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曹操這道‘招賢令’聖旨,從許昌送出,直至傳遍大漢十三州。
建安二年的夏天,注定要被載入史冊。
眾多儒生、士子、寒門子弟、遊俠、隱士們,均被這道聖旨所攪動了心思。
有些人,自然是彈冠相慶,立刻唿朋喚友,結(jié)伴啟程前往許都,為自己的人生搏上一搏。
有些人,則為之不屑,覺得曹操是在沽名釣譽,故意在蠱惑人心。
更有人辱罵曹操,說他這個宦官之後,如同攪屎棍一般,破壞了大漢四百年的普世道德,打破了士族精英淩駕於草民螻蟻的社會規(guī)則。
對於這些狗屁言論,曹操連搭理都不屑。
曹操把自己關在屋子裏麵,找鄒鳳、馮玉鬥了幾把地主後,就想出了一個妙招。
你們世家大族罵我是吧?
你們?nèi)寮伊R我是吧?
既然你們想這樣玩,那咱們就索性玩一把大的。
曹操憋著一肚子氣,找到漢帝劉協(xié)。
他問劉協(xié):“你想不想超過漢高祖、想不想超過光武帝?”
劉協(xié)懵了。
曹操這是又發(fā)什麼瘋啊?
我特麼現(xiàn)在連老窩都沒有了,跑到鳥不拉屎的許昌來建都。
你居然問我這種高大上的問題。
這是我這種窩囊皇帝敢想的事嗎?
你特麼挖苦人也不帶這麼玩的吧?
劉協(xié):“寶寶心裏苦啊!”
不過,劉協(xié)心裏還是抱著一絲絲希望,對曹操問道:“司空大人,怎麼做才能振興大漢,您說,我來做。”
曹操樂了:“這孩子不錯,沒白養(yǎng),有前途。”
然後,曹操摟著劉協(xié)肩膀,語重心長跟他說:“協(xié)啊,大漢為什麼會自漢武帝後逐漸衰落,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世家為什麼會坐大,也是因為儒家,成了他們的代言人。”
“至於秦皇嬴政為什麼能成千古一帝,因為他提倡百家爭鳴,百家製衡。”
“所以,協(xié)啊,你懂了嗎?”
劉協(xié)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司空大人,您的意思是說,咱們不能隻靠儒家來治理天下,是這個意思嗎?”
曹操摸了摸劉協(xié)的腦袋,欣慰道:“協(xié)啊,你終於長大了,也懂事了。”
“這次事後,你距離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帝,十成還差一成二了,等你到了十成,老臣也就放心把江山托付給你了。”
“老臣老了,將來的天下,是你們這些年輕人的天下,好好幹。”
劉協(xié)聞言,差點就感動哭了:“不容易啊,終於距離曹操的信任,更近了一步,快要把江山還給朕了。”
然後,曹操掏出了一張聖旨,讓劉協(xié)蓋章。
劉協(xié)二話不說,掏出曹操幫他新刻的蘿卜章,在聖旨上摁了下去。
沒辦法,真的大印被袁術那個貳臣賊子給占為己有了。
劉協(xié)寫了好多封信讓這個家夥歸還,這家夥就是不承認自己拿了。
“哼,不道德的家夥,祝你全家今年就死翹翹。”劉協(xié)一想到這事就來氣,一來氣就忍不住要詛咒袁術幾句。
曹操心滿意足地拿著第二道聖旨走出了皇宮。
然後,在第一道聖旨發(fā)出的半個月後,第二道聖旨緊跟著發(fā)了出去。
隨著曹操第二道聖旨的發(fā)出。
數(shù)日後,所有反對的聲音便全部消失了。
甚至,就此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漢末文化改革。
曹操以漢帝的名義,發(fā)出的第二道聖旨是《崇學納賢詔》:
【朕承天命,禦宇大漢,值此風雲(yún)變幻、九州待興之際,思賢若渴,甚於旱苗盼霖。
今欲興大漢書院,非獨崇儒術,乃倡百家爭鳴、諸學並耀之光景。
諸般學術,無論儒之仁德禮儀、法之規(guī)矩典章、兵之謀略戰(zhàn)策、墨之工巧兼愛、道之無為自然,皆有其精妙奧義,於國之興衰、民之教化、世之治亂各有裨益。
故詔告天下:各州郡之賢才雅士、飽學鴻儒、奇技異能者,無論所擅何學、所精何藝,皆速赴朝堂應召。入書院司教傳業(yè),啟智於四方學子,使諸般學術匯於一堂,相融相生,共鑄大漢文化之昌盛,同塑社稷興盛之根基。
