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西涼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亂,廢了少帝,立了獻帝,自封為相國。而後西涼人馬進駐洛陽,董卓收整周邊軍隊共得大軍二十餘萬,一時間權傾朝野,無人可比。
然而,當那浩浩蕩蕩的數萬大軍踏入洛陽城之後,涼州軍很快便麵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他們並沒有充足且穩定的經濟來源。特別是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隨著反董卓聯盟的正式建立,各地向洛陽上繳的賦稅竟然被生生地切斷了。
這無疑使得原本就捉襟見肘的洛陽財政狀況愈發雪上加霜,陷入極度匱乏的困境之中。
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董卓不得不絞盡腦汁去尋找解決軍費問題的辦法。最終,他選擇了一些令人發指的手段,比如盜墓和肆意劫掠。自此,董卓開始縱容手下的涼州兵四處橫行霸道,無法無天。
這些涼州兵猶如一群餓狼般,展開了一場名為";搜牢";的恐怖行動。他們兇神惡煞地闖入那些貴族富豪的府邸之中,毫不留情地將府中的財物以及美麗動人的女子洗劫一空。一時間,整個洛陽城都沉浸在一片恐慌與混亂之中。
緊接著,董卓更是變本加厲,逼迫何皇後走上絕路。而在安葬何皇後之時,貪婪成性的董卓軍甚至連文陵也不放過。他們悍然開啟了這座陵墓,將裏麵無數珍貴稀有的寶物統統搜刮得一幹二淨。
不僅如此,董卓本人也是個荒淫無道之徒。他公然奸汙公主,肆意欺淩侮辱宮中的宮女們,其行為簡直人神共憤。對於朝中的文武百官,董卓同樣毫不手軟,隨意濫用酷刑,致使每個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提心吊膽的恐懼氛圍之下。
曾經有一次,董卓軍路過陽城。彼時,當地百姓正聚集在一起舉行社祭活動。這群喪心病狂的士兵二話不說,直接將集中起來的男人們殘忍殺害。隨後,他們把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車上,車內則塞滿了從民間搶掠而來的女子。最後,董卓軍得意洋洋地唱著歌、唿喊著凱旋而歸,留下一地的慘狀和百姓們無盡的悲痛。
當然,董卓集團可不隻是會“明搶”,他們還學會了用“貨幣手段”進行劫掠。他們毀五銖錢,改為鑄小錢,並將洛陽、長安的銅人、鍾虛等銅鐵器用來鑄造錢幣。
通過大肆地“濫發貨幣”這種卑劣手段,董卓成功地從無辜的民間搜刮掠奪了數量驚人的各類物資。然而,這一惡行所帶來的後果卻是災難性的——百姓們手中原本就為數不多的錢財變得一文不值,整個市場的物價猶如脫韁野馬般瘋狂飆升。
在這個混亂不堪的階段裏,董卓軍展現出令人發指的殘暴行徑。造成這種局麵的首要原因在於涼州軍長久以來養成的殘暴風氣以及董卓對其軍隊毫無節製的縱容。
董卓手下的核心力量基本都是來自涼州地區的士兵,其中不乏湟中義從軍以及秦胡兵等兇悍之徒。僅從那些士兵們凱旋時滿載著一顆顆猙獰可怖的人頭、一個個驚恐萬分的女子,卻依舊能肆無忌憚地高聲歌唱歡唿而歸的場景來看,這些涼州軍士的行為習慣已經殘暴到近乎於“變態”的程度。
更糟糕的是,董卓對於自己麾下這支涼州軍的放縱態度,使得這群兇殘的士兵愈發有恃無恐,徹底地“放飛自我”,將人性中的惡發揮得淋漓盡致。
畢竟,涼州軍士乃是董卓賴以維持統治地位的重要根基,也就是他所謂的“基本盤”。而為了牢牢籠絡住這批人的心,董卓一直以來采取的慣用伎倆便是毫不吝嗇地將錢糧財物統統散發給他們。
不僅如此,當董卓率領大軍進駐洛陽之後,為了拉攏當地的士族階層以鞏固自身權力,他竟然仍舊讓眾多士人們出任一些位高權重的關鍵職務;相比之下,涼州軍的將領們則大多隻能屈居於裨將、校尉之類相對較低的職位。
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差異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涼州軍內部的不滿情緒,同時也使得他們在對待平民百姓時越發兇狠殘暴。
這日朝堂之上,董卓因為睡覺著涼,上朝之時打了一個噴嚏,沒想到周邊的大臣全部都被震懾的呆立原地,靜若寒蟬!可見董卓之威,無以複加!
而身為大司徒的王允也是將此情景盡收眼底!心中起了極具的憤怒與不甘!於是針對董卓的一場謀劃,就此展開!
官宦世家出身的王允,出生於公元137年,來自山西祁縣的一個官宦世家。想當年,他家可謂是“人傑地靈”,祖輩都是當官的,王允從小就被灌輸了“當官是天職”的理念。
於是,他順利地走上了“舉孝廉”的道路,成為了東漢的侍禦史。在當時的官場上,王允可以說是個“老實人”,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可惜,老實人往往在曆史的舞臺上難以大展拳腳,王允在鬥爭中與常侍張讓對抗,最終不得不選擇隱居,真是“隱者不顯,顯者不隱”的悲劇。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中平六年,王允在大將軍何進的召喚下重出江湖。此時的王允,已是個“有故事”的男人。被辟為從事中郎後,他一路高升,最終當上了河南尹。
王允心中暗自得意,心想:“我終於可以施展我的抱負了!”然而,曆史的車輪總是充滿了意外。就在他得意洋洋的時候,董卓卻悄然崛起,擁立漢獻帝登基。
王允看到自己的“權力夢”被打斷,心中不免有些鬱悶。於是,他決定采取“臥底”策略,開始策劃刺殺董卓的陰謀。
漢朝每次朝會,眾大臣都需要進大殿前脫鞋,以示尊重拜見陛下。這日朝堂之上,司徒王允秘密買通一群宦官,在群臣覲見朝會後,宦官逐一為各個大臣提鞋,其中被王允視為忠臣良將的大臣們,全部在宦官幫自己的提鞋時候通知,今晚司徒王允慶壽,還請府上赴會。
眾大臣不敢聲張,全部小心翼翼點頭示意知道!
王允慶壽本是好事,為何如此低調行事?得到通知的大臣們不得而知,但是王允慶壽還是要去上一去的!
隻是此時驍騎校尉曹操,在出殿外時也曾發現了宦官偷偷通知的行為,但是卻是等了許久,也未曾等到有宦官給自己通知。曹操為此心裏十分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