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大部分地區已被大明共和國初綻的曙光所籠罩,然而北京、天津這兩座重鎮,依舊如兩顆頑固的釘子,被清軍牢牢占據。籌備京津戰役迫在眉睫,這是共和國前行道路上一道亟待跨越的天塹。迴首往昔,在進攻京津外圍的戰鬥中,我軍遭遇了一支極為棘手的勁敵——由葡萄牙、荷蘭改組整編的清軍新軍。
彼時,西方雖還未形成足以直接輸出並顛覆戰場格局的成熟戰術理念,但葡萄牙與荷蘭的軍事顧問們,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軍事經驗,長期駐守戰場前線,細致入微地觀察我軍的戰鬥模式與戰術運用。他們如同狡猾的獵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隨後迅速針對清軍進行了極具針對性的調整。
這些清軍新軍在後續作戰中,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風貌,變得靈活且難以應對。他們深入研習我軍的協同作戰思路,通過無數次反複的演練和戰術磨合,強化了各部隊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以往清軍各部之間配合鬆散、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麵得到了極大改善。如今,他們在戰場上能夠實現高效的兵力調動和緊密的戰術協同,各部隊之間互相支援、唿應,整體作戰效能得到了質的提升。
清軍裝備的來源十分特殊。在多爾袞的授權和百般懇求之下,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開始仿製我軍的解放式步槍。然而,這些西方工匠在仿製過程中,一味追求速度,全然忽視了關鍵細節的把控。槍支零部件契合度差,頻繁出現卡殼故障,每一次射擊都像是一場賭博,嚴重影響了射擊的連續性;膛線加工精度不足,致使子彈射出後軌跡如同喝醉的醉漢,飄忽不定,射擊精度大打折扣。即便如此,憑借著龐大的數量優勢和一定的戰術配合,這些仿製步槍仍給我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在一次激烈的交鋒中,我軍發起衝鋒,戰士們吶喊著向前衝,那聲音仿佛要衝破雲霄,可清軍憑借著數量可觀的仿製解放式步槍,在遠距離對我軍展開射擊。由於槍支本身的問題,雖殺傷效率遠不如預想,但持續的火力壓製仍像一張無形的大網,讓我方衝鋒多次受阻。每一次進攻,我軍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英勇的戰士血灑疆場,他們的身影倒下了,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遭受的損失之大令人痛心疾首。
經此一役,我深刻地認識到科技與戰術優勢並非一成不變,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固步自封就意味著被淘汰,我們必須主動求變、積極創新,才能在未來的戰鬥中掌握主動權。解決蒙古諸部的動亂後,我一刻也不敢停歇,懷著破局的堅定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槍械的設計工作中。
整整三天三夜,我廢寢忘食,腦海中不斷構思著新型槍械的設計藍圖。無數次在圖紙上繪製草圖,每一筆都飽含著對勝利的渴望,反複修改每一處線條,力求達到最完美的狀態;一次次仔細計算各種參數,力求達到最佳的性能平衡。每一個細節,無論是槍管的長度、口徑的大小,還是槍機的結構、瞄準裝置的設計,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凝聚著我對提升我軍戰鬥力的殷切期望。終於,凝聚著無數心血的八一式自動步槍的圖紙完成,我立即將其交到了共和國科學院手中。
院長周逸塵深知這項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接過圖紙後,迅速帶領團隊爭分奪秒地投入到研發工作中。科研人員們紮根實驗室,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研究與實驗中。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槍管材料,他們不辭辛勞地測試了十幾種不同的合金。每一種合金的測試都包含了對其耐高溫、耐磨損、抗壓強度以及對子彈發射性能影響等多方麵的評估。
在測試過程中,科研人員們仔細記錄每一組數據,對不同合金在各種條件下的表現進行深入分析,隻為找到最能滿足八一式自動步槍性能需求的材料。比如在測試一種新型鋁合金時,發現它雖然重量輕,便於戰士攜帶,但抗壓強度不足,在多次射擊後槍管容易變形,就像被捏軟的橡皮泥,影響射擊精度,便將其排除。
同時,為了優化槍機結構,使其更加穩定、可靠,科研人員們進行了上百次的模擬實驗。他們利用先進的模擬軟件對不同的槍機設計進行虛擬測試,分析槍機在各種射擊條件下的受力情況、運動軌跡以及可能出現的故障點。通過對模擬結果的反複研究,不斷改進設計方案,再將優化後的設計應用到實際的實驗模型中進行測試。經過無數次的反複嚐試和改進,槍機結構逐漸達到了理想的性能狀態。有一次,通過模擬發現槍機在連續射擊時容易出現卡頓,就像老舊的機器般運轉不暢,科研團隊經過數天的研究,調整了槍機的彈簧力度和零件的契合度,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不懈的努力下,八一式自動步槍終於研製成功。我懷著緊張而期待的心情親自進行首次試射。當我扣動扳機,看到子彈如離弦之箭般精準射出,穩穩地命中目標,各項性能指標都完全符合預期時,一直懸在心頭的那塊巨石才終於落了地。隨後,我立即下達命令,要求後方所有軍工係統的兵工廠緊急投入生產,全力保障前線部隊對新型武器的需求。
