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下來後,那就必須有新的三省領導核心了唄,於是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杜暹便被請進長安,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裏要說一下,開元時期安西都護府的大都護都是由皇子於長安代領,所以副大都護實際上便是安西四鎮最高的軍事長官,但開元後期大都護一職都是由李林甫兼任,曾任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的高仙芝等番將便都是他所提拔。
這杜暹入長安之前,在安西都護府幹了一件影響西域和平的事情。大唐皇帝冊封的交河公主(阿史那懷道之女),也就是突騎施首領蘇祿之妻,向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杜暹發了一份教令,杜暹一看,頓時勃然大怒:“阿史那懷道的女兒算什麼東西?也敢向我發布教令?”,並把使者暴打了一頓,還扣押了用於交易的一千多頭牛馬,並且因為夜裏的一場大雪,都給凍死了。
人家畢竟是大唐皇帝李隆基冊封的公主,向你杜暹發一道幫忙交易牛馬的教令能咋地呢?還把人家給罵了,人家怎麼會不生氣呢?蘇祿得知妻子受辱後勃然大怒,立刻率領十萬大軍殺奔安西四鎮,要找杜暹討迴“公道”,這裏的公道便是誰的拳頭硬。
此時的蘇祿是有底氣火拚安西都護府的,這也是拜大唐這十來年扶持其對抗西域的大食和吐蕃而發達起來的。
因為這突騎施隻是西突厥十個部落中的一支,生活在今天的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帶。突騎施部落首領蘇祿因為非常善於治理,又素有威望,於是其他九姓部落便慢慢的依附於突騎施。而大唐在安西都護府的常駐兵力並不多,最多也就2萬人,但要管理的西域麵積卻非常大,民族也極其複雜,同時又要麵對西邊的大食和南邊的吐蕃威脅,這點兒兵力肯定不夠,那怎麼辦呢?便是扶持一個當地勢力幫忙守邊,同時讓其與其他部落相互掣肘,達到一個平衡的效果。
在這種背景下,突騎施首領蘇祿在短短數年內,就將軍隊數量發展到近30萬,這裏的30萬應該是指草原部落能上馬的都算是軍士,否則30萬騎兵,那可是極為恐怖的一股軍事力量。正是因為有了這30萬軍隊,蘇祿才有底氣去硬杠大唐的安西四鎮。
蘇祿帶領10萬大軍怒氣衝衝的向安西四鎮殺來,此時四鎮兵力總共也才有1萬人左右,實力相差懸殊。杜暹已經迴京,代替他的是趙頤貞,他身邊的副將來曜見此情形,便說道:“將軍,易速往北庭等地尋求支援,另外咱們四鎮兵力也不過萬人,且兵力分散於四鎮,極易被他們個個攻破,何不都聚於龜茲,嬰城自守?”
趙頤貞一聽,便道:“來將軍說得極是,你這就去辦。”
來曜隨後便將四鎮兵力都聚集起來,加固城池,以圍繞龜茲城堅守,等候蘇祿大軍的到來。
其實蘇祿此時並不想完全與唐廷鬧翻,他也隻是打著找杜暹討迴公道的這個理由,試一試大唐的真實實力,他想在西域稱王,就必須把大唐給挑落下去,要不然永遠都是大唐的小馬仔,所以此時便是個挑戰大哥的機會。
蘇祿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到龜茲城城下,趙頤貞站在城樓上,指著怒氣衝衝的蘇祿大罵道。
“蘇祿,大唐待你不薄,你豈敢帶兵攻打安西都護府?”
憤怒的突騎施,憤怒的蘇祿可不想理他,蘇祿命令大軍圍攻龜茲城,但龜茲城因為提前做好了準備,防守嚴密,而且大唐安西軍又極其精銳,蘇祿大軍在沒有攜帶攻城器械的情況下,即便以10對1,依然沒有討得太多的便宜,久攻不下,蘇祿也擔心大唐的援軍到來,那樣兩麵夾擊,他可擔當不起。
攻不破龜茲城就這麼走了,麵子上還是有點過不去的,於是蘇祿便向城牆上的趙頤貞大聲喊道:“我本不想與大唐為敵,但杜暹欺吾妻太甚,今特來這裏找杜暹討迴公道並無其他,隻要把杜暹交出來,我立刻撤兵。”
趙頤貞罵道:“杜將軍豈是你想要就要的啊,你以為你是什麼人,你隻不過是大唐養的一條狗,但狗哪會咬主人啊,你這是連狗都不如?再說杜將軍早已入京,被當今聖上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你要不要去長安向聖上要去?”這趙頤貞不卑不亢,罵得也比較難聽。
蘇祿大怒,“便宜那小子了。”其實他也明白,再這樣熬下去也不是辦法,即便被趙頤貞罵為狗,他也隻能隱忍,但也得找找那趙頤貞的晦氣。於是蘇祿便命令大軍洗劫擄走其它三鎮及龜茲附近的百姓、糧草以及牛馬等物資,然後揚長而去。
這次進攻安西都護府,大致摸清楚了大唐的真實實力,蘇祿也認識到了以自己現在的實力,還無法對抗強大的大唐,這杜暹也已拜相,豈會放過他蘇祿呢?所以自己的這次行動必然會遭到大唐的報複,不久後蘇祿決定再次向大唐朝廷賠罪納貢,同時又與吐蕃締結聯盟,以便今後共同對抗大唐。
這件事情後,突騎施與大唐的關係從蜜月期突而轉為冰凍期。
蘇祿洗劫安西四鎮的消息傳到長安後,神武皇帝李隆基勃然大怒,“豈有此理,西域小邦居然敢冒犯上國,朕豈能饒了他蘇祿。”
杜暹連忙謝罪道:“陛下,都是臣之罪,不該冒犯那交河公主。”
李隆基安撫道:“愛卿,這與你何關?他們本來就是下邦小國,冊封她為交河公主,那是抬舉她了,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給朕的大臣大將軍下教令。”
原來杜暹敢怒斥羞辱李隆基冊封的交河公主,也是揣測了李隆基的意思,作為開元盛世的雄主,李隆基能感受到突騎施的威脅,安西都護府附近30萬敵人的兵力,李隆基怎麼可能讓他一直得瑟下去?遲早要翻臉幹他們的,這杜暹也隻是點了一把火而已。
不過,隨後大唐朝廷也暫時接受了蘇祿的賠罪納貢,但同時也在悄無聲息的為打壓突騎施和蘇祿調兵遣將,包括聯合西域其餘各部落來製衡突騎施,這一直都是大唐曆代君王管理西域的一種手段。
少年的李嗣業顯然不太關心開元十四年發生的這些大事,他現在更不會想到,未來他投奔來曜後,麵對的第一個敵人便是這蘇祿的突騎施。