鹹使聞知,欽此!】
這道聖旨翻譯一下的大概意思就是:
【朕順應上天的旨意,統(tǒng)治這大漢江山,時值風雲(yún)變幻、整個天下等待振興的時刻,朕對賢才的渴望,就如同幹旱的禾苗盼望甘霖一樣急切。
如今朕打算興辦大漢書院,但不是隻尊崇儒家學說,而是倡導百家爭鳴、讓各類學說都能閃耀出各自的光彩。
各種各樣的學術思想,不管是儒家的仁愛、品德、禮儀,法家的規(guī)章、製度,兵家的謀略、作戰(zhàn)策略,
墨家的工藝技巧、兼愛思想,道家的無為、順應自然等,都有它們精妙且深刻的內(nèi)涵,對於國家的興衰、民眾的教育感化、世間的安定與混亂,各自都有著長處。
所以朕向天下宣告:各州郡那些有才能的雅士、學識淵博的大儒、身懷奇特技藝的人,不管擅長哪一種學說,精通哪一項技藝,都趕快到朝堂來接受征召吧。
希望眾賢能進入書院去傳授知識、傳承技藝,開啟四方學子的智慧,讓各類學術思想?yún)R聚在一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鑄就大漢文化的繁榮昌盛,一起塑造國家興盛的根基。
現(xiàn)命使者傳告天下,欽此!】
設立【大漢書院】,招聘天下大儒、諸子百家有識之士前來教學,這就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主意。
就問你絕不絕吧。
眾人皆知,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明珠蒙塵,漸趨式微。
於當下,世家子弟大多醉心於儒家之學,奉為圭臬。
儒家好不好,曹操不想去過多評價。
但曹操知道,若社會要蓬勃發(fā)展,僅靠儒家這一脈學術,無疑是跛足而行,難以致遠。
曹操心想,既然你們這些所謂的大儒,請你們上桌吃飯都不來。
那好,老子就把桌子掀了,都別吃了。
老子現(xiàn)在昭告天下,各方學派,無論道、墨、兵、法,皆可匯聚許都,入大漢書院講學授業(yè)。
此令一出,曹操麾下荀彧、郭嘉、陳群、程昱等人聞之,皆對曹操這一高瞻遠矚的堂堂陽謀欽佩有加。
荀彧雖以儒學為根基,兼修法學,然其本質(zhì)乃是務實之人。
在他眼中,各家學術但凡是有益處的,便潛心鑽研,反之則棄之如敝履。
郭嘉則全然是法家的忠實擁躉,其理念與法家主張絲絲入扣。
陳群整天滿嘴的儒家仁義道德,但其實這家夥從小修的卻是法家學派。
至於程昱,這家夥就是個混子,什麼都學。
曹操見眾人皆無異議,便更加篤定了決心。
如此這般,前後兩道旨意相輔相成,不論年老年少,但凡身負才學之士,曹操都要將其招攬至麾下,一個也不放過。
用賈詡的話來說,不怕那些大儒不來應昭。
你儒家不來是吧?
那咱們就讓大漢書院隻教學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文化。
就問你儒家慌不慌。
如果你還不慌?
沒問題。
待三年之後,大漢書院首屆學子學成畢業(yè),將他們安置於各個關鍵崗位。
同時宣布,此後但凡有意入仕為官者,書院出身者優(yōu)先錄用。
而那些非書院出身之人,若想踏入仕途,便需參加考試,且考試內(nèi)容皆是書院所教授的學問。
這般一來,天下儒學之士還能不乖乖就範?
有道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如今帝王家將儒家拒之門外,看還有多少人願意在這一棵樹上吊死。
至於軍隊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曹操心中亦有一番籌劃。
先憑借當下的招賢令廣納賢才,加以考核篩選,優(yōu)中選優(yōu)。
待幾年之後,大漢書院運轉(zhuǎn)步入了正軌,便再籌建一所專門的軍事學院。
遙想後世,黃埔軍校的赫赫威名與輝煌成就。
曹操便心向往之,恨不得早日將其付諸實踐。
……
ps:求五星好評,求免費小禮物,謝謝各位大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