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九章,摩西提到以色列人多次反叛上帝,這揭示了什麼關於人性的本質?這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何警示?
從《申命記》第九章以色列人反叛看信仰真諦與警示
《申命記》第九章宛如一部古老而深邃的信仰啟示錄,記載著摩西在以色列人即將踏入應許之地前的最後一次長篇勸誡。這段經文迴溯了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泊時期的四次重大反叛事件,即金牛犢事件、他巴力亞事件、加低斯巴尼亞叛逆以及米利巴爭鬧。這些事件不僅是曆史的片段,更是對人類罪性本質的深刻揭示,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了跨越時空、極具現實意義的警示。
一、四次反叛:洞察人性的幽微
(一)自我中心的本能
在金牛犢事件(出32章)中,以色列人在摩西遲遲未從西奈山下山之際,急切地要求亞倫為他們鑄造神像。他們並非全然否定上帝的存在,卻試圖按照自己的想象重塑神靈。當亞倫用百姓的金首飾鑄出金牛犢時,以色列人歡唿:“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 (出32:4)這種行為將上帝工具化,把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淩駕於神聖啟示之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性中 “自我造神” 的根深蒂固傾向。先知哈巴穀曾嚴厲警告:“雕刻的偶像,人將它刻造,有什麼益處呢?” (哈2:18),深刻批判了這種背離真神、陷入自我中心的愚昧行徑。
(二)屬靈記憶的短暫
摩西著重指出:“自從你出埃及地的那日……你們常悖逆耶和華” (申9:7)。以色列百姓親身經曆了上帝降下的十災、紅海分開的偉大奇跡,以及曠野中嗎哪的每日供應。然而,當麵臨新的挑戰時,他們依舊選擇懷疑上帝的帶領。在加低斯巴尼亞,百姓聽聞十個探子帶迴的消極報告後,便陷入絕望與抱怨之中(民14:2 - 4)。這種屬靈的健忘癥揭示了人類對上帝恩典的感知存在遞減效應,正如詩篇78:11所感歎:“他們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看的奇事。”
(三)群體性罪性的傳染
他巴力亞事件(民11:4 - 6)裏,“閑雜人” 發出的怨言迅速在全會眾中蔓延,如同病毒般擴散。現代心理學中的 “群體極化” 現象在這裏得到了生動的預表。當個體融入群體,理性判斷極易被情緒所左右。在這種集體情緒的裹挾下,以色列全會眾開始抱怨上帝和摩西,最終導致上帝降火焚燒營邊(民11:1)。這一事件警示著我們,群體中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需要時刻保持警醒。
(四)信心在測試中的脆弱
加低斯巴尼亞危機(民13 - 14章)將人性在壓力測試下的脆弱暴露無遺。十二探子中十個探子帶迴的消極報告,瞬間引發了全民族的崩潰(民13:32 - 33)。在麵對未知的恐懼和困難時,以色列人的信心土崩瓦解,不堪一擊。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這正是 “不信的惡心” 的表現(來3:12),與迦勒、約書亞 “另有一個心誌” (民14:24)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迦勒和約書亞堅信上帝的應許,願意勇敢地去征服應許之地,而其餘眾人卻因恐懼和不信而錯失良機。
二、罪性本質的神學深度剖析
(一)原罪的持續影響
摩西在經文中五次強調以色列人的 “硬著頸項” (申9:6,13,27等),用倔強牛項抗拒引導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以色列人內心抗拒上帝引導的本性。這種本性與創世記3章中人類墮落後的罪性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先知耶利米後來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認識,他感歎道:“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 (耶17:9),深刻地描繪了人類罪性的根深蒂固和難以捉摸。
(二)對恩典前設的誤解
以色列百姓錯誤地將應許之地視為自己 “義” 的成果(申9:4 - 6),這種功德主義的思維方式,充分暴露了人性對上帝恩典本質的無知。他們忘記了自己是蒙上帝揀選、拯救的子民,而不是憑借自身的功績贏得上帝的眷顧。保羅在羅馬書4:4 - 5中強調:“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隻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 明確指出了上帝的恩典是白白賜予的,並非人類的行為所能賺取。
(三)替代性救贖的必然
