,德字輩,禮字輩……王季用,王向……”明安以極快速度掃過諸多無用信息。
想要找到有關王添水的信息,正如明安內心最開始預料的那樣,單從這本王氏族譜名字上找,毫無線索可言。
唯一的希望,在於後麵“村誌”記載。
“雜談:餘村陳竹,上可追溯至宋乾寶年間,據傳村乃先輩逃荒避亂之所也。原以竹林為名,緣又逢大旱之災,更名陳竹……
以曆百載有餘,村西靠太別山麓,東臨氺溪之水……”
看見雜談提到的“竹林”之名,吳東腦海裏瞬間有迴憶被喚起,可以用來證實老叟記載。
“對,就是竹林村,陳竹村原來叫竹林村!我想起來了。”
驚唿出聲過後,吳東立馬意識到旁邊老叟和農婦投來的詫異目光,連同姚名成和戩陽三人麵露不解神色。
吳東不由得尷尬一笑,替自己找補道:“我們那遠房親戚遷來的時候,這還叫竹林村,我剛好想起來小時候叔公跟我說的這件事。”
“哦……要是這樣的話,你們那遠房親戚輩分很大了,我這上麵不一定有他。
我也是照著自己以前閑來無事,從我們村裏老人口中聽到的東西,寫下這本村族誌,其中很多記載可能不太屬實,不太全麵。”
說著,老叟連連擺手搖頭,好似就連他自己都覺得這本村族誌編的有些拿不出手。
幾人繼續往後看,發現果真如老叟自謙之言說的那樣,這本村族誌上麵有關當年旱災的記載,不僅不多,而且不真。
且不論他寥寥數筆寫下的,寧熙七年,天下大旱,赤地千裏,村中……是否太過簡略。
單就那一句,“餓殍遍野,幸而陳氏一支,時任竹林村長,上應朝廷賑災之策,下撫竹林饑民之心,以身作則,拿出餘糧接濟老弱……”
簡直是……假的不能再假,假的讓人看見了為之發指的地步。
前麵說大災之年,餓殍遍野,後麵又說他有餘糧接濟村中老弱婦孺,倘若真有餘糧,那竹林村裏一開始哪來的餓殍出現?
總不能是別的村裏餓死了人,都把屍體丟到他們竹林村來吧。
“老先生,你們村姓陳的那位村長如此厲害,大災之年還能拿出家中餘糧接濟人,莫非是位大田主家族?”
明安忍不住出言質疑老叟,想看看他對這段話背後真實性的了解程度,究竟有幾分。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是聽我們村一些老人講的,他們也是聽他們那些長輩講的故事,陳氏一支現在仍有血脈流傳下來。
你們若是感興趣,可以讓妮兒待會兒帶你們去陳家老大那一趟。”
村族誌中,有關當年旱災的描述,基本僅限於此,再往後看,就隻剩下些“大災過後,竹林村民齊心協力……重歸興盛”之類的廢話。
值得一提的是,毛邊紙上並未說到當年旱災,竹林村為何要突然改名陳竹。
但據明安幾人內心猜測,極大可能是當年那個老不要臉的陳姓村長,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才改的這個陳竹村名。
將陳姓一家之姓氏,冠在整個竹林村前麵,不得不說……還真有些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