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商人也躍躍欲試,包括林家也在試探九天集團,希望能夠加入其中。
他們表麵上打著“愛國”和“弘揚國粹”的旗號,但背後的真實意圖不言而喻——無非是為了利益。
九天集團並未直接拒絕這些請求,但也沒有輕易同意。
那麼,顧淵究竟在盤算什麼?其實,他的想法並不複雜。
這款遊戲不僅僅是讓玩家認識中藥和古籍中的藥方,如果僅僅如此,恐怕難以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推廣中醫呢?
顧淵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概念——鬥醫!
這一玩法不僅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也讓中醫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深入人心。
在醫學領域,我們各自都有深厚的造詣,誰也不服誰,都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專治各種疑難雜癥!
既然如此,不如我們一較高下,看看誰的醫術更勝一籌。
所謂的全新概念,其實並不新鮮。在民間,這種醫術比拚是常有的事。
比如,當年名震一時的陳潘炔,自認為天下無敵,直到他遇到了顧淵的師父——那位傳奇人物陸晉閑。
陳潘炔束手無策的病癥,陸晉閑卻輕鬆解決。
自此,陳潘炔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以至於後來,當他遇到顧淵,聽到對方提及師父的名句時,嚇得他落荒而逃。
正因為如此,顧淵決定借此機會,將民間這種醫術比拚的形式搬上正式擂臺。
這既是一種推廣手段,也為眾多老中醫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此前我們已討論過中醫與西醫的差異。中醫更多依賴於師徒傳承,因此民間存在許多“赤腳醫生”。
他們中有些人隻能治療小病小痛,而有些人則身懷絕技。
例如,曾有新聞報道,一位被西醫宣判“死刑”的癌癥患者,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求助於中醫,竟然奇跡般康複。
為了吸引更多關注並推廣中醫,顧淵決定聯合中醫協會、電視臺及官方機構,由九天集團出資,設立一億獎金,舉辦首屆中醫鬥醫大賽。
隻要你有真才實學,就能來瓜分這筆巨額獎金。
更重要的是,在比賽中取得好名次,不僅能獲得金錢和聲譽,還能收到中醫協會的入會邀請,甚至獲得官方的“行醫資格證”。
眾所周知,人們往往被利益驅動。
在巨額獎金的激勵下,中醫將煥發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
過去有句老話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如今顧淵所做的,正是在“天打雷劈”中注入利益和金錢的支持,相信這會讓人們對中醫改觀不少。
最值得一提的是,顧淵本人並沒有“行醫資格證”。
因為他大學未畢業就入獄了,哪有機會考取這證書呢?
這也算是他的一次“公車私用”,意味著他打算通過參賽,為自己爭取一個名額!
不一定要多麼出類拔萃,隻要能獲得一個名次,拿到這份證書就足夠了。
如今,大家終於明白了顧淵的真正意圖。你以為他在做虧本生意?錯了!
僅憑與電視臺簽訂的“收視率”分成協議以及節目的讚助費用,顧淵就能大賺一筆!
而且,關鍵在於,電視臺為何會選擇與你合作?你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官方文件的下達?哦,那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什麼?一……一個億?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此時,林家也得知了最新消息。
林香玉帶迴了九天集團的大手筆——他們竟然砸出了一個億!
前任丈母娘李秀芹聽到這個消息後,仔細算了算,一個億到底是多少?
天哪!有了這筆錢,林家不僅能擺脫目前的困境,還能有餘力將公司發展壯大!
當然,九天集團的目標是老中醫參賽。
盡管林家也是從事醫藥行業的,林香玉更是從雲海醫科大學畢業,但麵對這種級別的比賽,真的能行嗎?
林香玉自己也感到有些尷尬,但她認為這確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畢竟,她對自己的醫術還是有一定信心的。
即使不行,九天集團也明確表示,參賽者不限於個人,公司也可以參與,但需要請一位選手上臺較量。
這實際上是在推動鬥醫行業的職業化。林家沒有足夠的資金聘請專業選手,思來想去,林香玉決定親自上陣。
與此同時,錢家也為此激動不已。
一個億的擂臺賽?這簡直是為他們家量身定製的!顧淵本身就擁有高超的醫術,不是嗎?
當錢如山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意味深長地說:“風雲終於來了!老頭子我還以為這輩子都看不到了呢!”
他一直堅信顧淵會崛起,但問題是,顧淵連行醫資格證都沒有,又會在哪裏崛起呢?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巧合!
九天集團掀起了一場風暴,隻要你才華橫溢,他們便會為你搭建舞臺,助你化龍騰飛!
這不正是為顧淵量身定製的機會嗎?
錢瑞雪也點頭表示認同。
她甚至覺得顧淵必定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即便不是冠軍,至少也能拿下幾百萬的獎金,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總獎金高達一億,但眾多參賽者將共同分享。
藥材巨頭吳大有也撥通了顧淵的電話,仔細詢問了參賽資格和規則。
了解清楚後,他心生一計,打算派代表參賽。
獎金並非首要目標,吳大有的真正用意在於為自家藥房打響名聲。
試想,若他派出的代表奪得冠軍,民眾會如何評價?
“這家藥房的中醫真厲害!”
“他們的藥材肯定也一流!”
正是基於這種考量,眾多藥業商人紛紛響應九天集團的鬥醫大賽。
甚至一些非藥業領域的商人也嗅到了商機,迅速投資廣告讚助,隻為在節目中露臉。
這檔節目能否火爆?
其實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必定大火!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主打愛情、旅遊、明星歌唱等元素。
起初頗有趣味,但隨後同質化嚴重,觀眾早已審美疲勞。
2018年,一檔名為《華國好說唱》的綜藝節目橫空出世,一舉奪得當年收視冠軍。
讓人驚訝的是,這種源自國外的文化形式為何在國內如此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