摩西為了以色列人,四十晝夜禁食禱告(申9:18),這一行為預表了基督代求的職分。他撕裂衣服、披麻蒙灰的舉動(申9:18 - 19),與以賽亞書53:12中 “他為罪犯代求” 的描述形成了救贖史上的唿應,凸顯出人類在罪的絕境中無法自救,迫切需要一位代求者和救贖者。
(四)聖約關係的微妙張力
上帝多次威脅要滅絕以色列(申9:14,19,25),但最終卻因摩西的代求而保留了與以色列人的恩約。這種 “審判 - 代求 - 赦免” 的模式,深刻揭示了聖約關係的吊詭性:既強調人的責任,又完全依靠神的守約慈愛(hesed)。先知何西阿後來用婚姻比喻進一步深化了這種關係(何2:19 - 20),將上帝與以色列人的關係比作夫妻,盡管以色列人時常悖逆,但上帝始終不離不棄,堅守著愛的承諾。
三、對現代信仰生活的深刻警示
(一)警惕屬靈驕傲的侵蝕
摩西三次強調 “不是因你的義” (申9:5 - 6),這一話語如同一記警鍾,直指信徒最容易陷入的功德主義陷阱。在宗教改革時期,“唯獨恩典”(s gratia)的唿聲在這裏得到了舊約的有力支撐。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深刻指出,真正的謙卑是 “完全否定自己,以致惟獨仰賴神”。在現代信仰生活中,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因自身的成就或行為而產生的驕傲情緒,牢記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
(二)建立恩典記憶共同體
為了對抗集體遺忘,上帝設立了定期的逾越節(出12:14),以色列人通過每年慶祝逾越節,紀念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的偉大救贖。此外,他們還堆石為記(書4:6 - 7),用有形的標記來銘記上帝的作為。現代教會可以通過聖餐禮、見證分享、周年紀念等方式,效法詩篇78:4中 “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述說給後代聽” 的教導,建立起一個共同銘記上帝恩典的信仰共同體。
(三)培育危機中的信望愛
以色列人在危機中暴露的群體恐慌(民14:1 - 4),提醒著現代教會需要建立穩固的屬靈支持係統。保羅 “四麵受敵卻不被困住” (林後4:8)的見證,為我們示範了在試煉中持守信心的路徑。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危機和挑戰時,信徒應相互扶持,依靠上帝的力量,培育出堅定的信心、不滅的盼望和無私的愛。
(四)重建代求者群體
摩西的代求角色(申9:25 - 29)預表了基督永恆代求的職分(來7:25)。在當今社會,教會需要興起更多 “站在破口” (結22:30)的代禱者,如同尼希米(尼1:4)、但以理(但9:3)般為群體認罪、代求。代禱者以虔誠的禱告,在上帝與人類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祈求上帝的憐憫與拯救。
四、新約視角的救贖應驗
(一)終極代求者的降臨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求(路23:34)實現了摩西所預表的完全救贖。希伯來書強調他 “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來7:25),使信徒 “隻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來4:16)。基督作為終極代求者,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的罪付上了代價,打開了通往上帝的救贖之門。
(二)聖靈內住的更新力量
五旬節聖靈降臨(徒2章)為信徒帶來了勝過悖逆本性的新可能。保羅指出 “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羅8:2)。聖靈住在信徒心中,成為他們內心的指引和力量源泉,幫助他們戰勝罪性,活出聖潔的生命。
(三)教會聖禮的維係作用
洗禮(羅6:4)和聖餐(林前11:24 - 25)作為恩典的媒介,持續對抗著屬靈健忘癥。奧古斯丁稱聖禮是 “可見的聖言”,通過感官的體驗強化信徒的屬靈記憶。洗禮象征著信徒與基督一同埋葬、一同複活,進入新的生命;聖餐則讓信徒在紀念基督的犧牲中,不斷重溫上帝的愛與救贖。
《申命記》第九章的曠野敘事,猶如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本相;又似一幅畫卷,生動地展現出神聖恩典的光輝。從金牛犢事件到各各他的十字架,從摩西的代求到基督的十架救贖,聖經為我們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救贖脈絡。在人類不斷悖逆的黑暗陰影下,上帝的信實卻始終如晨光般漸明(箴4:18)。這對今日信徒的啟示在於:真正的信仰生活,是不斷在聖禮中重溫上帝的恩典,在信仰群體中互相勸勉,在代求中經曆生命的更新,直到 “我們眾人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 (林後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