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劉墉被參
前文書講了那麼多,牽扯出兩個人,還有乾隆身邊的大內高手黑衣人。大內高手黑衣人和那個吏部尚書王仁咱不必多說,咱隻說說那個邢公子。
邢公子何許人也?為啥他看到劉墉一驚,而劉墉看到他會一愣?再者,他一個闊綽公子,怎麼就會讓乾隆親自派大內高手黑衣人對他采取措施,而劉墉卻極力地保護他?
這一連串的問題,恐怕各位看官老爺都會有疑問。那麼這位邢公子到底是誰呢?他可不是等閑之輩,他就是乾隆爺的第十一皇子,愛新覺羅·永瑆,所以自稱邢公子,也就是“瑆公子”。這孩子腦袋好使,善於經商貿易。
由於乾隆嚴格限製皇子們經商,所以他也隻能暗地裏做買賣。這樣,永瑆就和和珅走得很近,和珅把一些貴重的藥材生意交給他偷偷地做,賺了錢都歸永瑆。而永瑆也經常在乾隆麵前給和珅說好話,使乾隆更加寵信和珅。
永瑆畢竟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王仁覬覦和珅的位置,永瑆就落入了王仁的圈套。永瑆當然不想背叛和珅,就這樣被王仁陷害,差點丟了性命。
劉墉冒著生命危險查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定了王仁的死罪,還了永瑆的清白,得到了乾隆的嘉獎。
時間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春,京城的春天似乎來得格外急切,桃花灼灼,杏花盈盈,大街小巷彌漫著一股濃鬱的芬芳。然而,在這繁花似錦的表象之下,一場不為人知的暗潮正悄然湧動。
國子監,這座承載著無數士子夢想的學府,在春日暖陽的映照下,本應充滿著蓬勃的朝氣與朗朗的書聲。
可今日,當劉墉身著一襲素色官袍,邁著沉穩的步伐踏入大門時,卻敏銳地察覺到了一絲異樣。往日裏,那如同春日鳥鳴般清脆悅耳的學子讀書聲,此刻竟如被一層薄紗所掩,稀稀拉拉,透著一股壓抑與沉悶。
劉墉眉頭微微蹙起,心中暗自思忖。近日朝堂之上,新政推行事宜紛繁複雜,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莫非真的疏忽了這國子監裏的風吹草動?他抬眼望去,隻見幾個學子正神色匆匆地走過,眼神交匯間,竟帶著一絲閃躲與畏懼。
在國子監的一間偏僻耳房內,國子監的資深堂官陳默堂正與他的心腹小廝王五低聲交談著。陳默堂身材微胖,平日裏總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此刻卻眉頭緊鎖,豆大的汗珠順著他那圓滾滾的臉頰滾落,全然不顧抬手擦拭。王五則是個精瘦的小個子,臉上滿是慌張之色,小心翼翼地說道:“大人,聽聞這事兒已經有風聲傳出去了,要是被上頭知道了,咱們可怎麼辦吶?”
陳默堂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壓低聲音吼道:“慌什麼!那些考生都是蠢貨嗎?難道不知道這事兒一旦敗露是什麼後果?咱們行事向來謹慎,隻要他們守口如瓶,就不會有事兒。”王五忙不迭地點頭,可那眼神中依舊滿是擔憂,如同一隻受驚的老鼠。
原來,剛剛結束的鄉試,本應是一場公平公正選拔人才的盛會,卻被貪婪與腐敗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這場鄉試中,竟出現了考生向堂官饋送財物的醜事。那些一心隻想走捷徑的考生,被功名利祿衝昏了頭腦,不惜重金,趁著夜色,偷偷潛入堂官的居所。
有個名叫連璟的考生,家境殷實,可肚子裏卻沒有多少墨水。他深知以自己那點才學,想要在科舉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簡直比登天還難。於是,在家人的慫恿下,他咬了咬牙,拿出家中多年的積蓄,用一個精美的檀木匣子裝滿了金銀珠寶。
那夜,月色如水,連璟懷揣著匣子,心跳如鼓,手腳冰涼。他在陳默堂的住處外徘徊了許久,終於鼓起勇氣,顫抖著抬手敲響了門。門“吱呀”一聲打開,陳默堂那肥胖的身影出現在門口。連璟“撲通”一聲跪地,將匣子高高舉起,聲音帶著哭腔哀求道:“大人,求您高抬貴手,給小人一條出路,日後定當重重報答。”陳默堂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貪婪,假意推辭了一番,最終還是收下了這份厚禮。
這些考生以為,隻要金錢能夠開道,就能在科舉的道路上平步青雲,卻全然不顧這科舉製度乃是朝廷選拔棟梁之材的根本,關乎著國家的興衰與社稷的安穩。
