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文山說的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當然了李雲軒說的也是合乎情理,這救與不救還真成了個難辦的事情
“其實不然”於南祖這時候開口道“大哥想一想,一朝三龍同在,是不是太亂了一些”
於南祖說完看了看周衍,見到周衍麵色平靜,就接著說道“大周正直風雨飄搖知己,內有吳傑等外戚,趙遂等流的權臣,要是這些人真的是能一心為大周而戰,帶也罷了,可是偏偏是一幫土雞瓦狗,不堪大用,外呢?山越一組自立為王,並州李淵圖謀不軌,揚州混亂,成了倭寇的天下,幽州邊境西域諸國躁動不安,而我們卻被胡擄拖住,隻得固守北涼,續續發展,就大周如今的行事,我們拿什麼去救援太子”
停頓了一下,於南祖繼續道“我覺著,我們不應該是救不救的問題,而是我們想救,但是分身乏術啊”
“關鍵是怎麼讓人們知道我們有心無力呢?”周衍淡淡的道,他確實接到了鷹衛和孫玉聊的書信,但是孫玉聊並沒有將得到玉璽的事情告訴他,隻是告訴他確定玉璽之事是太子所為
這也不能乖孫玉聊有所隱瞞,是在這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那個人能不為這八個字兒瘋狂,他怕周衍得知太子有意將玉璽交給北涼後失去理智,不顧一切的去發動內戰,到那個時候,大周就真的無力迴天了
所以,他們幾個做到這裏,隻是討論著該如何應付太子被打入天牢的事
“這個倒是不難”餘文山道“我一會寫一封斥責朝臣的奏疏,然後三哥讓暗衛的人火速送往京都,內容大致就是勸說皇上要顧念兄弟情分,在不確定太子確實有弒君之舉前,不可苛待太子,避免手足相殘,二,斥責大臣,先帝駕崩如此之久都不能查明緣由,斥責他們的失職之過,斥責他們有挑動皇家血脈相殘的動機,三哥最好是讓這份奏章傳的天下皆知才好”
“這是自然,暗衛這些時日倒是基本可以覆蓋我國全部地區了,這些事情自然可以辦到”李雲軒接話道“大哥”說完李雲軒笑著對周衍道“不過你得配合一下,我們確實得忙起來了”
“嗯?新軍還在訓練之中,最快也要明年三月才能形成戰鬥力,各地的軍民農政也都處理的井井有條,我們這些時日正事休養生息的好時候,不知道三弟有什麼事需要忙碌”周衍不解的問道
李雲軒與於南祖對視一眼,二人解釋滿臉的笑意道“大哥該完婚了,涼王封妃,自然是大事,這就夠我北涼忙碌的了,哪裏還有多餘的精力去管他洪水滔天”
周衍無奈的笑罵道“強詞奪理”
就這樣,大周在京都的爭鬥中,在涼王每月一份奏疏的斥責中,迎來了大周622年興德元年的冬
十一月末,北涼迎來了一次暴雪,整個北涼都成了白皚皚的一片,於南祖,李雲軒,州牧雷興武等人集體觸動,向著北涼各地而去,他們需要去賑災了,北涼這一年一來大開關門,接納了不少的流民入涼州,可偏偏今年剛剛入冬就天氣陰沉
十一月末,北涼迎來了一次暴雪,整個北涼都成了白皚皚的一片,於南祖,李雲軒,州牧雷興武等人集體出動,向著北涼各地而去,他們需要去賑災了。北涼這一年一來大開關門,接納了不少的流民入涼州,可偏偏今年剛剛入冬就天氣陰沉,這場暴雪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
暴雪肆虐,北涼境內多地交通中斷,房屋倒塌,流民們本就簡陋的庇護所更是難以抵禦這突如其來的嚴寒。於南祖一行人快馬加鞭,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沿途,他們看到被大雪壓垮的棚戶區,聽到流民們絕望的哭喊聲,心中愈發沉重。
“必須盡快行動起來,否則會有更多人凍餓而死。”於南祖麵色凝重,對身旁的雷興武道。
雷興武點了點頭,立即下令調動北涼軍和當地民眾,組成救援隊伍,分頭行動。他們首先要確保流民們有避寒之所,有食物果腹。
李雲軒則負責調配物資,他從北涼各地緊急調撥糧食、棉衣、藥品等賑災物資,確保救援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同時,他還派出暗衛,前往各地探查災情,及時匯報,以便他們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周衍雖然身居北涼王府,但也沒有閑著。他一方麵穩定北涼內部的局勢,確保賑災工作不受幹擾;另一方麵,他也在思考如何利用這次賑災,進一步收攏民心,鞏固北涼在大周的地位。
“大哥,你完婚之事,也可以借此機會操辦起來。”李雲軒在忙碌之餘,還不忘提醒周衍。
周衍無奈一笑,道:“三弟,你何時也變得如此婆婆媽媽了?不過,你所說之事,我自有打算。”
就這樣,北涼在暴雪中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賑災行動。於南祖、李雲軒、雷興武等人帶領救援隊伍,深入災區,為流民們搭建臨時庇護所,分發糧食和棉衣。他們還在各地設立醫療點,為受災的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然而,賑災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災情嚴重,物資短缺,救援隊伍麵臨著巨大的壓力。更糟糕的是,一些不法之徒趁機作亂,搶奪賑災物資,擾亂社會秩序。
“這些人,真是該死!”於南祖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
“二哥,切勿動怒。我們需冷靜應對。”李雲軒勸慰道,“我已派出暗衛,前往各地鎮壓這些不法之徒。同時,我也已下令,對搶奪賑災物資者,嚴懲不貸!”
在於南祖、李雲軒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北涼的賑災工作逐漸有了起色。流民們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社會秩序也逐漸恢複。然而,他們心中都清楚,這場暴雪隻是一個開始,北涼和大周的未來,還麵臨著更多的挑戰。
而此時的京都,也並未因北涼的賑災行動而有所平靜。太子被打入天牢之事,依然在大周朝野上下引發著激烈的爭論。周衍每月一份的奏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中的緊張氣氛,但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