很快,部隊開始大規模更換新式槍械。各級部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換裝工作,後勤部門高效運轉,確保每一支八一式自動步槍都能及時發放到戰士手中。在此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優化軍隊管理,提升作戰協同效率,我軍做出了一項重大調整:不僅大規模增加班排連基層機槍火力,還撤銷了原有的機槍連、機槍營的編製建製。這一舉措旨在將機槍力量更均勻地分散到基層作戰單位,避免資源集中帶來的調配不便,使各作戰單元能根據實際戰鬥情況迅速做出反應,真正做到靈活作戰、高效配合。
步兵師大規模增加機槍裝備,原本的火力配置得到了極大強化。每個班都配備了新型的班用機槍,這種機槍與八一式自動步槍組成了高效的火力搭配。在一次模擬巷戰訓練中,班用機槍手小張憑借著持續穩定的火力壓製,為步槍手小趙創造了絕佳的進攻機會。小趙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如敏捷的獵豹般迅速迂迴到敵人側翼,成功完成了突襲任務。排裏配備的更重型一些的機槍,則進一步增強了中距離的火力覆蓋範圍。在一次實戰演練中,麵對敵人的中距離衝鋒,排長指揮排屬機槍手迅速展開火力壓製,密集的子彈如雨點般傾瀉,成功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連級部隊裝備的重機槍更是擁有強大的火力,能夠在遠距離對敵人的集群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在一次陣地防禦戰中,敵人企圖集結兵力進行大規模衝鋒,連裏的重機槍手小李果斷開火,密集的火力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屏障,打得敵人潰不成軍。
在訓練場上,戰士們刻苦練習新裝備的使用技巧。機槍手們反複練習裝彈、射擊、更換槍管等操作,力求在實戰中能夠快速、準確地發揮機槍的火力優勢。他們的雙手因反複操作而磨出了繭子,但他們從未抱怨,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步槍手們則與機槍手密切配合,進行各種戰術演練,熟悉在機槍火力掩護下的進攻、防禦和轉移等戰術動作。通過不斷的訓練,基層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火力網更加嚴密,戰鬥力得到了質的飛躍。
在後續清理京津外圍的戰鬥中,八一式自動步槍與新構建的機槍火力網的卓越性能得到了充分展現。其7.62毫米的大口徑保證了強大的殺傷力,能夠在中遠距離上對敵人造成有效的打擊。950毫米的全長(加刺刀後達到1104毫米),讓戰士們在近戰中能夠憑借刺刀進行有力的拚殺,在遠戰中也能通過精準的瞄準給予敵人致命一擊,無論是近距離的巷戰,還是中遠距離的陣地對抗,都能靈活應對。440毫米的槍管長度使得子彈初速高達750米\/秒,理論射速達到710發\/分,強大的火力輸出讓敵人難以招架。而且,這款步槍射擊精度出色,在戰士們的熟練操作下,能夠準確地命中目標;性能也十分穩定,在各種惡劣的戰場環境下都能可靠地工作,極少出現故障。在一次激烈的陣地戰中,戰士小李手持八一式自動步槍,麵對清軍的反撲,他憑借步槍的高精度,精準擊斃多名敵人,與此同時,班用機槍手小王持續不斷地向敵人傾瀉火力,壓製住了敵人的進攻勢頭,穩定了我方防線。新的火力配置讓我軍在戰場上的優勢逐漸凸顯,成功幫助我軍扭轉了戰場局勢,為後續的作戰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作戰會議室內氣氛熱烈而焦灼,將領們圍繞著京津戰役的作戰計劃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主張速戰速決,認為清軍剛剛經曆外圍戰鬥的失利,尚未完全站穩腳跟,我們應趁此時機,以閃電之勢發起進攻,迅速突破他們的防線,不給敵人喘息和重新部署的機會。他們指出,我軍目前士氣高昂,裝備了先進的八一式自動步槍以及強化了機槍火力後戰鬥力大增,具備速戰速決的條件。而另一部分將領則建議穩紮穩打,先全麵偵察,深入摸清清軍在京津地區的兵力部署、防禦工事、火力配置以及後勤補給等虛實情況,再製定詳細的作戰計劃,有針對性地發起進攻。他們強調,京津地區是清軍的重要據點,防禦必然十分堅固,貿然進攻可能會遭受重大損失,隻有充分了解敵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確保戰役的勝利。
然而,無論哪種方案,都被通訊不暢這一難題死死攔住。在當今的戰爭模式下,可靠的通訊是各部隊協同作戰的關鍵紐帶。沒有它,各部隊之間就如同散沙一般,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合力。陸軍在衝鋒時,由於無法及時與海軍取得聯係,海軍無法準確掌握陸軍的位置和進攻節奏,也就無法及時提供有效的炮火支援,導致陸軍在進攻中麵臨巨大的壓力,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討論陷入了僵局,會議室裏彌漫著壓抑的氣息,通訊問題成為了擺在我們麵前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
會後,我馬不停蹄地趕往南京市郊那處隱蔽且戒備森嚴的共和國科學院。一進入科學院,便能感受到這裏靜謐而有序的科研氛圍,偶爾傳來儀器輕微的響動和科研人員低聲的討論聲。見到周逸塵院長後,我顧不上客套寒暄,直截了當地向他說明了軍隊籌備京津戰役的緊迫局勢,以及當前對通訊設備的急切需求。周院長聽後,微微皺眉,麵露難色,緩緩說道:“目前科學院多個重要項目正在並行推進,人力、物力都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研發通訊設備,不僅要攻克諸多複雜的技術難題,例如信號的穩定傳輸、抗幹擾技術等,還需要大量的稀有材料,像一些特殊的金屬、晶體等,獲取這些材料難度極大,所以整體研發難度確實超乎想象。”