劉墉在國子監內緩緩踱步,不經意間聽到幾個學子在角落裏竊竊私語。一個麵容清瘦的學子滿臉憤慨地說:“這科舉怎麼能如此汙濁?那些有錢的考生就能隨意踐踏我們的努力,天理何在啊?”另一個稍胖些的學子趕忙捂住他的嘴,慌張地說道:“小聲點,這話要是被人聽去,可就不得了了。”劉墉心中一振,他意識到,此事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然而,劉墉還未來得及深入調查,禦史祝德麟聽聞此事後,出於對朝廷的忠誠和對科舉公正的執著維護,毅然決然地上書彈劾劉墉。祝德麟,這位剛正不阿的禦史,平日裏就對官場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此次聽聞國子監的科舉賄賂醜聞,他更是義憤填膺。在彈劾奏章中,他言辭犀利,直指劉墉身為兼理國子監事務的官員,卻未能及時察覺並製止這等賄賂醜行,難辭其咎。
乾隆帝看到奏章後,龍顏大怒。科舉之事,關乎國家根本,容不得絲毫馬虎。他當即下令徹查此事,並對劉墉做出了嚴厲的處分。劉墉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心中雖滿是委屈,但他深知自己身為朝廷官員,肩負著維護科舉公正的重任。如今出了這般醜聞,自己確實有著不可推卸的失察之責。他沒有絲毫辯解,而是暗暗發誓,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給朝廷和天下學子一個公正的交代。一場圍繞科舉公正的激烈較量,就此拉開了帷幕,而劉墉,也將在這場風暴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劉墉迴到府邸,坐在書房中,望著窗外盛開的春花,卻無心欣賞。他的腦海中不斷思索著應對之策。首先,他要找到那些可能知曉內幕的學子。但這件事談何容易,學子們都懼怕被牽連,大多選擇明哲保身。劉墉決定從最信任的幾位幕僚入手,讓他們暗中去和國子監的學子們接觸,以溫和的方式詢問,打消他們的顧慮。
與此同時,祝德麟也在為進一步徹查此事而忙碌著。他深知,此次事件背後或許隱藏著更為複雜的關係網。祝德麟一方麵收集著各方的線索,另一方麵密切關注著劉墉的行動。他對劉墉並無私人恩怨,隻是希望能通過此次事件,徹底整頓科舉的風氣。
而在陳默堂這邊,他開始坐立不安。雖然表麵上還強裝鎮定,可內心卻如熱鍋上的螞蟻。他擔心那些收了錢的考生會因為害怕而泄露秘密,於是派人暗中威脅那些考生,警告他們若是敢吐露半個字,後果將不堪設想。
連璟自從送了禮之後,每日都提心吊膽。他本以為買通了堂官就能高枕無憂,可如今看到事情鬧得越來越大,心中後悔不已。他想去找陳默堂退錢,可又怕遭到報複。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陳默堂派來的人找到了他,惡狠狠地警告他不許亂說。連璟嚇得臉色蒼白,連連點頭。
劉墉的幕僚們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從一些學子口中得知了一些蛛絲馬跡。他們了解到,除了連璟之外,還有其他幾位考生也參與了賄賂。而且,似乎有一個神秘的中間人在牽線搭橋。劉墉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一喜,他知道,隻要順著這條線查下去,或許就能揭開整個事件的真相。
然而,就在劉墉準備進一步深入調查的時候,又出現了新的麻煩。一些朝中官員開始為陳默堂說情,他們在乾隆帝麵前旁敲側擊,試圖減輕此事的影響。這些官員或是與陳默堂有利益往來,或是擔心此事牽連太廣,影響朝堂的穩定。乾隆帝在這些聲音的幹擾下,對劉墉的調查產生了一絲懷疑。他下旨讓劉墉盡快給出調查結果,同時警告他不可偏袒任何人。
劉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既要麵對朝中的說情勢力,又要盡快查明真相。但他沒有絲毫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決心。他知道,科舉公正乃是國家的根基,若是在這件事上妥協,將會讓天下學子寒心,也會讓朝廷的威望受損。
劉墉重新梳理了所有線索,決定從那個神秘的中間人入手。他派出了最得力的捕快,四處打聽中間人的下落。經過一番艱苦的追查,終於找到了這個關鍵人物——一個名叫圖三的市井混混。圖三平日裏遊手好閑,專靠給人牽線搭橋謀取私利。
劉墉親自審問圖三。圖三剛開始還百般抵賴,妄圖蒙混過關。但劉墉憑借著他那犀利的眼神和高超的審訊技巧,逐漸突破了圖三的心理防線。圖三終於交代了整個賄賂事件的來龍去脈,包括哪些考生參與了賄賂,給了陳默堂多少財物,以及他們之間是如何聯係的。
