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和劉遠修在小聲的議論著,這邊的聖旨也進入了誇讚的環節,大致意思就是讓周衍好好的為國效力,別有不該有的心思,隻要你好好的別瞎搞,我們是不會虧待你的雲雲。
長篇大論中運接近尾聲了,傳旨的福進卻見到周衍與劉遠修嘀咕個不停,心中暗氣,這估計是這輩子他傳過嘴憋屈的旨意了,哪有傳旨的先進門參見你一個王爺的道理,而且就這樣大大咧咧地站著接旨,這麼多的賞賜和這麼大的權力都沒能堵住你的嘴,還嘀咕個什麼勁啊
你們還不如直接拉桿子反了呢,雜家也少受這份罪
可心裏嘀咕歸心裏嘀咕,福進可不敢表現出來,這裏可是北涼,周衍的底盤
又有老牌的侯爺杜誌明坐鎮,看情況州牧雷興武也是傳一條褲子的人,現在大周這局勢,他可不敢再北涼拉著皇家的虎皮耀武揚威,真被周衍留下,估麼著朝廷也不會為他大動幹戈
何況自己參與的哪些事,都是搖腦袋的,估計趙遂和吳傑巴不得借著周衍的手弄死他呢
無奈隻得輕咳一聲提醒周衍
“咳,王爺,這”
周衍也迴過神來笑道“奧,福公共莫怪,隻是陛下的賞賜與厚愛讓周衍受寵若驚,一時失禮,還往公公與諸位大人勿怪”
“王爺說笑了,隻是這旨意以宣讀完畢,還有一份是給貴妃娘娘的,不知”福進看向周衍躬身道
“奧,母妃因思念過度,最近身體不太好,不可著風,所以未能恭迎聖旨,不知公公可否寬容”周衍淡淡道
所有前來傳旨的大臣都是麵容一僵,這也太狂妄了,大殿之上端坐,等待朝廷使團參見以是逾越之罪,
現在貴妃杜瑩居然敢找借口迴避,其心當誅啊
“北涼王,北涼這是要反了嗎?”隨心的禮部官員終於是忍無可忍
“這位大人何出此言?”隨使團一同迴涼的餘文山未等周衍開口便接話道
“何出此言?你看看這滿堂的文武大臣,你們可把陛下,可把朝廷放在眼中?周衍,你居然敢見聖旨而不跪,端坐大殿之上等待傳旨使節參拜,貴妃杜瑩居然敢公然拒旨,爾等可知罪”禮部員外郎大喝道
餘文山冷笑一聲“嗬,知罪?那這位大人,我倒要替王爺問問你,你可知罪?”
禮部員外郎一愣“我有何罪?莫要強詞奪理,欲加之罪也”
“哈哈,哈哈哈”餘文山笑道“欲加之罪?那我來問你,你一小小的禮部員外郎,當殿嗬斥大周的親王,你可知罪,以你的官職,在福公公未作出指示時,便去為先帝的貴妃定罪,你可真了不得啊”
禮部員外郎氣急大吼道“豎子,強詞奪理”
“身為朝廷官員,在王府大殿喧嘩,成何體統”餘文山不溫不火的說道“我來問你,旨意之上可有讓涼王跪接一條?可有陛下口諭,命北涼王出城迎接?貴妃因思念先帝而身有不適,你在質疑嗎?是在質疑先帝與貴妃娘娘的情誼嗎?這天下是誰的天下?是大周的天下,大周是陛下的大周,王爺是陛下親兄,陛下體念王爺,所以才有此旨意,體現陛下對王爺的厚愛,你居然敢質疑,你是在質疑陛下?質疑皇家子孫嗎?我的員外郎大人?”
福進見周衍的臉色冷了下來,也急忙插話道“傳旨北涼,雜家才是正使,還請大人噤聲,北涼一切事物,雜家自會向陛下稟報”
這禮部的員外郎也是趙遂的門生,卻是個火爆脾氣,聽到福進的話更是怒火中燒,居然指著福進鼻子就開罵“閹人,爾敢丟了朝廷臉麵,壞了皇家名聲,老夫迴去,定要在相國哪裏告你一狀”
啪,一聲大響,眾人皆是一驚,隻見周衍拍案怒目,冷聲道“大膽,居然敢以相國之威公然挑釁陛下傳旨使節,你眼中可還有陛下?”
“來人,將此狂徒就地正法”周衍冷冷道
噌的一聲,位於武將行列的杜承平腰刀出鞘,噗,一顆大好的頭顱便滾落在旁
“啊”鮮血濺在了周圍傳旨大臣們的身上,都驚的連連後退
福進更是抖如篩糠,結結巴巴的顫聲道“王 王爺,不可啊”
周衍上前扶住福進,將顫顫巍巍的福進重新扶到香案之前,看都不看一下,隨腳將那禮部員外郎的人頭踢向一邊
“福公公勿怕,此子對你不敬,便是對陛下不忠,挑撥挑撥皇家關係,至於先帝與我母妃的情誼,該殺,本王自當向陛下請罪,定不讓公公為難”周衍斜睨了一眼福進道“不知公公是否還能繼續宣旨,我去請母妃出來接旨便是,免得再落人口舌”
福進吞了吞口水,強子鎮定道“不,不必了王爺,貴妃娘娘思念成疾,王爺以皇子身份代為接旨,也是合情合理,貴妃娘娘與先帝感情深厚,又對陛下與王爺從小關愛有加,我想陛下,就算是先帝,也不會怪罪的”
周衍文言莞爾一笑“那麼還請公公繼續宣旨”
“是是是”福進點頭,顫顫巍巍的那處另外一卷聖旨展開繼續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乾坤既育,日月交輝,皇家之統緒綿長,宗廟之尊親宜崇。昔我先皇,睿智神武,禦極有年,德澤廣被,海內鹹寧。其貴妃杜氏,姿容端麗,德性溫婉,侍奉先皇,克盡婦道,內外鹹敬,實乃後宮之表率,皇家之瑰寶也。
先皇駕崩,朕承天之序,嗣位大寶,夙夜憂思,以繼統緒,以安天下。念及貴妃杜氏,先皇生前寵愛有加,其品德才情,足堪母儀天下,宜加尊號,以慰先皇之靈,亦以彰我皇家之仁孝。
今朕依據祖製,上稟天命,下順輿情,特冊封貴妃杜氏為皇太後,尊號曰“仁心聖母皇太後”。自茲以後,母儀天下,撫育萬民,共襄盛世之治。內外臣工,一體尊奉,勿得有違。
朕祗念皇恩浩蕩,貴妃杜氏晉升太後,實乃國家之大慶,臣民之福祉。望皇太後秉持先皇之遺德,繼續弘揚皇家之仁風,以保我江山社稷之永固,萬民安康之綿長。
此詔既出,即著禮部備辦冊封大典,選吉日良辰,舉行隆重慶典,以昭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