就在這時,李琳站了出來。她身著簡約的工裝,身形清瘦,白皙的臉龐透著幾分幹練,靈動的雙眸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舉手投足間盡顯年輕活力與聰慧。作為周院長核心團隊的一員,出身書香門第的她自幼便對各類新奇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尤其癡迷於機械和信號傳遞方麵的探索。在周院長的悉心培養下,她通過不斷地自學與鑽研,已經積累了不少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知識,在科研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眾人眼中聰慧且極具潛力的科研新星 。李琳清脆而堅定地說:“我一直在琢磨用有線連接傳遞信號的辦法,雖說還隻是個初步的想法,但我覺得很有搞頭。我們可以嚐試利用電流的通斷來傳遞信息,就如同用燈光的閃爍來傳遞信號一樣,把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轉化為電信號,然後通過導線進行傳輸。這樣或許能夠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解決部分通訊問題。”我看著她,眼中滿是欣賞與鼓勵,當場便承諾會全力調配資源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隻要是能夠研製出有效的通訊設備,無論需要什麼,都會想盡辦法滿足。在大明共和國,秉持著男女平等、唯才是舉的理念,李琳的勇敢毛遂自薦,正是這一理念最生動的體現。
周院長迅速組織科研團隊投入到通訊設備的研發工作中。李琳整日埋首於圖紙和實驗器具之間,她的桌上堆滿了各種設計草圖和記錄數據的紙張,每一張紙上都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對各種設計方案的思考和實驗數據的分析。她和助手們開始嚐試用不同材質的線來傳輸信號,從普通的棉線,到具有一定導電性的細銅絲,每一種材料都進行了反複的測試。他們自製了簡易的信號發射和接收裝置,用一個簡陋的開關來控製電流的通斷,以此模擬信號的發送,再通過自製的感應裝置來接收信號,觀察信號的傳輸效果。
老工匠趙師傅帶著幾個年輕學徒,不辭辛勞地跑遍了周邊的工坊和店鋪,四處尋找各種金屬絲、木材等材料。他們在挑選材料時,十分仔細,會認真對比不同金屬的導電性、柔韌性,以及木材的堅固程度等特性。對於每一種材料,他們都會詳細記錄其各項參數和使用效果,以便為後續的實驗提供參考。
但難題卻接踵而至。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始終存在不穩定的問題,信號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常常出現時斷時續的情況。李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係列改進方案,比如在導線外麵增加絕緣層,以減少外界電磁幹擾對信號的影響;調整信號發射的強度,試圖增強信號的傳輸穩定性。然而,這些方案在實際測試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信號傳輸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與此同時,趙師傅也被材料加工問題所困擾。有些金屬絲由於太細,在加工過程中很容易折斷,導致實驗進度受阻;有些木材的質地不均勻,這對製作高精度的實驗樣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裝置的穩定性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軍隊籌備京津戰役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戰士們在訓練場上日夜苦練射擊、拚刺等技能,他們揮灑著汗水,不斷提升自己的戰鬥本領,力求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出最佳的戰鬥狀態。物資部門也在加緊籌備槍炮、彈藥、糧草等物資,確保前線作戰的物資供應充足。然而,通訊問題卻始終像一塊沉甸甸的巨石,高懸在大家的心頭,成為了戰役籌備過程中的最大阻礙。我多次派人詢問科學院的研發進展,周院長每次都無奈地表示他們正在咬牙堅持,全力以赴地攻克難題,但由於困難重重,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考慮到我軍換裝八一式自動步槍後火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具備了更強的戰鬥力,此次發起京津戰役,我僅派遣王浩率領的槍騎兵第二師以及炮兵第19師師長林浩旗下的一個炮兵團,新編炮兵1團團長楚雲龍、政委李雲飛協助王浩作戰。憑借著新式裝備和強大的火力,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與清軍展開一場決戰,目標就是解放京津,一舉把滿清趕迴關外,徹底結束他們的腐朽統治,為大明共和國的統一和繁榮掃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