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文山在秘密據點中,與趙大虎、李雲軒及孫老等人詳細規劃了接下來的行動步驟。他們深知,京都之中,每一雙眼睛都可能是監視,每一步行動都需謹慎至極。因此,他們決定分頭行動,以最大化利用各自的優勢。
趙大虎負責率領鐵騎營在城外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同時,他也將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暗中聯絡一些可靠的將領,為餘文山在朝堂上的行動提供後援。李雲軒與孫老則繼續以暗線的形式,潛入京都,負責情報收集與傳遞,聯絡太尉孫玉聊,司徒王曦玨等人,確保餘文山能夠掌握最新的朝廷動態,以及各位重臣的立場。
餘文山自己,則開始著手準備麵見皇帝及朝中重臣的說辭。他深知,這次討封諫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說服那些手握實權的官員。
首先就是丞相趙遂,現在的形勢,趙遂有些騎虎難下,吳傑的強勢讓趙遂漸漸地有所壓力,所以現在趙遂反而和孫玉聊等人有所緩和,所以這就是突破點。
再就是徐州牧吳傑,扶持小皇帝登基後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倒行逆施,現在各路州牧,太守,藩王都極其不滿,大有討伐之意,各州的聯合讓吳傑有些促襟見肘。
如果北涼這個時候可以抽身事外,反而去攻打收複失地,對吳傑來講無疑是最為有利
因此,他不僅要準備充分的理由來闡述北涼需要更多自主權的重要性,還要預見到可能遭遇的反駁,並準備好應對之策。
在緊張的籌備中,時間悄然流逝。終於,在大周621年興德元年正月初八,餘文山帶著精心準備的諫書,以及滿腔的熱情與決心,踏入了京都的大門。
他首先拜訪了幾位與前丞相劉遠修交好的大臣,通過私下會談,逐步透露了討封諫書的部分內容,並尋求他們的支持與幫助。
這些大臣雖然各有顧慮,但在餘文山的懇切言辭與北涼現狀和大周嚴峻事實麵前,大多表示願意在朝堂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說服那些對北涼持有偏見或中立態度的大臣。
餘文山決定采取迂迴策略,利用新年便利,先通過一些社交場合,如茶會、詩會等,與這些大臣建立聯係,逐漸消除他們對北涼的誤解,在多多給與好處,再適時提出討封之事,以求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這一過程中,餘文山的辯才與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總能在關鍵時刻,用恰當的話語觸動人心,使得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大臣開始傾向於支持北涼的請求。
與此同時,李雲軒與孫老在暗中的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們不僅探知了朝中各派勢力的動態,還意外發現了一股試圖阻撓討封諫書的隱秘力量。這股力量似乎與朝中某些重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正密謀在朝堂之上對餘文山進行打壓。
得知這一消息後,餘文山立即與趙大虎、李雲軒等人商議對策,決定在朝堂辯論之前,先行一步,揭露這股勢力的真麵目,以削弱其影響力。
李雲軒和孫老將此事報於了孫玉聊,隨機太尉府暗探也加入這次的行動中
孫玉聊知道這次的討封對於周衍或者對於大周而言有多麼的重要
所以不留餘力的將所有的家底全部交付於孫乾指揮
三天後得知這股試圖阻撓討封諫書的隱秘力量竟是冀北王的勢力後,餘文山心中不禁一凜。冀北王,作為大周北方另一大勢力,其野心勃勃,一直對北涼虎視眈眈。此番他竟敢在朝堂之上對北涼的討封之事進行阻撓,顯然是意圖借此機會削弱北涼,進而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麵對如此嚴峻的挑戰,餘文山並未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知道,此時若不能成功說服朝中大臣,不僅北涼的討封之事會功敗垂成,更可能讓冀北王得逞,對大周和北涼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於是,餘文山立即與趙大虎、李雲軒及孫老等人再次商議對策。他們決定,在朝堂辯論之前,必須設法揭露冀北王的真麵目,讓朝中大臣看清他的真實意圖。同時,他們還要加強與其他大臣的溝通,爭取更多的支持。
為了揭露冀北王的真麵目,餘文山決定利用自己在京都的社交關係,暗中調查冀北王與朝中大臣之間的勾結情況。他派遣李雲軒和孫老暗中跟蹤冀北王的使者,探聽他們的密謀。經過一番艱苦的調查,他們終於掌握了冀北王與某些大臣勾結的證據。
在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後,餘文山決定在朝堂辯論之前,先行一步,將冀北王在京勢力全部暗中鏟除,然後拿著手中的證據,挨個找上了朝中勾結的大臣家中
餘文山手持鐵證,逐一拜訪了那些與冀北王有勾結的大臣。在他的嚴厲質問下,這些大臣或驚慌失措,或試圖狡辯,但在鐵證如山麵前,最終都隻能低頭認罪。餘文山警告他們,若在朝堂之上再敢阻撓討封諫書,必將嚴懲不貸。
經過這一輪的秘密行動,朝中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而微妙。大臣們都知道,餘文山手中握有重錘,隨時可能砸向那些敢於阻撓討封的人。因此,在朝堂辯論之前,原本對北涼持有偏見或中立態度的大臣們,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
所有的阻礙全部清除,成事在人,剩下的就是天意了
大周興德元年,正月十六,在新年休牧後的第一次早朝,餘文山依舊是一身青色儒衫,站在了大周皇城的城門外
一席青衫入朝堂,書生揚名,滿朝文武,何人能擋
午門大開,鍾聲響,啪啪啪,三聲醒鞭,諸位朝臣魚貫而入,太尉孫玉聊迴首望了望孤身一人站在那裏的餘文山,神情突然有些恍惚,仿佛看到了年輕的自己,也是這樣無畏,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