劉墉拿到這份關鍵的口供後,心中大喜。但他知道,還不能掉以輕心。陳默堂身為國子監堂官,在朝中也有一定的人脈,他必定會想盡辦法為自己開脫。劉墉整理好所有證據,準備向乾隆帝上奏。
然而,就在他準備進宮麵聖的前夕,陳默堂得到了消息。他驚恐萬分,決定鋌而走險。他買通了劉墉府邸的一個家丁,企圖偷走那份口供。這個家丁趁著夜色,偷偷潛入劉墉的書房。就在他翻箱倒櫃找到口供,準備溜走的時候,被劉墉安排的暗衛當場抓住。
劉墉看著被押上來的家丁和失而複得的口供,心中暗歎陳默堂的狗急跳牆。他知道,這場較量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他帶著證據,毅然進宮麵聖。
乾隆帝看到劉墉呈上的證據後,龍顏大怒。他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國子監堂官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公然破壞科舉製度。乾隆帝當即下令,將陳默堂革職查辦,參與賄賂的考生全部取消考試資格,並永不錄用。同時,對那些為陳默堂說情的官員也進行了嚴厲的斥責。
盡管如此,祝德麟也沒有放過劉墉。他深知,科舉舞弊之風若不遏製,必將如螻蟻蛀堤,腐蝕朝廷根基。於是,在那寂靜的深夜,祝德麟書房內燈火通明,他奮筆疾書,一紙彈劾奏章如利箭般直指兼管國子監的劉墉。
劉墉得知祝德麟還在繼續彈劾自己,心中恰似打翻了五味瓶,百般滋味湧上心頭。他自認為在乾隆申飭之後,已經處理過此事,而沒想到祝德麟抓住這事兒沒完沒了。但他也清楚,自己身為兼管之人,對國子監內發生的這等醜事,確實難辭其咎。
很快,便在朝堂之上又掀起了一場小小的風波。
“劉墉,你可知罪?”乾隆帝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蕩,威嚴而冰冷,仿佛帶著穿透人心的力量。
劉墉聞言,趕忙“撲通”一聲跪地,重重地叩首,額頭觸地發出沉悶的聲響,說道:“臣知罪,臣未能監管好國子監事務,致使發生此等舞弊之事,願領責罰。”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與愧疚。
此時,朝堂之上分成了兩派。以祝德麟為首的一派,堅決主張嚴懲劉墉,以儆效尤。祝德麟出列,雙膝跪倒,言辭激烈地說道:“陛下,科舉乃國家根本,關乎天下公平。劉墉身為兼管國子監要職,卻未能杜絕舞弊,致使考場烏煙瘴氣,此罪不可輕饒。若不重罰,何以平民憤,何以正科舉之風?”他的話語擲地有聲,引得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讚同。
而另一派以和珅、王傑為首的大臣,他們則為劉墉求情。其中王傑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劉大人一向忠心耿耿,為朝廷盡心盡力。此次雖有失職之責,但並無確鑿證據表明他直接參與或知曉考生賄賂堂官之事。況且劉大人平日對國子監事務多有建樹,懇請陛下念在他往日功績,從輕發落。”
和珅也出班奏道:“皇上!天下人誰不知劉墉以清正廉潔著稱,不能因一時疏忽就斷送了劉大人的一生啊,皇上!”讚同和珅的官員皆應聲附和。
乾隆帝靜靜地聽著雙方的爭辯,目光在大臣們身上來迴掃視。許久,他開口道:“科舉舞弊,絕不容忍。劉墉雖無直接參與證據,但身為管理者,難脫幹係。”最終,劉墉還是受到了相應的處分,他被降職一級,罰俸一年。
經此一事,劉墉心中滿是懊悔與自責。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和聲譽已受到嚴重影響。
而這場科舉賄賂案,也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當時科舉考場存在的諸多弊端。它讓朝廷上下深刻意識到,整頓考場風氣、加強監察機製,已是刻不容緩。
劉墉並未因這次挫折而一蹶不振。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堅定,暗中展開調查,決心揪出幕後黑手,還科舉一個公正。在經過一番徹查後,他終於將參與科舉賄賂的一幹人等繩之以法。
當消息傳來,朝堂之上一片嘩然。乾隆帝對劉墉的做法讚賞有加,恢複了他的官職。京城的春天,依舊繁花似錦。而經過這場風波,國子監也重新恢複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再次在校園中迴蕩,那聲音仿佛在訴說著科舉的公正與希望,也見證著朝廷維護公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